廣東
說到近代的上海書法大家,趙冷月先生無論如何是繞不過去的一位。趙冷月(1915—2002)以書法馳名當世,曾任過上海市書協副主席、顧問。
雖然他及他的書法在現在很受尊崇,但在當時也產生過很多非議。甚至,趙冷月去世后,有書法家透露:趙冷月先生是被批評的聲音氣死的。
趙冷月臨《爨寶子碑》
事情是這樣的:1995年10月13日下午,在上海東方書院創作室召開 “趙冷月書法座談會”,30多位書法名家出席、發言,不少書法家嚴厲呵斥趙冷月的所謂否定傳統、大膽創新之舉。
當時趙冷月先生并沒有表現出多少思想上的波動,但據說會后他看研討會錄像至少150多次。
趙冷月先生的書法,在 當時的上海的確是超前的,也是帶有探索性質的。 面對師友們的不理解與聲討,內心的郁悶可想而知。
縱觀趙冷月的一生,始終鐘情于中國書法的研究與創作。他將漢碑、魏碑與二王體系及唐人書法打通成一片,形成臻于化境的筆墨風格。
趙冷月書法
將先生不囿成法、富有天趣的追求放到時下的書壇來觀照,這種獨辟蹊徑的審美探索更能顯示出特殊的意義。具體到他的藝術實踐與風格探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作分析:
01
其一,趙冷月書法的傳統功力是很深厚的
他自幼研習書法極為刻苦,臨寫篆、隸、行、草、楷諸帖俱全。積學厚,涵養富,書法功底至深。
在學書的源流傳統上,他廣參博采,將顏真卿行 書筆意與六朝碑版相融合,含碑融帖,包羅萬有,走自然、直率、凝重、質樸、淳古的路數,棄唐楷的規范美、勻整美,直求自然樸素的美感,體現了文化心理上的老莊精神。
趙冷月書法
02
其二,對于書法技巧的把握,趙冷月也是首屈一指的
他取法北魏,變六朝的奇險為兩漢的恢弘,古樸稚拙,古意盎然。點畫線條褪去鉛華,蒼茫渾厚,生澀老辣,力求注入一種內在力度和潛藏的張力;用筆重而不膩,輕而不飄;結體大小正側,奇險跌宕;在章法處理上善于運用墨的枯濕濃淡來增強對比關系,從而達到強化作品整體感的效果。
他不僅在漢隸、北碑上下過苦功夫,對篆籀也有所涉及,故其書剛中見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韻,又滲透著篆籀之意。他對漢字的整體演變爛熟于心,故在他的作品中很難找到高度重復的字形結構。
每一個字的寫法,都秉承服從章法布局的需要隨機應變。這都源于其深厚的學養和對于書法技巧的準確把握。
趙冷月書法
03
其三,在創新與自我尋求上,形成鮮明的個性
重新審視和理解傳統,大膽放棄一些前人的既成語言來尋找自家語匯。尋源溯流,以魏晉筑基,融匯秦漢,開前人未有之境。除了師法古人外,更能取法造化。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
趙先生的書法無論點畫、結體還是章法,都糅合了帖學與碑學的長處,終于蛻變成自家風格。這些富有首創性的繼承與創新,成為當代學書者的師法楷范。
趙冷月書法
04
其四,趙冷月的書法品格與境界也是戛戛獨造的
他認為書法藝術沒有一定標準,所謂共同美的觀念,不過是所謂的理法原則炮制出來的幻象,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刻意追求只會限制和影響真情實感的表露。真情實感才是藝術的靈魂,情感與技巧融合無間體現了先生極高的藝術境界。
他認為,書法的難能,在于它的無法。他創造了有別于古人和時人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雖然在當時頗具爭議,但并沒有阻止他前行的腳步,而是潛心探索、試圖有所突破。他的這種否定、創作、再否定、再創作的探索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傅山言:“作字貴在天倪,無布置等當之意,信手行去,一派天機。”傅山深厭“媚”“俗”“巧”,其對應的去處便是去媚、去俗、去巧。
趙冷月以其悟 性向 往返璞歸真的境界,其書風體現得去媚、去俗、去巧,恰是這種書學理論的踐行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