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醫藥行業非常慘烈。
這一波國家集采,又把一批藥物的價格摁在地上摩擦。
醫藥行業的朋友們在可見的未來將越來越慘烈,紛紛表示快要沒活路了。
簡單搜索了一下信息,部分藥物的價格已經低到令人費解的程度了。
比如說:
3分錢的阿司匹林
1毛錢的氯化鉀注射液
2毛錢的依帕斯丁3毛錢的西格列汀
8毛錢的特布他林注射劑
3分錢的葉酸片
也有網友表示:
以后該怎么吃藥?原來吃一粒,現在吃一碗
從患者的角度來說,吃藥的成本確實是降低了。
以討論度最高的阿司匹林腸溶片為例,中老年三高患者必備藥品,這一輪集采的價格是3分錢一片。
也就是說一盒30片,出廠價格為9毛錢,夠普通患者吃一個月。
一盒9毛錢的慢性病常用藥,患者敢吃嗎?吃了之后到底是延長了生命,還是增加了隱患?到底誰來評估?
微博上的一位資深制藥行業業內人士@伊洛牧說:
500ml一瓶的乳酸鈉林格注射液,最低價只有1.63,比不上最便宜的礦泉水。
同時這次集采還創下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記錄:
外資藥企全部退出,無一中標
原因只有一個,進口藥的報價普遍太高太貴,在國產殺紅了眼的仿制藥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畢竟中國企業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拼價格,無底線地拼價格。
越是龐大的世界級醫藥巨頭,出局得越快。
非常受關注地輝瑞和拜耳,手握合計4款原研藥進場,結果最后連價格申請的環節都沒參加。
以前大家對集采大多抱有正面態度,然而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
買藥吃藥,患者看重的首先不是價格,而是療效,只貪圖便宜而忽視效果,那就是本末倒置。
(來源:pixabay.com)
12月13日,杭州某單價醫院一位姓葉的主任發微博表示:
我是醫生,我自己吃高血壓藥與他汀類的藥,醫院沒有原研藥可開,我都是在外面藥店購買!同名稱的吃了血壓降不下……
低廉的仿制藥確實造福了大量病患,間接達到了人人有藥吃的目的,可是對于部分真切需要進口原研藥的患者,也不能完全切斷了渠道。
藥的價格低到普通民眾都害怕、都不敢買的程度,那么集采本身的意義個價值,就被大幅削減了。
這不僅關乎集采政策、藥品價格,還和背后的廣大中國藥企,以及醫藥醫療行業的研發創新緊密相關。
眾所周知的一個常識是:
一家企業有了越來越多的利潤,才有動力區做研發、搞創新。
研發與創新,是藥企能夠發展壯大,成為巨頭的關鍵。
尤其對于制藥這種特殊的行業來說,每一份研發都必須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2023年默沙東財報顯示,研發投入為305.31美元,一款原研藥從科研到臨床試驗、再到審核獲批上市,要經歷數年到十幾年不等的時間。
藥企必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保持長期巨額的投入,否則是無法保持領先優勢的。
第十批次的集采中,默沙東旗下的泊沙康唑注射液報價高達1420元,同款國產仿制藥報價42.18元,相差足足有:
33.665倍
外資藥企原研藥不會降價,因為一旦降價既不能收回研發成本,還會導致藥品賣一單虧一單,所以寧愿放棄中國的醫院這個市場渠道。
通過集采激烈廝殺,留下來的那一批,日子會好過嗎?
也未必。
殘暴無比的一輪又一輪降價之后,保不準藥企會出現什么騷操作。
比如一些媒體已經爆料的方法,少數仿制藥企業迫于成本壓力,降低藥品的用料標準,尤其是在過了評審之后變更用料。
簡單來說就是,過了評審實際生產還是同一種藥,但其中的組成部分有變化。
凡是在制藥行業里呆過的人都知道,原料藥、輔料的品牌質量,對一款藥的藥效有極其關鍵的影響。
不同品牌額輔料,在價格成本上可以相差10倍,一些質量差的輔料可能顆粒分布很不均勻,導致壓制藥片的時候影響真正有效成的溶解與釋放。
相當一部分藥企,在縮減成本的時候,會選擇一分錢一分錢地摳用料。
這就導致評審環節的一致性評價,變成了一次性評價。
藥企只求高分通過,一旦進入生產環節,又回到了拼價格的老套路。
退一步講,藥品的藥效這件事,本身就是難以量化評估的。
然而一致性評價就是國家集采的入場券。
對于絕大部分藥企來說,藥品進入醫保意味著巨大的銷售市場。
最關心藥物效果的反而是醫生和患者,他們沒法直接觸碰到監管與研發。
于是部分患者只能自費購買效果更好的原研藥。
在整個體系里,如何尋找仿制藥效率和藥效的平衡點,是最困難的。
藥品變白菜的同時,還有一件事正在發生:
醫院大甩賣
頭部醫院人滿為患,中小醫院掙扎求生,弱勢的科室接連關閉。
2024年12月10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簡稱重醫附三院正式拍賣結束,經歷112次出價,最終以9.58億成交。
(來源:阿里法拍)
中標者是遼寧方大集團。
遼寧方大集團總資產超4000億,員工人數超13萬,2023年銷售收入超3000億,2017到2023年繳納稅金連續超百億。
醫院醫療和醫藥,是當下方大集團的重點戰略方向。
尤其是買下的這所醫院,經營狀況很不錯。
重醫附三院2021到2023年收入、凈資產狀況不錯,連續三年賬面余額都是正數。
2024年5月當地衛健委數據顯示,重醫附三院的醫療收入已經高達14億。
因此方大集團9.58億拿下重醫附三院,更像是一種頭部企業間的強強聯合,打造川渝地區行業標桿醫院。
頭部醫院永遠受人追捧,然而中小醫院就難說了。
江蘇省宿遷兒童醫院,12月23日將在京東平臺上進行第4次拍賣,起拍價格已經從最早11月28日的4.799億,不斷下滑到了3.65432億。
(來源:京東法拍)
這家醫院2023年10月剛剛被評為二級兒童醫院,只過了一年就免了破產拍賣的結局。
這是宿遷當地公立醫院的改革的一個縮影,宿遷一度是國內唯一一個沒有公立醫院的地級市。
2000年的公立醫療結構民營化改革,產生的蝴蝶效應,導致了24年后宿遷多家醫院破產、清算、拍賣。
宿遷目前有4家民營醫院在拍賣,2家是兒科醫院,1家婦產醫院和1家綜合二級醫院。
如此激進改革二十年,直到醫院崩塌。
好消息是2016年7月起,宿遷市委市政府投資21億,宿遷第一人民醫院正式營業。
激進的醫療市場化改革、民營資本被強行按下暫停鍵,這座城市重新回到公立醫院的道路上。
無論醫療、醫藥、醫保還是醫院體系,目前都在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然而依賴于低價格搶占市場,壓榨供應商、上下游企業、甚至自家員工,來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思想鋼印,已經深深刻入某些企業家的腦海里。
從房地產上下游,到電商互聯網,再到食品飲料零售,以及看起來科技感十足的AI大模型。
任何一個行業都對低價格有無限崇拜。
這進一步導致企業競爭環境越來越惡劣,同時員工手里的錢越來越少。
可以肯定的是:
無底限的低價,不是企業的的出路,也不是中國未來要走的路。
城市的選擇,也是人生的選擇,一定要在你能力之內,去更高能級的城市,給自己,給家庭,有更多的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