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一名一歲四個月的幼兒誤吸入氣管內40毫米異物,隨時可能出現窒息等危及生命的情況發生,在威海市婦幼保健院(市立二院)多學科團隊緊急施救下,孩子成功脫離危險,目前已經康復出院。
小患者緊急入院 CT影像驚現40毫米異物
3月27日晚將近7時,威海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一對父母抱著一歲多的孩子急匆匆進入診室。孩子哭鬧不止,并有喉鳴、呼吸急促等癥狀。
“醫生!孩子可能吞了筆帽!”家長聲音顫抖地向醫生講述經過,此時距離孩子誤吞異物已過去近6個小時。
急診醫生根據孩子喉鳴、氣促,肺部可聞及肺喘鳴音,考慮孩子異物應該不是吞服在消化道,而是在呼吸道可能性大,馬上鎮靜給孩子進行肺部CT檢查。肺部CT影像讓所有人心頭一緊——一段長達40毫米的塑料筆帽掛鉤赫然卡在主氣管內。“異物隨時可能會發生滑動,一旦完全堵塞聲門,幾分鐘內就會窒息致命!”威海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郭志麗說。
手術現場。
啟動應急救治機制 氣管異物成功取出
孩子只有一歲四個月,卡入主氣管中的異物如此之大,風險極高,隨時會危及孩子的生命,必須立即啟動手術取出。
此時,孩子已從急診綠色通道轉入兒科病房,郭志麗立即啟動威海市婦幼保健院氣道異物多學科聯動診治機制。
當晚,在威海市婦幼保健院氣道異物多學科會診群內,兒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影像科等科室的醫生各抒己見對孩子病情進行充分分析,在最大程度確保孩子生命安全情況下,迅速敲定手術方案及手術時間,即采取硬質支氣管鏡和軟式電子支氣管鏡“雙鏡聯合”的方式,為孩子實施手術。
7時40分,手術臺旁,10名醫護人員全副武裝準備就緒。“這是今年接診的非常危險的氣管異物病例。”耳鼻喉一科主任張中華和副主任王輝盯著顯示屏上的影像解釋,塑料掛鉤邊緣銳利,而且異物非常之大,長度達40毫米,且異物氣管內存留時間長,氣管受刺激產生大量黏痰,孩子隨時有窒息的可能,取異物的過程風險非常高,異物表面光滑,有滑脫的可能,另外若操作中損傷氣管壁,可能引發氣管的破裂或水腫,而幼兒聲門又非常窄,反復進鏡子也會刺激喉及氣管水腫,所以得保證一次成功,鉗夾取出必須“快、準、穩”。
吸入氣管的40毫米異物。
手術開始,在張中華的指導下,王輝與張建配合,將硬性支氣管鏡緩緩探入孩子氣道,探查尋找、準確夾住、勻速回撤,從插入器械到異物離體,全程僅用不到一分鐘,那個長達40毫米的塑料掛鉤被完全取出。
危險還未完全解除,屏幕上清晰顯示,異物雖已取出,但氣道內受異物刺激后產生了大量黏稠痰液,兒科主任郭志麗馬上決定由兒科主治醫師侯雪杰快速使用軟式電子支氣管鏡進一步吸出氣道內分泌物并查看有無活動性出血,同時排除是否還有殘留異物,5分鐘后,氣道內痰液被清除干凈,沒有發現活動出血及異物殘留。手術全程不到6分鐘,患兒完全脫離了生命危險。
當晚,患兒被轉入兒科病房,醫護人員對孩子的后續情況進行及時觀察。
多學科會診聯動 為患者筑起生命防線
患兒的快速成功救治,威海市婦幼保健院多學科會診聯動診治機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醫療救治領域,每一分每一秒都關乎生命。對于氣道誤入異物的嬰幼兒來說,時間更是生命線上的關鍵刻度。
威海市婦幼保健院院長、省級臨床重點專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科帶頭人張恩東介紹,氣道異物多半發生在0至3歲的嬰幼兒中,其危險性不言而喻。一旦異物進入氣道,可能迅速導致呼吸困難、窒息等嚴重后果,搶救不及時就會危及生命。為此,威海市婦幼保健院高度重視氣道異物患兒的救治工作,積極響應國家衛健委“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鏈條”的多學科診療理念,針對氣道異物這一特定疾病,專門組建了一支由兒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影像科、呼吸科、手術室等多科室專家組成的多學科聯動診治團隊。
這支團隊如同一支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隨時待命,一旦有異物吸入的患兒就診,無論首診于哪個科室,都會立即啟動多學科會診流程。各科室專家迅速集結,共同商討救治方案,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為患兒提供最優化的治療。
在救治過程中,多學科團隊展現出了高度的協作精神和專業素養。他們通過對患兒病情的充分評估,迅速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并針對危險患者立即啟動手術室搶救程序。在手術室內,所有相關科室的醫生全部在場,共同協作,確保手術過程順利進行。
威海市婦幼保健院憑借其多學科會診聯動診治機制,為氣道異物患兒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生命防線。醫院不僅成功救治了眾多氣道異物患兒,還在行業內贏得了高度認可,多學科搶救氣道異物的經驗被廣為傳播,成為了行業內的典范。
張恩東表示,未來,醫院將繼續完善這一機制,不斷提高救治效率和效果,為更多患兒的健康護航。
謹防好奇寶寶“禍”從口入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形形色色的物品,對兒童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然而,低齡兒童對危險的識別能力較弱,在用嘴巴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難免會“禍”從口入。威海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郭志麗提醒廣大家長,注意看護孩子,做好防范。
郭志麗提醒,這些常見危險物品家長要存放好。如食物中的花生、瓜子、核桃等堅果類食物,果凍、糖果、葡萄等質地滑或粘稠的食物,也容易嗆入氣管。另外,小珠子、塑料片、紐扣、筆帽、橡皮碎塊、硬幣、釘子、電池等小物件也容易誤吞。魚刺、骨片、遇水膨脹的種子等更要防范。
如何做好防范和預防呢?郭志麗提醒,要避免給3歲以下兒童喂食堅果、果凍等有風險的食物。改掉兒童口內含物的壞習慣,
兒童進食時保持安靜,禁止跑跳或大笑。物品應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年幼兒需在家長監護下玩耍小物件玩具,定期檢查玩具,移除小零件或易脫落小部件。
郭志麗提醒,一旦發現孩子吞食異物,應保持冷靜,避免讓孩子哭鬧和劇烈運動,以防異物進一步損傷消化道。家長避免盲目拍背或喂水,以免異物阻塞。如果發現孩子吞食異物,即使無癥狀,也建議盡早就醫,盡快處理。
威海晚報記者 仲艷楠 文 本文圖片均為威海市婦幼保健院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