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平原上,一座沒有山的縣城因梨而名揚天下。
每年4月初,碭山大地就變身成一片雪白世界,以“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盛景,邀約全世界游客前來賞花。
安徽省碭山縣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交界處,這里曾是黃河故道沖刷出的鹽堿荒地,如今卻被譽為“世界梨都”“水果之鄉”。碭山梨種植面積達40余萬畝,擁有被吉尼斯紀錄認證的全球最大連片果園,“梨”主題游每年可吸引游客約500萬人次,綜合收入超15億元。從明清貢品到現代產業集群,從防風固沙的生態衛士到鄉村振興的經濟引擎,碭山人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一部關于梨的傳奇史詩。
如今,“中國梨都”的美譽已超越地理界限,成為碭山最閃亮的文化名片。第30屆碭山梨花節日前拉開帷幕,這個持續舉辦了三十年的節慶活動已成為皖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文旅品牌之一。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來到碭山探尋梨文化的深厚底蘊,解析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力求呈現一個因梨而興、與梨共生的縣域經濟發展樣本。
梨是碭山人的文化記憶
碭山,一座擁有超過2200年建城史的古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地理標識。作為中國武術之鄉、中國嗩吶之鄉以及齊白石故里,碭山在文化傳承上獨樹一幟。然而在其眾多標簽之中,“中國梨都”無疑是最為耀眼的。
碭山梨已有數千年栽培歷史,以其皮薄肉厚、水分充足、口感清甜的特質,自古以來便備受贊譽,明清時期曾被列為皇家貢品。
梨樹的生物學特性——耐寒、耐旱、耐澇、耐鹽堿,與碭山由黃河沖積形成的砂質土壤形成了完美的生態共生體系,這為梨樹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碭山人與梨樹之間也存在著深厚的情感紐帶,主要源于梨樹對當地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
歷史上,碭山地區曾飽受風沙侵襲,民謠中“面缸一層沙,莊稼被打瞎;走路難睜眼,張嘴沙打牙”的描述,生動反映了當時的困境。
面對這一挑戰,碭山人發現廣泛種植梨樹具有顯著的防風固沙效果。上世紀50年代起,碭山便致力于以酥梨為主的果樹栽培研究,通過培育梨樹苗、栽植梨樹,逐步將曾經的沙地轉變為綿延百里的“果海”,創造了生態治理的典范。
如今,碭山已擁有吉尼斯紀錄認證的世界最大連片果園,年酥梨產量高達15億斤,占全國梨總產量的八分之一,位列全國水果生產十強縣之一。
2024年,碭山梨產量更是達到了109.54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27億元,百億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勢頭強勁。
碭山還留存有6萬余株百年以上的老梨樹。為了保護古梨樹,碭山縣還出臺了《逾百齡梨樹及其他古樹名木保護暫行辦法》,建立了碭山酥梨種質資源檔案,實施“一樹一檔、一樹一牌、一地一冊”的管理機制,確保對古梨樹進行實時動態保護。
可以說,梨樹不僅是碭山經濟的支柱,更是碭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碭山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
梨香引客來
每年三四月間,碭山大地變身雪白世界,萬畝梨花同時綻放的壯觀景象吸引著天南海北的游客前來“打卡”。
在梨花節期間,記者走進碭山良梨鎮的“梨樹王景區”,兩棵被稱為“梨樹王”“梨樹神”的參天古木巍然矗立,是梨樹群里的“頂流”,不少游客就是奔著這兩棵古梨樹而來。
樹齡300余年的“梨樹王”高達6.5米,遒勁的枝干向四周伸展,仿佛在訴說著碭山人與梨樹相依相生的漫長歲月。其實,在景區里,有不少枝干粗壯的梨樹都已經超過百歲,梨樹長得慢,路邊隨便一棵樹可能都是“爺爺”的年紀。
微風吹過,花飛漫天,這正是授粉的黃金時期。踩在凳子上仰著頭,果農手里拿著的長棍子上套著圓形的軟布刷子,沾點黃梨花的花蕊粉,再向樹上的白梨花中間蹭一下。園子里有不少村民正在給梨樹授粉,“再過兩個月,樹上就開始掛果了,一朵梨花就是一個果子”。果農李磊說。
梨樹離不開人,需要人工一直看護。授粉、施肥、修剪、摘果.....碭山人也早已習慣和梨樹的長期相伴。要是花太多了,還得狠心修剪一番,不然果子掛下來可能會壓塌了枝丫。
比如“梨樹王”,最高時年產量可達4000公斤,但出于對古樹的保護,碭山通過技術手段對產量進行了控制,目前“梨樹王”的年出果量保持在1000公斤左右。
在“梨樹王”不遠處還有一株“梨樹神”,樹齡和“梨樹王”相仿。不少游客學著當地的村民,虔誠地在“梨樹神”上系滿了紅色許愿帶。“這些古梨樹就是一路走來的日子。”一位年過七旬的老農表示。
梨香引客來,翩然雪海間。碭山期待以梨花節為支點,撬動農文旅融合的杠桿。澎湃新聞獲悉,本屆梨花節以“春游江淮請您來”為主題,面向長三角地區推出“乘著高鐵游碭山”專項促消費政策,包括門票減免、住宿優惠等多重福利。節慶期間,身著漢服的游客還可以享受梨樹王景區觀光車5折、梨小萌歡樂果園門票8折等優惠。
碭山縣以“辦好一次節、樹立一座IP、燃爆一座城”為理念,不斷為梨花節注入新元素。今年節慶活動還聯動古城景區、金悅城、梨花里、梨小萌歡樂果園等多個新業態景點,打造梨園“文旅新市集”,力求實現“賞花經濟”向“節慶經濟”的升級轉型。
每逢梨花節期間,碭山縣劇團的退休演員們也都會自發聚集于梨樹王景區,傾情演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碭山四平調”,為這場春日盛會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
今年,省級非遺傳承人宋雪梅特別獻唱經典選段《報花名》。在梨花紛飛中聽戲,文化與自然深度融合,浪漫被駐足的游客用心記著。
據碭山縣文旅局介紹,今年梨花節期間,梨樹王景區日均游客量近6萬人次。來自合肥的游客李女士在社交媒體分享道:“原本只打算來看梨花,沒想到被梨膏制作體驗、梨木手工藝品市集深深吸引,時間都不夠用!”這樣的反饋正是碭山文旅多元發展的生動注腳。
2024年,碭山接待游客數量達791.7萬人次,較2023年的548.6萬人次增長顯著。這組數據的背后,是碭山巧妙地將梨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吸引力的成功實踐。碭山不僅僅是在經營梨產品,更是在傳承一種文化,塑造一種生活方式。這種超越單純經濟考量的長遠眼光,或許正是碭山梨產業持續繁榮的深層密碼。
一顆梨的“七十二變”
在碭山,一顆梨可以“七十二變”。
當地人常說對梨要“吃干榨盡”。在碭山,“梨”有很多打開方式,梨花、酥梨、梨罐頭、梨膏……人們喜歡喝梨湯清肺,喜慶活動里要備梨酒待客,逢年過節會送梨膏為禮。梨木還可以被制成精美的杯子和筷子,梨園變身文人雅集的理想場所。
梨花節現場,市集攤位上的老板熱情攬客,教他們滴上兩滴梨酒搓手聞香。村里果園內,農戶們架起熬制梨膏的大鍋,柴火之上的梨汁逐漸濃稠,飄香四溢。
碭山的不少餐廳里提供的免費飲品,都是梨膏水。遇到外地游客,老板總是熱情地招呼著食客,“梨膏水潤肺養顏,甜得很”。
從梨花、梨果再到梨渣,碭山酥梨已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鏈條加工。2024年,碭山梨產量達109.54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超127億元。
雖然梨是碭山最知名的特產,但當地的產業版圖還不止于此。碭山的黃桃罐頭產業同樣蜚聲國內市場,與梨產業形成季節性互補。而如今,西瓜產業也在嶄露頭角,另一抹“甜”正從這片土地上“探出頭”。
位于程莊鎮的安徽省百思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西瓜產業園內,一株株綠藤攀爬而上,藤蔓間掛滿了小西瓜,黃皮的、綠皮的......像是童話世界里的玩具。它們的名字也很潮,叫“小黃人”“彩虹瓜”......“這不像西瓜,倒是像藝術品了。”來參觀的一位甘肅客商說。
這些西瓜個頭小,但產值卻很高,每畝利潤可達6萬元,專供北京、上海等國內大城市的高端商超。
一顆瓜也“甜”了一個鎮。如今,程莊鎮一半以上農戶從事西瓜產業,種植規模4萬畝,年產量15萬噸以上,形成了集繁種、育苗、種植、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這種高品質瓜果也為碭山打開了精品訂單農業的新市場。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碭山探索出的“特色農業+文化創意+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模式,可以說為縣域特色經濟提供了寶貴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