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的一則大消息在各界引起了軒然大波。4月14日,香港媒體曝光了長和港口涉及千億的交易股權細節,長江和記實業打算以227.65億美元把全球43個港口賣給美國的貝萊德財團,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要地。
咱們先來說說這巴拿馬運河,它可是全球海運貿易的重要通道,扼守著全球6%的海運貿易。而中國商船在這兒的通行量占比高達21%,可以說是“一帶一路”海上生命線。特朗普政府一直就想削弱中方在巴拿馬的影響力,還威脅要“收回運河控制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和把港口賣出去,就好像是把國家的命脈拱手送給別人,難怪大家都指責長和這是在迎合美國的戰略圍堵。
知情人士透露,貝萊德子公司GIP將持有巴拿馬運河兩港51%的股權,意大利阿彭提家族控制的TiL公司成了所有港口唯一運營方。雖然巴拿馬港口在整個交易總價里只占4%,但它的戰略意義太重要了。一旦美國資本掌控了這里,就相當于掌控了全球供應鏈的“咽喉”,他們的野心昭然若揭。
早在3月13日至15日,國務院港澳辦就罕見地在三天內兩次轉載《大公報》的銳評。《莫天真 勿糊涂》一文指出美國“既要錢、更要命”,要是美國掌控了港口的數據與調度權,中國商船很可能會被“卡脖子”,一年的損失可能達到數百億元。
《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則對長和提出了“靈魂五問”,質問長和在大是大非面前到底該怎么選擇。港澳辦的這些舉動,其實就是把這個交易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高度。香港特首李家超也馬上表態會“依法嚴審”。
長和聯席董事總經理陸法蘭堅稱這個交易“純屬商業”,但大家可不買賬,都覺得他這是“飲鴆止渴”。巴拿馬新總統穆利諾上臺后,以“特許經營權違規”為由對長和發起審計,還有消息說美方用“國家安全”來脅迫長和進行交易。香港市民都氣得直跺腳,怒斥長和這是“自毀長城”。有學者也發出警示,說巴拿馬運河要是易主,中國商船可能會遭遇像華為斷供那樣的痛苦。
面對大家的憤怒和質疑,長和緊急取消了2024年業績會,李嘉誠家族也不說話了,這就像“此地無銀三百兩”,更讓人覺得這里面有問題。
監管層面也沒閑著,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啟動了反壟斷與安全審查,巴拿馬政府也暗示可能會收回港口。摩根大通的報告說,這個交易有四種可能的結局:正常推進、修改條款、徹底叫停或者轉售給其他方。不管最后結果怎樣,這件事都給跨國資本提了個醒:不能只盯著錢,得先想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就在這個交易爭議鬧得最兇的時候,4月15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發出了警告:“那些在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的,不會有好下場!”雖然他沒直接說長和的事兒,但大家都明白他這話的意思。夏寶龍還強調,外部勢力想破壞香港穩定、干預中國內政,那就是“癡心妄想”。他用“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鼓勵大家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站對立場。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資本流動很正常,但涉及到國家戰略利益的交易,就得小心翼翼了。夏寶龍的警告,不只是對那些可能出賣國家利益的人的當頭棒喝,也是對所有市場主體的期望。企業不能只想著賺錢,得有家國情懷。如果只看重利益,不顧國家利益,最后肯定會自食惡果。
咱們再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次長和港口交易事件其實反映了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和選擇。一方面,企業要在市場中生存發展,需要進行商業活動;另一方面,又必須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這就要求企業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沖昏頭腦。
對于國家來說,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確保涉及國家戰略利益的交易能夠得到嚴格審查和監管。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國家的安全和發展。
這次長和港口交易事件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企業和資本在國家利益面前應該有的態度。希望所有的市場主體都能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兼顧道義和利益,心懷家國,這樣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