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霹靂-4導彈,公開信息很少。大多數資料對其僅僅一筆帶過,甚至一些權威出版物干脆忽略不提。目前所能確認的信息是:它是中國對美軍AIM-7D“麻雀”導彈的測繪仿制型號。導彈樣品來源于越戰期間在南海區域獲得的“殘骸”,具體細節不詳。
霹靂-4走完了一條完整的中距空空導彈研制路線——從立項、攻關、試制、改進,到最后終止。雖然它最終未能列裝,但這段歷史不應被遺忘。
麻雀
1966年3月,中國正式啟動了一個代號為“528任務”的秘密型號項目,目標是仿制當時美軍主力空空導彈AIM-7D“麻雀”。這不僅是中國首次接觸到這種先進雷達制導武器,同時也成為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二個空空導彈型號,更是第一個半主動雷達制導型空空導彈。
該項目由第612研究所牽頭,正式命名為霹靂-4(PL-4)。
霹靂-4在外形上和美制“麻雀”一致:細長的圓柱形彈體、中部裝有全動梯形彈翼,尾部配有固定三角形安定面,配備高爆破片戰斗部,并采用無線電引信與觸發引信的組合。雖然在整體設計上力求接近“麻雀”的水平,但由于在電子工業、火箭發動機、雷達制導等領域基礎薄弱,霹靂-4在導引頭探距、最大跟蹤角速度和射程等關鍵性能上,與美制原型存在明顯差距。
霹靂-4掛機聯試
和霹靂3一樣,霹靂-4研制最大的干擾來自文革,科研活動時斷時續,人浮于事,項目磕磕絆絆,走的很不順。除了外界干擾,技術不足是另一個原因。霹靂-4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要求掛載平臺持續對目標進行照射,這對我國當時的空中火控系統提出了極高要求,技術儲備不足使得制導系統一直難以達到預期性能。
自1966年啟動,至1980年才完成地面定型試驗。
霹靂-4原定配套殲-9戰斗機使用,但隨著殲-9項目下馬,霹靂-4失去了平臺。雖曾考慮改配于殲-8II,但用于制導的208火控雷達又不達標,因此這一設想也隨之告吹。
決策層最終于1985年正式終止了霹靂-4項目。當時的國際環境改善,使得決策層更傾向于將有限資源投入于引進,以便快速獲得戰斗力。當時空軍已經20多年沒有新導彈,實在等不起了。隨著從意大利獲得雷達制導的“A彈”(霹靂-11),霹靂-4也最終下馬。
展臺上的霹靂-4
霹靂-4雖被放棄,但它是我國首個中距雷達制導型號,盡管性能與“麻雀”存在差距,但研制中我國建立了導彈氣動加熱、部件仿真、雷達制導試驗等關鍵流程,為后續型號發展打下了技術基礎。霹靂-4項衍生出了中國首款反輻射導彈“風雷-7”,標志著我國在彈載電子與對抗技術上的初步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