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快時尚巨頭Forever21再傳破產消息。
日前,時尚零售商Forever 21的母公司Catalyst Brands已在美國特拉華州申請破產保護,這已是Forever 21在6年內的第二次申請破產。
Forever 21的境遇被業內視為快時尚品牌的縮影,加速洗牌之下,快時尚品牌如何轉型也成為業內熱議的焦點。
內外部因素交織
Forever 21走不出破產困局
公開資料顯示,Forever 21是韓國移民張東元夫婦于1984年在洛杉磯創立,主要面向青少年群體,曾多次出現在熱門美劇中,以每天百款上新及平易近人的價格受到青睞。巔峰時期,Forever 21業務遍布全球57國,門店數量超過800家(其中,美國占500家)。
據Forever 21財務數據,當前該品牌資產估值僅為1億—5億美元,負債卻高達10億—100億美元,債權人數量超過1萬名。公司稱,若能在破產保護期內尋得合適的收購方,將推動持續經營交易。根據法庭文件披露,Forever 21目前在美國運營約350家門店,但由于未能找到潛在買家,公司或將啟動全面清算程序。目前,其美國境內門店及官網屬于正常運營狀態,國際業務也未受到影響。
實際上,早在2019年,Forever 21就曾申請破產保護,以便于重組業務。2020年2月,Forever 21以8100萬美元的低價被西蒙房地產集團、布魯克菲爾德房地產公司,以及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組成的財團收購。
如今看來,Forever 21重新再出發之路并未持續太久,而市場競爭加劇是導致其再度申請破產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海夏至良時咨詢管理公司高級研究員楊懷玉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Forever 21遭受了新興電商的沖擊,Shein、Temu等電商平臺憑借低成本和快速響應的供應鏈提供了極具價格競爭力的產品,這也嚴重沖擊了Forever 21的市場份額。再加上,傳統快時尚品牌ZARA、H&M等品牌在時尚設計和供應鏈效率上持續領先,擠壓了Forever 21的生存空間。”
楊懷玉還提到,就從外部經濟環境來看,受經濟下行影響,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對非必需品支出減少,這也影響了Forever 21的銷售額。
除受外部因素影響外,Forever 21內部也存在不少問題。“品牌老化嚴重,產品設計缺乏創新,無法緊跟年輕消費者不斷變化的時尚需求,產品更新速度也跟不上市場節奏。同時,Forever 21的供應鏈管理也存在漏洞,導致成本高企。”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品牌戰略也存在一定的失誤,盲目擴張導致門店數量過多,管理難度和成本增加。”楊懷玉表示,Forever 21與Shein的合作未能有效提升競爭力,反而加劇了市場競爭。
“水土不服”,在華屢受挫
縱觀Forever 21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歷程也頗為坎坷。
Forever 21首次進駐中國市場的時間要追溯到2008年,品牌在江蘇蘇州常熟開設了首家店鋪,但由于經營不善,僅一年就宣告關閉。2011年,該品牌再次進軍中國市場,先是在北京王府井開設線下首店,占地近2500平方米,一度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勝地,隨后,又接連在上海、杭州、重慶等地開設門店,還同步發展了電商業務。不過,好景不長,2019年4月,Forever 21關閉了中國官網和天貓旗艦店等線上渠道,線下門店也陸續關閉。同年9月,成立35年之久的Forever 21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后期被美國財團收購。
2021年8月,Forever 21曾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公開聲明,宣布將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但隨后又刪除了上述內容,品牌方面回應媒體稱,Forever21回歸中國的事情屬實,不過,因公告內容需要進一步審批,故暫時刪除。
其實,早有業內人士透露,此次Forever21所謂的回歸是把品牌授權給中國的代理公司做線上業務,其規模已無法和從前相提并論。
中國城市報記者發現,目前,在淘寶APP上搜索“Forever 21”仍有多家店鋪處于在售狀態,據了解,此次破產申請僅針對美國運營公司,知識產權不受影響,也不會波及國際授權門店。
作為快時尚巨頭,Forever 21為何在中國市場屢屢受挫?
“質量問題與消費者信任流失讓Forever 21在中國市場發展得并不順利。”東華大學客座教授潘俊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低價策略導致其品控松懈,該品牌曾多次被詬病“做工粗糙”,難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對品質和設計的需求。
潘俊還表示,Forever 21首次進入中國時選址非核心商圈,后期雖調整策略但已錯失市場先機,再加上其產品風格與ZARA、H&M等本土化更強的品牌相比缺乏競爭力,戰略失誤與定位模糊令其在華“水土不服”。
在楊懷玉看來,一方面,國內快時尚品牌迅速崛起,占據了部分市場份額,而Forever 21自身品牌推廣不足,在中國市場的品牌推廣力度不夠,未能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線上線下渠道布局不完善,未能覆蓋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
近年來,國內快時尚品牌發展迅速,URBAN REVIVO、熱風、MJstyle、Mo&Co等品牌在國內大受歡迎,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也讓不少網紅店、設計師店收割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我和身邊的朋友已經很少逛商場了,在淘寶有更多選擇。”北京白領郭萌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剛畢業時自己也曾買過Forever 21的衣服,之所以后來摒棄了這個品牌,是因為其質量一般,也沒什么品牌效應,可替代性太強了。
快時尚品牌
正迎來加速洗牌節點
Forever 21的境遇不過是快時尚品牌的縮影。
除Forever 21外,其他外資快時尚品牌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2021年,ZARA母公司Inditex宣布關閉旗下Bershka、Pull&Bear、Stradivarius三個快時尚品牌所有實體門店;2023年,MANGO關閉在北京的線下門店;2024年,ZARA關店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眾多快時尚品牌發展不佳,加速洗牌是大概率事件。”詹軍豪指出,市場在不斷變化,消費者更注重個性化、品質與環保。而跟不上這些趨勢的品牌,必將被淘汰。一些品牌若不能快速轉型,優化供應鏈、提升產品品質與設計,就會在競爭中出局,行業集中度可能進一步提升。
潘俊認為,Shein、Temu等新興平臺以“快”和低價搶占市場,傳統快時尚品牌難以匹敵,ZARA、H&M等品牌也在收縮門店規模。同時,消費者需求不斷升級,年輕一代更關注環保、可持續性及品牌價值觀,快時尚的“快消”模式面臨質疑。在他看來,H&M、ZARA等頭部品牌庫存高企,利潤率下滑,而如Monki等部分品牌已退出市場,行業或將進入深度調整期。
與潘俊觀點相近,楊懷玉也認為快時尚品牌正在迎來加速洗牌的節點。他稱,從行業趨勢來看,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可持續性和環保,對快時尚的過度消費產生質疑。同時,電商平臺的崛起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對傳統快時尚品牌構成挑戰。
楊懷玉表示,快時尚品牌未來的發展之路重點會關注產品質量和設計,品牌需要加大產品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的設計感和質量,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此外,關注環保和可持續性,推出環保材料和生產工藝,提升品牌形象。
詹軍豪預言,未來快時尚品牌發展,除了需要打造差異化的品牌定位,還需要強化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實現快速設計與生產,還應深耕線上渠道,結合線下體驗店,構建全渠道零售模式 ,以此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原標題:Forever 21二次申請破產保護 快時尚行業加速洗牌,未來之路在哪
■來源: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亞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