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每篇文章如果你都看的話,應該記得我寫過。無論是地圖上還是現實的路牌上,桃賈路這個路名就出現了重復的情況,而且還是存在好幾年的問題。
最近,冷不丁地不知道滎陽咋想起來開始修改路名了。這已經是好幾年都沒進行過的動作,我還以為這機構科室改革給改沒了。火燒到屁股了,想起來自己還有這任務呢。
按道理說,規劃部門修建總規、詳規的時候會給未修建的道路進行一個規劃道路命名,當住建部門把每條新建道路修好之后,民政部門都應該進行統計歸納,并公示征集路名。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哪見過這項工作?
2021年10月留言板我反映了鄭上路到菖蒲路的五一街豎立的標識牌還是五一街,這跟國泰路到康泰路之間的五一街不是重復嗎?11月給我回復:您好,首先感謝您對我市城市建設工作的關注,針對您反映的“五一街”重名問題,我們下一步將與相關部門對接協調,將您提出的新建道路協商確定新名,重新豎立路牌,以規范街道名稱和標牌。感謝您的留言,祝您生活愉快。
時隔3年,這個路名終于要改了,改成五一南街道,這是跟五一過不去了啊,兩條不相關的路非得用一個名,詞窮了么?
上周,消息人士告訴我,滎陽要改路名,很多原來用了好幾年的路名都要重新修改。鄭州給出了要求,重復的路名不讓用。這看似簡單的改路名,后邊牽動著很多事情。
查閱了國務院的《地名管理條例》、《地名管理條例實施辦法》,關于地名的命名、更名,其中有一條是,同一個建成區內的街、路、巷名稱、同一個建成區內的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住宅區、樓宇名稱,不應重名,并避免同音。
我唯一疑惑的是,同一個建成區是如何定義的?我搜了好多資料都沒有明確的答案。滎陽和鄭州又算是同一個建成區么?解讀路名的領導說,滎陽跟鄭州越來越相接了,不能重名了。我心里想,按朋友那話說,繞城高速附近10年之內能填滿么?
話又說回來,既然你要改名,我們應該按照程序,在滎陽市人民政府網站、滎陽市政務公開網等相關的渠道發布征求意見公告吧,現在悄沒聲的就要全部改名,主打不讓群眾知道。說好的信息公開,征求意見呢?
既然我知道了,我就關心一下吧。周五在留言板禮貌的詢問一下啥時候公開征求意見呢?昨天就給我打電話了,當時正在跟朋友下棋,我把我的疑惑都問了。工作人員我們聊半天。意思就是不可能我們進行一個道路命名都要發個公開征求意見,滎陽70萬人都發個意見表給寫寫吧。我說這不是抬杠么,你們最基礎的也應該在政府網站上公布征求意見的擬命名的路名。最次的情況也應該在相關道路上貼上征求意見表。改路名對周邊群眾生產生活都要有一定的影響。
聊半天聊不下去了,最后告知我今天早上10點在民政局三樓開征求意見會議,如果想來可以來。我當時還說,這不是我自己想去不想去,征求意見不單單是鄉鎮、街道、社區、相關單位、人大、政協要參與,群眾更要參與。只讓社區通知一些群眾代表就算征求了?程序上顯然是不符合的。
1、地名管理條例要求進行公眾征求意見
2、鄭州道路擬名也都進行公示,如果鄭州讓改名,為何不參照鄭州進行擬命名公示?
3、2016年政府網站也曾經公示過,以前能公示,現在不能公示?這是工作后退了?
早上,我想了想還是得去參加征求意見會,看看有哪些路名改了,雖然我也改變不了大局,但參與得權力也不能丟失。慢悠悠得走到文博中心,又接到相關負責人電話,態度確實很友好,問我是否能參與,我說我已經快到了。
一共是32條路,很多路都是我們已經適應好幾年了,現在又想起來要改路名了,周邊的群眾又要幾年適應。
前四個都是索河街道的,都基本還是老名字。
合歡路變成福臨路,因臨福利中心起的名字。慈惠路沒有變,還是有點小斷頭路的慈惠路。
金地格林小城小區周邊的道路就圍繞這這個小區起名了,金地街、金林街。表格中的龍棲南路、龍棲北路是圖中彩鳳北街、彩鳳南街。無論是龍棲還是彩鳳我都沒感受到有什么歷史文化或者跟附近的村莊有關聯。
文博路沒變,桃賈路(圖中的)變成靈犀路,這個是備選。表格中寫的桃李路,他們現在意識到桃賈路由好幾個了。但是現存的桃賈路其實已經不相連了,斷斷續續,扭扭曲曲都標識著桃賈路,這難道不應該改么?
菖蒲路已經用了不知道多少年了,現在想起來改了,改成文壇路。這要是改了,周邊房產證如果由菖蒲路的,就需要全部都要換,換房產證出工本費么?菖蒲路小學也不能叫菖蒲路了。
菖蒲路與鄭上路之間,永威溪越東門的路改成五一南街,這就是最初我提出問題現在給的答案。這跟五一街還有關系嗎?就不能改個其他的沒?還想讓人混淆啊。
規劃的禹錫南一路變成檀嶺路(這名字2021年提意見我原本打算讓他們用到鄭上路到菖蒲路的南北路),現在用到這也行。禹錫南二路改成德馨路、這兩個名字算是有點那意思吧。滎運路變成了育龍路,這個有點太直譯了。也不能說不行。前幾天才發現豫龍鎮的由來,“遇隆”或許更好。
澤眾路、槐西街、鄭西路、高鐵路、這都槐西村、高鐵站有關,還都可以。
市區有條工業路,這條工業南路其實跟工業路不相關,被植物園隔開了。這確定道路命名不應該換個名字么?還是讓人混淆嗎?同時吉家寨村領地天嶼附近,都是工業路,工業東路。這在開發商拿地、住建局修路的時候就這樣進行標識。互相重復的,不應該加進去進行道路命名 嗎?
三公路也是同理,三公南路跟三公路已經不相連了,中間隔著那么遠,不能再改個名字么?
學府巷、學文路、嘉禾巷以學校、小區相關進行命名。
育民路還是原來的育民路,百合路也沒變。
最后環節就是讓人提意見。遇到這種場合大部分都是配合了,沒人會有啥特別的異議,畢竟現場那么多人呢。最后一排有個哥,舉手示意說了幾點問題。很多道路名字都沒有歷史文化涵義,傳承不下去,也講不出路名的由來和故事,有什么特別的命名講究。滎陽的道路命名就應該結合我們文化進行挖掘和結合。
人家說完了問還有沒有要講的,我像個刺頭一樣舉手了。畏畏縮縮地把想說的問題提出來。不到1分鐘,就都讓散了。我認認真真地填寫了意見表,簽上名字就離開會議室下樓梯出大門。可能這真沒啥作用。我也感覺就像自己哄自己一樣,但是我不哄自己還有點過意不去。
其實老城區以前的道路命名都很講究的。充分把滎陽的山川、河流、歷史文化考慮進去了。例如、萬山、塔山、索河、汜河、大海寺、河陰、成皋、廣武、京城等等。近幾年來,道路命名也越來越不講究了,這也不單單是滎陽出現這種情況,全國范圍內道路命名都越來越單調。
民政局提前不做工作,起到名字時候還發愁。對滎陽歷史文化、山水了解的學者老師我知道的都不少,為何不提前請他們給出出注意?讓每個鄉鎮去憋著起 名會有啥好名字?
有時候想想,我管這些閑事干嘛。關我何事,才會影響我幾分?有文化沒文化又影響不到我。拐過頭再想想,這是我天天晃蕩的城市,自己再不嘮叨,可能就沒人嘮叨了。雖然他們都可能看我不順眼,像個沒事給滎陽找事的流氓一樣。如果不是自己生活在這,會多關心一分這個城市發展么?
鐵子們,你們來給滎陽道路命名起個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