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志
轉載請注明來源
最新策劃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編制的謀劃之年,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發展、在歷經考驗中壯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備受關注。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底氣何來?本期,人民論壇推出最新策劃《中國經濟持續向好:底氣與信心》,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多角度全面闡釋中國經濟的潛力、活力和動力。推薦閱讀!
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內在邏輯與實踐理路
——深入理解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在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外部需求不確定性增加以及國內經濟結構深度轉型的大背景下,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被視為推動中國經濟回升向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基于2024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可知,隨著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有序實施與市場信號的逐漸明晰,中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韌性與活力,并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持續孕育出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特點的新增長動力。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重點圍繞提振消費與擴大內需、防范地方債務風險、推進綠色轉型、強化民生保障與促進社會公平、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助力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白彥鋒
“中國制造”:攀“高”向“新”韌性足
當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保持穩固,制造業展現出強勁韌性,攀“高”向“新”趨勢明顯。在產業發展層面,中國制造業穩步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發展主要得益于創新驅動、數智化賦能、供應鏈布局調整以及深化改革的作用。應該看到,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仍面臨挑戰,同時存在繼續攀“高”向“新”的機遇與良好條件。進一步提升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和水平,需要穩定制造業比重,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數智化綠色化雙轉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李曉華
“新三樣”產業的創新發展與破局突圍
近年來,我國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不僅成為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更在全球綠色產業變革中彰顯中國力量。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創新發展道路:在技術突破上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在產業生態上形成上下游協同的創新集群,在市場拓展上開創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這一發展歷程生動詮釋了技術創新、政策支持、企業主體、產業生態與市場需求的協同演進機制。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競爭環境和產業變革挑戰,“新三樣”產業需要以更大魄力推進創新突破,實現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博導眭紀剛
深刻把握國有資本“三個集中”的歷史主動
國有資本“三個集中”是新時代以來黨領導國家經濟建設取得系列成就的關鍵經驗,是在不斷豐富對“兩個大局”重要認識進程中形成的規律性認知。做大做強做優國資國企迎來戰略窗口期,構建與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相適應的國資國企高質量治理體系意義重大。國有資本“三個集中”體現了新時代新階段黨中央對國有資本運行規律的科學把握,需要從理論向度、實踐向度、價值向度三維視角進行機制解析,重點圍繞新的發展階段與高水平市場經濟建設新周期的時代背景和客觀條件,從“互促共融、戰略支撐、責任擔當、治理效能”四個方面落實好推進好國有資本“三個集中”。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
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新動向
近年來,民營經濟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與動向,也存在著新的發展訴求。通過開展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新動向調查發現,我國民營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質量效率,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表示正在進行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和綠色化升級;創新營銷模式拓展市場渠道,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推動產業融合與協同發展,通過跨界合作尋求新的增長點;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與市場競爭力,普遍將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視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推動共享經濟與零工經濟興起,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與就業機會。然而,目前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增強民營企業韌性和活力,亟需多維度策略共進,通過精準施策、機制創新與生態重構,為民營企業向新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教授、博導張貴
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撐體系
構建系統高效、科學合理的人才支撐體系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和動力源泉。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長期過程,只有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各類人才才會大量涌現,繼而拔尖創新人才才會脫穎而出。對此,要從優化人才引進、目標激勵與環境塑造、構建完善的人才聘用、評價、管理體系,以及涵養企業家精神、倡導社會風尚等方面入手,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支撐體系。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孫寧華
人工智能驅動中國經濟產業升級
人工智能引發的經濟變革將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重塑生產力底層邏輯,開辟價值創造新維度,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作為破解傳統增長瓶頸的數字鑰匙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連接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在全球競爭格局中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針對人工智能產業在底層技術、人才儲備、數據流通及法治建設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中國應探索出一條分層突破、生態共建的發展路徑,使富有活力的智能經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動能。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金融科技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鄧建鵬
選自 | 《人民論壇》雜志2025年第5期
新媒體編輯 | 趙光菊
新媒體視頻 | 吳文迪
新媒體美編 | 宋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