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人對自身文化和世界的認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不少國際性奢侈品品牌的產品、紋案甚至是品牌logo都或多或少借鑒了我們的文化元素、文物等,很多人認為這就是抄襲,引起了很多爭議,這樣的例子很多。
但即便如此,我們看到各大國際奢侈品品牌并沒有受到多大影響。以LV、Dior等70多個品牌所屬的巨頭LVMH為例,2023全年營收同比增長13%,達861.5億歐元,按照現在的匯率來算大約等于6594.87億元。接近泰州GDP,是南京德基239億全年銷售額的約28倍。
南京云錦
這不得不讓人反思,老祖宗留下來的很多文化瑰寶,我們后人并沒有在商業領域發揮其一二成的實力。但被人抄了之后,反而常常獲得巨大的成功。兩三萬的手提包趨之若鶩,但南京云錦又有多少人在消費?
云錦距今已有超過1600年的歷史,在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作為本土真正的奢侈品,南京云錦素來有著“寸錦寸金”的說法,珍貴異常。
以收購南京云錦研究所的錦泓時裝集團為例,為了嘗試將云錦與現代設計和藝術相融合,還特地打造了“元先”這個品牌,同時錦泓旗下的VGRASS品牌,也從云錦織物中獲取靈感,并融入產品中,整體的思路還不錯。
據我了解,錦泓時裝2023年的總營收約為45億,其中云錦的營收將近5000萬,與國際奢侈品大牌相比市場的接受度確實不算高。不過我注意到,2022年這個數字只有約2251萬,可見2023年云錦業務的增長態勢令人欣慰。
《茉莉花》
南京云錦作為真正的國風奢侈品,近些年雖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高質量的商業化之路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市場認可度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源自南京六合的民歌《茉莉花》,其作為在世界層面擁有很高知名度的曲調,在本土的發展同樣沒有真正打開局面,多樣化表達并不充分。
《茉莉花》最初名為《鮮花調》或《雙疊翠》《雙疊調》,明清時期就已經存在。在十八世紀下半葉還傳到了西方,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作歌劇《圖蘭朵》中的主題曲。而我們現在熟知的茉莉花版本,是上世紀40年代由作曲家何仿在六合金牛山下采集并改編而成。
前段時間我突然發現去年杭州亞運會中,在很多賽事中都用到了茉莉花的旋律,但仔細聽并不是我們熟知的版本,在保留辨識度極高的主旋律同時,進行了改編。曲調上不僅很有中國味,還顯得更加激昂向上、磅礴恢弘。似有人類進程滾滾向前大跨步的命運感,當時也有人將其稱之為古箏版,確實非常好聽。
經過一番比較,我發現杭州亞運會中用到的《茉莉花》版本與游戲《文明6》當中,中國的主題曲高度相似,不少網友也都聽出來了。
《茉莉花》在國內的各大版本中多以輕柔、婉轉、悠揚、女聲的風格為主,標志性的琵琶音也總給人一種小家碧玉、淳樸的民間音樂感。因此大部分人并沒有將《茉莉花》這首歌曲和國家、文明、命運等這類很磅礴的詞匯聯系在一起。
但顯然文明6的中國主題曲,給出了不一樣的氣氛,而且挺符合年輕人的口味,憑什么這個版本的茉莉花被那么多年輕人喜歡,并且有那么多討論?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到這里有些朋友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這首民歌的曲調能被《文明》這款游戲選中,并以此曲代表中國文明,《茉莉花》為什么被如此看重?游戲《文明》又是什么來頭?
根據音樂理論家錢仁康考證,《茉莉花》是“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并通過普契尼的歌劇廣為流傳,所以在歐美《茉莉花》已經和中國產生了綁定性和標簽性聯系,這就好比聽到《喀秋莎》或《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我們就會想起前蘇聯一樣。
可見其在國際上有著很高的知名度,甚至可以代表中國。這也是很多國際層面重要活動中,總能聽到《茉莉花》旋律的重要原因。包括1997年香港回歸交接儀式、1999年澳門回歸交接儀式、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閉幕式、2014年南京青奧會開幕式、2016年杭州G20峰會文藝晚會等。
而游戲《文明6》版本的茉莉花BGM,近兩年在國內很多大型賽事中出現的幾率越來越高,除了在杭州亞運會中多次出現 ,在今年中超第三輪成都蓉城vs南通支云的比賽中也響徹賽場,說明這個版本的改編十分成功。
《文明》系列是國外公司開發的游戲,其在游戲界的地位非常高,幾乎可以說是策略類游戲中的一座里程碑,已經火了30年,游戲音樂也往往十分經典,受到廣大玩家的喜愛。
文化再生
不管是南京市還是六合區,其實很早就意識到了《茉莉花》的價值,2002年六合就舉辦了“中國南京首屆‘茉莉花’音樂文化節”,南京市在今年9月在音樂臺舉辦了2024南京森林音樂節,不僅有《茉莉花》的演奏,還把上文提到的歌劇《圖蘭朵》也帶來了,每年與茉莉花相關的活動也不少。
可見我們很重視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在積極將傳統的曲目以更加現代化的手段展現給大家,但文化的自生長這塊我認為依然是缺乏的,我們常常說經濟的發展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文化又何嘗不是呢?
現在我們常聽的《茉莉花》只是其中一個版本,本身也是從《鮮花調》改編而來,我認為這個改編的進程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上世紀40年代,茉莉花不應該就此定型,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涌現出更多樣化的版本。且應該多和游戲、影視作品、國漫、演唱會等流行文化相結合。
除了《茉莉花》,其他的很多民歌也都具備改編的潛力,六合作為中國民歌之鄉,光保護遠遠不夠,一定要有推陳出新,走向世界的眼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鄉土文化,恰恰是藝術的本源,這是南京六合的巨大財富。最近傳統戲曲也在迅速革新,理論上如果固步自封,這些技藝遲早會消失在主流文化中,但一幫年輕人顯然探索出了一套思路。
最近很火的416女團版《探窗》,就十分驚艷,通過將戲腔融入到現代曲風中,讓傳統的戲曲以一種更加符合現代審美的優雅形態回歸主流舞臺,收獲一致好評。甚至網友表示血脈瞬間覺醒,這就是很好的關于傳統文化的蝶變與再生,沒想到這場文化更新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00后手里。
有時候我就在想,或許不是時代拋棄了傳統文化,而是傳統文化沒有跟得上時代。只有爭取更多的青年觀眾,戲曲才有未來,這同樣適用于傳統民歌。
一方面南京六合要敢想,民歌《茉莉花》能在國際上代表中國,那么作為《茉莉花》發源地的南京六合當然也可以有這個資格走上世界的舞臺,六合一定要有這樣的覺悟和文化自信。
我認為六合可以每年設置一個民歌改編大賽,讓社會、企業和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新時代民歌的創作中,并與南藝,南傳等藝術類院校展開密切合作,和總部位于南京的江蘇原力動畫也可以多接觸,嘗試走進年輕人的世界,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獲。
原力作為《凡人修仙傳》的動畫制作方,在業內的實力可圈可點。六合完全可以以此為契機嘗試與國內很多動畫或游戲版權方接觸,通過商業化的模式將六合的很多傳統民歌文化,導入進游戲、國漫中,這其實也是傳統藝術融入當代年輕人并走向世界的一種途徑。
而這并不是大南京生活圈不切實際的天馬行空,在現實中已經有了不錯的案例。最近大火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其在第二回開頭的“陜北說書”就是典型的傳統藝術在游戲中的運用,碰撞出了奇妙火花,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認可,尤其在國外,堪稱火遍天。
敢想敢做,讓傳統文化、傳統藝術走出舒適圈,嘗試在新潮中找到結合的共生點,或許就能找到一條通向文化復興、文化崛起、文化自信的康莊大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