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杭州“六小龍”被冠以“神秘東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颶風,當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從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競技場,浙江——因杭州這座被互聯網基因浸潤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場靜默而洶涌的科技革命。省科協、浙商發展研究院(浙商智庫)、《浙商》雜志、世界浙商客戶端聯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報道,揭開新時代浙商軍團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密碼。
今天推出“科技型企業家”第二十篇,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匡:在隨機與延續中的“科技型企業家因子 "。
夏末初秋,高鐵一個半小時從杭州東站抵達臺州站,再驅車五十分鐘,我們來到了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見到何匡,他的臉上帶著些許“趕時間”的神色。“我的行程總是很滿,一會飛這兒,一會飛那兒。”盡管此次匆忙,但何匡身上顯而易見的“科技型企業家因子”卻呼之欲出。
理工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因子”
在2020年開始擔任永太科技總經理之前,何匡曾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擔任過3年的研究員一職。而在此之前,他分別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完成材料工程與科學專業本科和博士的學習。
何匡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納米材料。“為什么金屬研究所會做納米材料?因為整個現代材料科學實際上是從金屬學演變過來的。”談起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研究經歷,何匡解釋道。
材料科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交叉學科,涵蓋了化學、物理、工程等多個學科領域。在何匡看來,材料科學可以最大程度地囊括所有理工科專業,這也正好契合了他自身興趣多元的特點。
2012年,正值何匡從本科畢業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石墨烯這一材料。時至今日,石墨烯仍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最薄、最堅硬、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機緣巧合之下,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正在搭建一個石墨烯研究小組,何匡也被納入其中,參加了這項前沿研究。
如果說博士時期做石墨烯研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巧合性,那么在中科院金屬所從事納米材料研究,則具有著自身發展階段的必然性。
成為交叉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是何匡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從最初對石墨烯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的基礎科學研究,到后來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事產業和技術轉化與應用的工作,他不斷突破自己的研究領域,實現了從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的轉變。
學霸何匡在科研成果上戰績斐然,多領域研究均取得了優異成果。這也為他后來的企業接班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在博士期間,他的相關研究結果極大加深了對石墨烯原子尺度結構的認識,并為石墨烯等二維材料的結構調控等提供了依據,在《Nature Communication》《ACS Nano》《Nano Letters》等國際學術期刊共計發表50余篇論文;SCI論文引用達3200余次。
在金屬研究所期間,何匡致力于發展原位電鏡表征電化學儲能材料的手段和方法,獲得具有原創性的結果,指導了電化學儲能材料的發展,從基礎研究來推動了電化學儲能材料乃至電池領域的快速發展。
浙商新生代的“企業家因子”
何匡出身于臺州的經商家庭,是名副其實的浙商新生代。永太科技,便是何匡父母輩創辦的企業。
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從事研究員期間,科研成果如何轉化為應用與產業,始終縈繞在何匡心頭。他坦言,回到企業,也是懷著科研成果轉化的初心。
“只要是沖著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無論是自己的成果,還是他人的,抑或是與科研院所合作的,我都希望優質的成果能夠得到轉化。正是想用科技造福更多的人,所以才選擇回到企業。”
帶著這份充滿學術理想的事業心,何匡開始關注科研創新成果的跨領域應用,探索原位電子顯微鏡在復雜給藥系統中的反向工程應用,并回到永太科技任職。
永太科技是一家以含氟技術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智能制造為驅動的含氟醫藥、植物保護與新能源材料制造商。公司的主業,像是從這顆“含氟技術”的種子上生長出的茂密樹枝。
何匡在公司擅長的醫藥領域開發了多款改良型納米制劑,并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和產品。其中一項二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治療藥物申請了專利,每年為公司創收超過4億元,利稅超過8000萬元,并獲得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頒發的中國專利金獎。
當前,全球市場需求下降,企業面臨著成本競爭的嚴峻挑戰。在這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形勢下,何匡敏銳地意識到研發才是破局的關鍵。
在過去的10到15年時間里,我國制造業在工業4.0的轉型中取得了顯著成就,工廠實現了高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線上人員大幅減少,大部分工作都在總控室完成。然而,研發領域人工智能介入得較少。何匡沒有局限于傳統的研發模式,而是積極探索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科研。
“產線無人化很常見,但是實驗室無人化,往往是被人忽視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實驗室目前不能實現無人化?說明很多的工作還是人腦的思考,是不能被取代。但隨著AI技術不斷迭代,我相信應用于這領域的AI技術會不斷成熟。”何匡坦言。
實驗室無人化,這是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的必然趨勢。
何匡也帶領團隊在這一領域邁出了實踐步伐。當前,永太科技在杭州生物醫藥港建立了智能研發實驗室。通過與第三方合作,搭建AI模型,將含氟化學領域人類歷史上發表過的相關SCI文章納入其中進行訓練。這個模型不僅能夠優化企業原來生產工藝,降低原有產品的成本,還能助力開發新的產品反應工藝路線。
今年,該實驗室訓練的AI模型在永太科技三個產品的研發中,發揮了有力作用。原本需要人工進行100-200次的實驗,借助AI貝葉斯迭代,僅需5次就能達到相同的實驗效果。目前,實驗室AI配備自動化設備,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地優化產品工藝和開發新產品。
兩種“因子”碰撞,于隨機性與延續性一體
在何匡身上,科學家與企業家這兩個身份切合得近乎完美,不禁令人好奇,這是有意為之的“接班設計”,還是巧合之中的“命運使然”。
當記者向其拋出類似問題時,何匡表示,這既有隨機性,又有延續性。隨機性在于材料科學以其強大的囊括性,滿足了何匡的求知欲望;而延續性則在于,科研與應用、產業密不可分,應用是科研成果的現實表達。
“很多人問我說,你家里現在做的生意,跟你原來做的科研有關系嗎?我一直說是既有關系又沒有關系。因為很難把你在科研階段做的成果100%轉化。這需要各方面的因素促成,包括整個產業的發展等等。”何匡說,“但是我們蘊藏在背后的科學原理,包括科學技術轉化的一些方法方式,以及把科學技術進行商業轉化的邏輯,我相信還是相通的。”
何匡是個準90后,也收獲了不少榮譽。對于如何看待榮譽時,他表示,至少是一個鼓勵,說明我們在這個方向上的創新,是值得被認可的,是社會認為有價值的,但是最終要把榮譽轉化為客戶認可的生產力,這樣我們才能為企業創造實實在在的效益,為社會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
比如“科技型企業家”的稱號只是一種褒獎,未來的創新之路依舊道阻且長。作為創新主體中的一員,何匡深知自己肩負著重任。“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也是創新主體,我覺得可以從企業的創新典型中去找一些創新主題,再結合我們高校原有的創新力量,引導他們去做更多的科研技術轉化,讓從0到1的科研技術真正轉化為現實,共同為我們的社會創造價值、創造財富、創造生產力。”他說。
青年當家,風華正茂。對于人才培養的認知、科研與商業的共融、企業未來的規劃,何匡也在接班中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在他看來,未來科技型制造業最需要的是兩種人才。一種是產線上的“藍領人才”,是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另一種人才則指向研發層面的學科交叉型人才,主要在于推動技術進步,是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第一種是有經驗、能傳幫帶的工人,他們熟知產線上的經驗,我認為是無可替代的,因為不管工業4.0怎么變化,都需要他們用自己的經驗來傳承這種生產力。另一種人才,則是一些懂技術、懂專業且思維開闊的交叉學科的人才。”他坦言。
面向未來,何匡也充滿了信心。“對于永太科技未來三五年的規劃,我認為,我們依然會在含氟化學領域深耕。我們要成為含氟技術、有機含氟技術全球的領導性企業,這是我們最大的定位。然后再細分到在技術上要突破,要跟別人不一樣,要用更多更智能的技術,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把控成本,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他說。
記者手記
何匡出身科研,在材料科學領域深入鉆研,成果豐碩,打下堅實專業基礎,展現出科學家的專注與執著。回歸家族企業后,他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面對全球市場挑戰,敏銳抓住人工智能機遇,建立智能研發實驗室,實現從理論到應用研究的跨越,體現了企業家的果敢與創新。
他雖然還年輕,卻有著清晰的企業規劃和人才戰略,彰顯了其遠大抱負。對于榮譽他也是保有著理性的認知,笑言更重視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作為浙商新生代中的杰出代表,何匡完美融合科研與商業,在隨機與延續中穩步前行,引領永太科技邁向新高度。
來源:《浙商》雜志 記者 李圣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