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星期五)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系外行星或存在生命跡象?天文學家表示需謹慎
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家團隊近日宣稱,在距離地球38秒差距(約124光年)的系外行星K2-18 b大氣中檢測到可能由生命產生的分子,引發廣泛關注。然而,這一發現隨即遭到多方質疑。
研究團隊通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觀測發現,該行星大氣中可能存在二甲基硫醚(DMS)和二甲基二硫醚(DMDS)。在地球上,這類化合物通常由海洋浮游生物等生物體產生。劍橋大學團隊稱,此次觀測信號比2023年的數據更清晰,并強調其偶然概率僅為0.3%。
但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指出,信號可能只是噪聲或統計波動。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專家認為,這一觀測已接近JWST的探測極限。此外,有研究表明,DMS可通過非生物過程生成,歐洲航天局甚至在無生命彗星上也檢測到該分子。
關于K2-18 b本身的性質也存在爭議。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模型分析認為,這類“迷你海王星”更可能是荒蕪的氫大氣行星,而非宜居水世界。劍橋大學團隊則提出,部分此類行星可能被氫氣層包裹,具備潛在生命條件,但需進一步驗證。
專家強調,需排除非生物成因后才能將分子視為生命證據。學界普遍認為,需更多獨立團隊通過JWST復核數據,才能確認這一發現。盡管結論未定,該研究凸顯了系外行星大氣研究的重要性,為探索宇宙生命提供了新方向。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中國科學家繪制出全球首張有毒重金屬污染地圖,14億人面臨威脅
由中國清華大學團隊牽頭的研究團隊繪制出首張全球土壤有毒金屬分布圖,揭示了大范圍土地受到工業污染和自然侵蝕的影響。研究顯示,全球約9億至14億人可能暴露于至少一種有毒金屬超標的環境中,14%-17%的農田受到污染威脅。
這項最近發表于《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發現,一條橫貫歐亞的污染帶從南歐延伸至中國,同時在非洲和美洲也存在多個污染熱點區。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專家指出,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全球性遠超預期,該地圖將有助于提高決策者的重視程度。
有毒金屬如鎘、鉛、砷等可能引發癌癥、心血管疾病及兒童認知障礙。盡管發達國家已對部分工業區和城市進行過土壤檢測,但全球整體污染情況仍不明確。
為全面評估污染狀況,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整合了近80萬份土壤樣本數據,并利用機器學習算法,結合氣候、地質和社會經濟因素,推算出未檢測區域的金屬濃度。分析顯示,鎘是分布最廣的有毒金屬,全球約9%的表層土壤超標,主要來源于基巖侵蝕和鋅礦開采。
研究還發現,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包括中國南方、印度北部和中東,而橫跨歐亞的污染帶則與古代采礦、現代工業及地質氣候因素密切相關。隨著清潔能源技術對關鍵礦物的需求增長,研究團隊呼吁各國加強土壤檢測,并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等研究不足地區提供支持,以應對長期被忽視的土壤污染問題。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 從實驗室到農田:自主導航機器人重塑現代農業
草莓等熱門水果的高需求使得相關種植業持續發展,但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突出。高架苗床種植雖減輕了部分人工負擔,但仍需機器人協助完成采摘、檢測等工作。
日本大阪公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農業機器人,利用激光雷達點云數據構建環境地圖,實現精準導航。該機器人支持兩種工作模式:一是前往預設目的地,二是沿高架苗床自主移動。激光雷達技術通過激光脈沖測距,確保機器人與苗床保持固定距離,其有效性已在虛擬和實際環境中得到驗證。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技術不僅能提高采摘效率,還可擴展至作物病害監測和修剪等任務。未來,隨著農業機器人的進一步實用化,它將顯著提升高架苗床種植的工作效率,緩解勞動力不足問題。
相關成果已發表于《農業計算機與電子技術》(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期刊。
2、 重大突破!科學家打造出超強合金,-196℃到600℃性能不變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高熵合金:HEA,能夠在-196°C至600°C的極端溫度范圍內保持穩定的強度和延展性。這一突破性成果發表于材料工程領域頂級期刊《材料研究快報》(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并受到航空航天和汽車行業的廣泛關注。
傳統金屬材料對溫度變化極為敏感,性能通常只能在狹窄的溫度范圍內優化。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了“超適應體”概念,并基于鎳基高熵合金開發出新型材料。該合金在深低溫(-196°C)和高溫(600°C)環境下均表現出近乎恒定的機械性能,這得益于其內部均勻分布的納米級L1?析出相。這些析出相能夠抑制形變,同時合金結構通過穩定的滑移行為適應應力,不受溫度影響。
這種合金的獨特性能使其適用于極端溫度環境,如火箭發動機、汽車排氣系統、發電廠渦輪機和輸油管道等。其穩定的表現有望顯著提升設備的安全性和能效。
研究團隊表示,這一成果突破了現有合金的局限,開創了溫度不敏感材料的新類別,為下一代高性能材料的開發提供了重要方向。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為什么減肥后總反彈?科學家發現大腦的“肥胖記憶”
美國的肥胖率持續攀升,約40%的20歲以上成年人符合肥胖標準,較二十年前增加10個百分點。肥胖是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不良飲食每年導致美國超過30萬人死亡。
研究表明,食物選擇是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弗拉林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正探索肥胖如何影響大腦中與獎賞、動機和情緒相關的神經回路。該研究旨在填補動物與人類研究的空白,揭示大腦食物獎賞系統與代謝疾病的關聯。
過去的研究多基于動物實驗,但近年技術進步使得科學家能實時監測人腦化學信號。研究團隊采用創新的電化學技術,利用癲癇患者的植入電極采集數據。實驗中,受試者通過定制泵系統飲用含糖飲料,并完成情緒與食物詞匯任務,同時測量其大腦獎賞相關化學物質的活動。
研究發現,大腦對簡單刺激(如甜味)和復雜刺激(如語言)的編碼方式可能不同。目前所有減肥藥物均以大腦獎賞區域為靶點,但證據表明,即使體重減輕,大腦也難以完全恢復至肥胖前的狀態。這一發現為開發更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研究不僅深化了對肥胖機制的理解,也為未來治療策略的優化奠定了基礎。
2、準確率83%!血液檢測能提前10年預測癡呆
《自然·醫學》 (Nature Medicine)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血液中的特定生物標志物Tau - 217蛋白、神經絲輕鏈蛋白(NfL)和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可在臨床診斷前十年預測癡呆癥(包括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該研究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老齡化研究中心聯合瑞典國家生命科學研究實驗室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開展,旨在探索這些生物標志物在普通老年人群中的預測價值。
此前的研究多聚焦于已有認知癥狀的個體,而這項社區研究則納入2100多名60歲以上的健康老年人,進行長期追蹤。10年后的隨訪數據顯示,17%的參與者患上了癡呆癥。研究中使用的生物標志物預測準確率高達83%。研究表明,若個體生物標志物水平較低,未來十年罹患癡呆癥的風險極低,這有助于緩解部分人群對認知健康的擔憂。
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這些生物標志物的陽性預測值較低,這意味著僅憑生物標志物水平升高無法可靠地確定哪些人一定會在未來十年內發展為癡呆癥。因此,研究作者建議現階段不應將這些生物標志物作為人群廣泛篩查的工具。研究人員指出,將p-tau217與NfL或GFAP結合使用可提升預測準確性,但需進一步探索如何與臨床、生物學或功能指標整合,以優化其在社區和初級醫療中的實際應用。
該研究為癡呆癥早期預警提供了新方向,但廣泛推廣仍需更多證據支持。(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