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乒迷在得知劉國梁卸任的消息時,內心的感覺都是很復雜的。
畢竟,劉國梁留下的歷史痕跡實在太多太多——

作為球員,他和孔令輝“雙子星”的橫空出世,徹底推翻了煊赫一時的瑞典王朝,并成為了國內男乒里第一個拿到大滿貫的選手;
作為教練,他帶出了多位世界冠軍,其中包括史上最偉大的乒乓球運動員、雙圈大滿貫得主馬龍、超級全滿貫樊振東等;
作為中國乒協主席,在他的治下,中國乒乓在市場化、職業化的改革中,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獨特的道路,與此同時,國家隊的成績也走向了極盛,拿到了幾乎所有能夠拿到的榮譽獎項,并在巴黎奧運會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包攬五金;

作為國際乒聯副主席,他一手推動建立的混合團體世界杯賽制,如今已經落地洛杉磯奧運會,成為乒乓球未來賽制改革的新起點;
作為WTT的董事會主席,他參與建立的WTT賽事體系,極大地推動了乒乓球運動的職業化和商業化發展,以及全球范圍內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從“了不起的大滿貫球員”,到“銳意進取的少壯派教練”,再到“不懂球的胖子”,以及推動“中國乒乓、世界共享”的先行者,這一連串印記都注定了他將會成為中國乒乓球歷史上的標志性人物。
但是,隨著劉國梁改革的推進,近幾年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諸如——飯圈亂象侵蝕和影響乒乓球項目、功勛教練吳敬平直指國乒梯隊建設嚴重斷檔、WTT密集賽程給運動員帶來多重挑戰、乒超壓縮導致國內乒乓生態環境失衡等等……
盡管從客觀上來說,不應該全部都怪責在劉國梁的頭上,但作為改革的領導者,他自然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

國球歷來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劉國梁也數次站在輿論風口,無論這其中傳出哪一種聲音,你都無法反駁的一個事實是——他的確是真的深愛乒乓球。
劉國梁從小就受到父親劉占勝的言傳身教,從懂事起就在沒日沒夜的練球,他從河南走向了八一隊,又從八一隊走向了國家隊。
“腦子活”,大概是所有人對劉國梁的一致看法,從球員時期開始,身體天賦不占優勢的他,就一向以愛琢磨而聞名,并配合自身的特點,研究出了一套以強化發接發為基礎、極致的直拍橫打臺內技術為核心的體系。

作為發球大師的劉國梁,球商極高,總是能夠根據對手的特點和場上的局勢,于紛紛擾擾的線頭中,找尋出致命的殺機,從而快速上手,奠定優勢乃至勝勢。
這種極致的“劍走偏鋒”,就連當時的一代天驕瓦爾德內爾也為之頭疼不已,并讓劉國梁成就了大滿貫。而他和孔令輝這對雙子星的橫空出世,最終也成功地讓國乒終結了瑞典人的統治。
但既然是劍走偏鋒,自然罩門也明顯,隨著瓦爾德內爾研究出的“劈長”和“不退臺”這兩大專門針對劉國梁的戰術,以及國際乒聯將小球改成大球之后,在賽場上的劉國梁終于意識到,自己的球員時代,應該結束了。
正如在球場上是一名出色的機會主義者,劉國梁在生活中也非常善于把握住機會,而真正優秀的機會主義者,不僅僅只是會把握機會,更能夠去主動創造機會。
早在球場表現下滑之前,劉國梁就知道,打球是沒法打一輩子的,而他熱愛乒乓,不愿離開這個舞臺,那么唯一的辦法就只能是轉型成為教練。
所以他很早就開始規劃起自己的未來,有意識地觀察起恩師蔡振華的一舉一動,學習他怎么帶人,怎么管理,甚至是,怎么思考。而蔡振華亦是非常欣賞這位有謀略又有想法的弟子。
退役后,劉國梁先是從球員轉型為助理教練。
過去他還是球員的時候,就愛動腦子,有表達欲,還能說會道,天生就懂得怎么拿捏別人的情緒,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隊里的主心骨。
當了助理教練之后,不管是場外的戰術指導,還是幕后的管理與心理調節,他都能很快上手,而且干得相當出色,時隔一年,眾望所歸的劉國梁破格出任男隊主教練,并在倫敦奧運會結束之后的2013年,坐上了國家隊總教練的位置。

從最初主管幾名隊員,到掌管男隊、再到國乒全隊,劉國梁的位置不斷變化,面臨的問題也隨之增多,他開始思考——乒乓球的未來該走向何方?
盡管國乒當時在成績上已然展現出“一覽眾山小”的態勢,但在職業化和商業化的改革上,總體而言,收效甚微。
國內剛剛興起社交媒體的時候,當時還是男隊教練的他,就主動讓各個教練和隊員在社媒“營業”,拉近與球迷的距離;他還經常帶著國家隊來回穿梭于各大學校,參加各種商業推廣,順便刷個臉熟;他甚至還動用了一些私人關系,讓麾下球星參加逐漸火熱的電視綜藝……

可以說,在主動擁抱市場化這方面,劉國梁做了各種可能的嘗試,但在他上任初期,乒超聯賽觀眾寥寥,贊助商也大多靠人情往來。
其后聯合新媒體,將國乒傳統的三大賽“直通賽”進行商業化包裝,從而推向市場,這是劉國梁做出的一項重要舉措。
劉國梁總是對隊員和教練們說:“幾代乒乓人一直沿繼的共同目標就是為國爭光,就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現在接力棒交到我們這代人手上,我們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懈怠,更是希望續寫輝煌。”

轉機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到來。
隨著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和偶像文化的傳播和成熟,劉國梁一直深耕的網絡陣地,終于開花結果。
先是國乒王牌選手張繼科因為帥氣外形與桀驁的性格,以及“最快達成大滿貫成就”的不可思議天賦而迅速火出圈,以點帶面,國乒團隊里,鞍山小馬、大廚老馬、養豬的殺神陳玘等等……都開始各自擁有了自己的粉絲群體。
直通賽系列IP在被冠以“地上最強”的噱頭之后,也開始有向著經典賽事發展的趨勢,商務合作前景越來越好。
2016年,作為教練的劉國梁,迎來了職業生涯里的又一個巔峰——這一年,為數不少的娛樂圈粉絲將關注的目光投向體育圈;而正好是這一年,里約奧運會真正開啟了當代移動互聯網轉播體育的大潮,國乒和跳水、女排一起,關注度呈破圈之勢。

劉國梁讓張繼科“醒醒啊”的名場面,馬龍、張繼科、許昕三劍客的經典IP,以及“不懂球的胖子”這個帶有一點寵溺味道的段子……熱度互相疊加之下,劉國梁終于在其中看到了一條模模糊糊的、通往未來的道路。
他開始有意識地將國乒眾將、特別是超級球星,往偶像化的路子打造推廣——這一試水,果然商業熱度驚人、流量爆炸。
但就在劉國梁捋起袖子,準備大干特干的時候,局面再次發生變化。

里約奧運會之后,體育總局決定開啟新一輪的項目改革,將要大力推行垂直化、扁平化管理,在許多項目上將會取消總教練的職位。
2017年6月20日,中國乒協發布消息,宣布劉國梁不再擔任國乒總教練,轉而擔任中國乒乓球協會副主席。
隨后進行的國際乒聯中國公開賽,國乒男隊大部分教練和球員作出退賽決定,并集體在社媒上發表“這一刻我們無心戀戰,只因想念你,劉國梁”的發聲。
當夜,退賽教練和運動員都做了檢討,劉國梁也在社媒上發布了道歉信,稱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責任。
接下來半年里,國乒出現了一些成績上的波動,其中包括2017年世界杯男單丟金,以及女隊在亞錦賽被日本新星平野美宇一串三奪金。
2018年1月,離開公眾視野多時的劉國梁,在社媒表示“我教練都退役了”,引發輿論熱議。
同年2月,劉國梁與郎平、姚明,攜手登臺體育春晚,三位改革者匯聚一堂,相談甚歡。

2018年9月,劉國梁時隔15個月回歸國乒,當時的身份是中國乒協換屆籌備工作小組組長;三個月后,劉國梁當選新一屆乒協主席,正式成為中國乒協新的掌門人。
2020年,劉國梁成為WTT世界乒聯理事會主席,2021年當選國際乒聯執行副主席;2022年當選WTT世界乒聯董事會主席,并獲任國際乒聯第一副主席;2023年,劉國梁連任中國乒協主席。
改革的鼓點,再一次響起。
此后,由劉國梁主導的改革,開始大踏步向前。

從90年代末至今,總局連續幾輪深化改革的組合拳下來,核心從唯金牌論向全民體育發生轉變。
時代在變,人也在變——當明星運動員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吸引大批粉絲追隨的時候……大家就應該意識到,如果無法抓住商業化的浪潮,堅持走過去那種純粹的體育道路,最終的結果只會是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所以,有許多人一直在詬病,劉國梁主導的國乒改革,走粉絲經濟的道路,最終引來了飯圈文化的侵蝕——尤其是巴黎奧運會前后,關于運動員的參賽資格,陳夢在決賽里遇冷的遭遇,極端粉絲非法入侵樊振東的房間……這些都讓劉國梁以及教練組變成了眾矢之的。
但要把其中所有責任都歸咎于劉國梁,也不客觀。
隨著流媒體時代的到來,乒乓球想要在網絡時代的大潮中迅速脫穎而出,與其他運動爭奪市場,除了“劍走偏鋒”的球迷經濟,似乎也別無他法。
一個成熟的商業化競技項目,基本的構成要素是,“大量有消費意愿的觀眾+能夠持續盈利的賽事+可以通過項目養活自己的足量運動員”,而在劉國梁改革之前,這三個要素幾乎一個都不存在,現在至少已經搭建起了基本的框架。
有了爆棚的流量之后,乒乓球的職業化改革,這才有了合適的土壤。

劉國梁所推動建立的WTT賽事體系,是另一個被集中攻擊的點。

一方面,WTT的獎金/收入比例,相比起其他主流商業體育賽事而言,相對偏低,可為了分到新媒體時代的蛋糕,WTT賽事的攤子只能鋪得又大又急,只能說,多少事,從來只爭朝夕。
然而,就算是燈光、賽制和組織方式上再怎么推陳出新,乒乓球始終還是乒乓球,在不變的內核下,商業價值的提升又能有多少?
君不見,WTT的CEO史蒂夫·丹頓,都急切到想要國際乒聯取消世界杯和世乒賽了——WTT的推廣之艱難,從中便可見一斑。
而且,因為WTT參賽名額有限,并且國內乒超賽程被極致壓縮,導致大部分中堅實力球員缺乏比賽和經濟來源,不得不選擇淡出——恰恰國乒頂尖選手領先于外協的,正是由這些中堅實力球員組成的強大陪練團隊。
曾經做出良好商業口碑的“地上最強”系列直通賽,也因為給WTT賽事讓路,就此被淡化處理,這也導致了國乒二線選手又少了一個穩定的曝光渠道。
反過來,高水平的國內選手,因為商業因素頻繁出戰WTT賽事,反而成為了國外選手的陪練。
從中國乒乓的角度來算,這當然是一筆虧本生意,但從世界乒乓普及推廣的角度來看,似乎做得也沒有問題——至少,在雨果奪得世界杯男單冠軍之后,不管是國內,還是歐美,對于乒乓球運動的關注都有了不少提高。
劉國梁所推動建立的WTT體系,從客觀結果上來說——高質量賽事大幅增加,現在幾乎每個月都能看到頂級的乒乓球賽事;球員收入顯著提升,尤其是頭部球員,有了對標其他項目頂級運動員的收入水平;泛體育迷對乒乓球賽事的關注度,也遠遠高于以往……
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和周期,體育項目也不例外,現如今,世界乒壇百花齊放的局面,未嘗不是對國乒的新挑戰。

劉國梁自己也曾說過:“我從運動員到教練員,再到中國乒協主席,然后加入WTT世界乒聯、國際乒聯,身份不停轉換,但從未離開我鐘愛的乒乓球事業。隨著職業的高度和維度的變化,位置不同,想法也會不同。不變的是我們的夢想——把乒乓球項目發展為世界頂尖的運動項目。”

巴黎奧運會之后,因為長期以來的飯圈問題始終無法解決,WTT不斷在參賽資格上對運動員們的步步緊逼,引發樊振東和陳夢退出世界排名……一時間,劉國梁多年積攢下的好名聲,如斷崖般下跌。
但究其根本,推動粉絲經濟炒作流量,確實極大地提高了國內頭部運動員的收入水平,只是因為各種原因,這一經濟紅利沒能讓中下層球員分享到太多。
幫助WTT賽事引入資本,客觀上拯救了賽事,并為此后的商業化改革立下標桿,只是WTT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丹頓和索林各有想法,所謂“引狼入室”的責任,在“球員收入水平確實有所提高、賽事推廣和普及遠勝往昔”的事實面前,總歸是不值一提。
縱觀劉國梁這幾年的布局,行事風格一如當年的球風,劍走偏鋒、注重實效,如此一來,評論的聲音也多重并存。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劉國梁接過乒乓球的接力棒之后,這項運動的統治力和影響力,幾乎達到了歷史的極致。
盡管到目前為止,WTT賽事體系還只是一個不能完全做到商業自循環的半成品,高關注下引發的飯圈文化侵襲也是客觀事實。但在乒乓球的商業化、職業化道路的探索上,劉國梁也率領國乒向前走出了從無到有的一步。
而又有多少人想過,劉國梁所主導的職業化改革,必然會帶來對舊體系的消解和迭代,這其中的變化和沖擊,反映到球場內外,樁樁件件,卻又成了改革者的過失。
劉國梁本可以安安穩穩地成為一代國乒名帥,無需去觸碰改革的深水區,如此,在職業化程度不高的大前提下,國球依托體制優勢,保持霸主地位,但是代價呢?乒乓球的關注度是否會逐漸減少,成為一家獨大的冷門項目?
他選擇成為了改革者,肩負榮譽,也背上了爭議和罵名。

多年以前,劉占勝帶著只有4歲的劉國梁來到乒乓球世界冠軍張立的家中,他指著墻上掛著的金牌問劉國梁:“兒子,我問你,這些冠軍胸章和獎杯是什么做的?”
劉國梁懵懂地答道:“金牌當然是金子做的呀!”
“說得對。”劉占勝嘆了一口氣,說道:“但是……除了金子,還有汗水,甚至是眼淚和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