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時報》消息,3 月 27 日至 29 日,5 架滿載 iPhone 的貨機從印度直飛美國,這場 “與時間賽跑” 的緊急行動背后,是蘋果對關稅政策的精準計算:4 月 5 日生效的 10% 關稅已讓每部 iPhone 成本增加 120 美元,而 4 月 9 日實施的 26% 關稅更將導致成本激增 420 美元。
這種 “關稅階梯” 設計堪稱貿易戰史上最狠辣的殺招,迫使蘋果在短短 13 天內完成相當于 2024 年第四季度美國市場 3 倍的庫存轉移。
但這種 “拆東墻補西墻” 的策略注定不可持續。印度雖被蘋果寄予厚望,但其本土零部件配套率不足 30%,關鍵元件如 A 系列芯片、OLED 屏幕仍依賴中國和韓國供應。當印度產 iPhone 對美關稅從 26% 躍升至 34% 時,蘋果才驚覺:這個 “中國 + 1” 戰略的試驗田,不過是另一個關稅陷阱。
美國的關稅政策無疑正在引發連鎖反應。歐盟對美國商品加征 25% 報復性關稅,加拿大對美汽車關稅提升至 25%,越南為求豁免提出零關稅卻遭美國拒絕。
這種 “以牙還牙” 的游戲中,蘋果成為最大輸家 —— 其分布在全球的供應鏈體系中,中國(90% 的 iPhone 組裝)、印度(14% 產能)、越南(AirPods 生產)、馬來西亞(Mac 組件)均被納入關稅打擊范圍。
更致命的是,美國試圖重建本土供應鏈的努力如同堂吉訶德戰風車。WedBush 分析師指出,將 10% 的供應鏈轉移回美國需 3 年時間和 300 億美元,且可能因政策反復中斷。即便成功,“美國制造” 的 iPhone 售價將高達 3500 美元,遠超消費者承受能力。
對此,蘋果供應鏈總監表示 “每延遲一天損失 800 萬美元” 時,真正的受害者是普通消費者。若將關稅成本全部轉嫁,iPhone16 Pro Max 售價將從 1599 美元飆升至 2300 美元,漲幅達 44%。這種 “暴力漲價” 不僅可能讓蘋果失去美國市場 15% 的份額,更將引發全球市場的連鎖反應。
而且,美國普通民眾正在承受雙重打擊:一方面要為高價 iPhone 埋單,另一方面因關稅導致的供應鏈混亂,服裝、汽車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已上漲 8%-17%。耶魯大學研究顯示,低收入群體對跨境電商的依賴度更高,取消小額包裹豁免后,他們的生活成本將增加 14%。
蘋果的困境折射出一個殘酷現實:在深度融合的全球產業鏈中,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印度為爭取關稅豁免,主動對 230 億美元美國商品削減關稅,這種 “單邊示好” 暴露其在供應鏈中的脆弱地位;韓國代總統韓德洙哀嘆 “全球關稅戰迫在眉睫”,卻無力阻止本國半導體產業被殃及池魚。
美國發起這場貿易戰的最終結局已現端倪:全球貿易額可能萎縮 12%,跨國公司利潤下降 25%,而美國制造業回流計劃將因成本高企淪為空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