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福建艦的下水,我國已經步入了三航母時代。三艘航母作為我國海軍的三大支柱,肩負起了護衛近海、揚威遠洋的重任。
然而,很多人卻有個疑問。明明都21世紀了,為啥航母的速度還停留在30-35節左右?這個速度如果放到二戰期間,幾乎毫無競爭力。
話說新時代的軍艦為何速度提不起來?難道是動力系統不行?
現代軍艦為何速度提不起來?
在此之前,咱們先將二戰時期的軍艦和如今軍艦的速度,進行一番對比。
在二戰時期,最為著名的三艘軍艦,分別是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弗萊徹級驅逐艦,以及埃塞克斯級航母。而它們的速度分別為33節,37節,33節。
你以為到了新時代以后,這個速度會有提振?實則不然。
現如今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航速也才30節。包括中國的福建艦航母,速度也停留在35節左右。
可見,距離二戰已經過去了大半個世紀,各國軍艦速度依舊沒有提升。這究竟是為何?難道是因為怕開太快導致士兵暈船?
艦炮已經更新換代
關于這個問題,主要跟以下諸多因素有關。首先,就是軍艦艦炮的更新換代,讓軍艦脫離了精度的束縛。
眾所周知,在二戰時期,軍艦艦炮一直都是打擊主力。比如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都裝備了巨口徑火炮,看起來氣勢洶洶。
然而,這樣的火炮,雖然能對敵方造成毀滅性打擊,但它的打擊距離有限,只有10-20公里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軍艦唯有提速,追上去打,才能順利殲敵。
此外,在海戰時,極其講究軍艦的區位、大炮的角度,就跟古時候排兵布陣似的。比如戰列艦開啟炮戰的時候,就要搶占T字頭的位置,這樣才能爆出最強火力。
所以為了占據海上的有利方位,軍艦只能瘋狂提速。不然的話,好位置就被別人搶走了。
最關鍵的是,二戰時期的艦炮射擊,極其依賴光學測距和機械計算。因為這方面的限制,導致軍艦的射擊精度,受距離、航速、風向等因素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軍艦唯有高速移動,才能更快的調整位置,增加對敵命中率。所以說,以前的軍艦,戰斗力就體現在速度上。沒了速度,你的火力再強又有何用?
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密集陣火力的到來,艦炮已經不再追求精度了。就拿我國的1130艦炮來說,它的11個加特林炮管,每分鐘可打出1.1萬發炮彈。
其使用的30毫米穿甲彈或高爆彈,一次可鎖定48個大型目標,具備強大的毀傷能力.無論是飛機,導彈,還是軍艦,都能被那些密集彈藥給摧毀。
可見,現如今的艦炮跟二戰時期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既然現在的軍艦都有“火雨”了,那也就沒必要追求速度了。
更何況,在不遠的將來,還會有電磁炮的加持。這種炮彈精度更高,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在超遠距的范圍內,都能一發入魂。在這種情況下,就更不用軍艦提速追著人家打了。
新型艦載機和導彈的加持
除了艦炮以外,像艦載機的升級換代,也增強了軍艦的打擊范圍。
像二戰時期,美國的F4F野貓戰斗機,作戰半徑只有370公里。日本的零式戰斗機,作戰半徑也只有550公里。
尤其是美國的TBD蹂躪者魚雷轟炸機,作戰半徑居然只有200公里。可見,那時候的軍艦如果不提速,飛機都飛不到指定目標。
但現在不一樣了,像咱們的殲20、殲35,作戰半徑已經達到了1300-1500公里。還有美國的F22、F35,作戰半徑也有1100-1800公里。
既然航母依靠艦載機,就能實現長臂管轄,那就無需提速了。反正有啥事就讓艦載機上,航母待在中央區坐鎮指揮就行了。
此外,導彈的升級,也讓軍艦的速度慢了下來。
在二戰時期,基本上是沒有艦載導彈的。唯一的陸地導彈,就是德國的V1和V2導彈,其打擊距離只有240-320公里。
現如今,055上的鷹擊-21反艦導彈,打擊距離已經達到了1500公里,飛行速度更是超過了10馬赫。有了這些神器的加持,軍艦還需要提速嗎?
更何況,如今雷達的搜索、掃描范圍,也愈發寬廣了。
像二戰時期,軍艦的雷達探測距離,僅僅只有十幾二十公里。其中性能最強的英國“本土鏈”雷達,探測距離也才160公里。
但現如今,像福建艦的32套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已經達到了300-500公里。在這種情況下,整艘軍艦就能運籌于帷幄之中,而決勝于千里之外了。
防御不行、速度來湊
當然了,除了攻擊方面以外,在防御方面,也將兩個時代的軍艦進行了速度定型。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軍艦,防御力不是一般的差。那時候只有跑得快,才能避免被擊沉。
這也很好理解。首先,二戰時期的軍艦裝甲防護不足。像那些戰列艦和重裝巡洋艦,雖然裝備了厚重裝甲,但主要集中在艦體的中部和炮塔處。
至于其他部位,像艦艏、艦艉等地方,壓根就沒有裝備。在這種情況下,軍艦的防御力就大打折扣了。
更有甚者,像那些輕型軍艦,比如驅逐艦、護衛艦,幾乎不存在裝甲防護這個概念。整個作戰中,全靠速度和機動性來生存。如此一來,就更加怕攻破防線了。
像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當年就是因為護甲太弱,從而被德軍軍艦給擊沉。可見,脆弱的裝甲,是促使二戰軍艦提速的關鍵原因。
此外,那時候的軍艦防空火力太差,難以抵御大規模的空襲。當時的許多軍艦,只能靠高射機槍來打敵機,這能打下來多少?
而且那時候的聲吶技術也極其落后,對潛艇、魚雷的防范能力特別差。像德軍的U型潛艇,就依靠狼群戰術,擊沉了多艘盟軍軍艦。
換言之,二戰時期的軍艦防御力,跟現在的軍艦有著天壤之別。
面對這么脆弱的防御力,該怎么辦?沒辦法,唯有提速,才能脫離對方的火力范圍。比如美國的弗萊徹級驅逐艦,當年就憑借著高速、高機動性,在太平洋來去如風,浪的飛起。
至于反面教材,就是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雖然大和號戰列艦的裝甲厚重,但它的速度太慢了。在沖繩戰役中,頃刻之間就被美軍飛機給擊沉。
所以說,當你沒防御又沒攻速的時候,在海上基本上就只能充當活靶子了。
但現在不一樣了。現如今的軍艦,各方面防御性能都提上來了。像艦載機、艦炮、防御導彈,雷達、激光武器等,這些裝備拉起的防御陣線,遠超二戰。
更何況,在航母旁邊,還有潛艇、護衛艦、驅逐艦等,時刻在守護。在這種情況下,航母的速度就已經不再重要了。你打一個試試?看看能不能攻進去?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如今的大型軍艦,基本上就是個移動堡壘。
像福建艦,排水量就達到了8萬噸,超過了二戰時期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近距離望過去,就跟一座山一樣,高不可攀。
既然噸位已經上來了,那就沒必要追求所謂的速度了。畢竟往那一停,就給人一種泰山壓頂的感覺。你敢往泰山上撞?也不試試閣下有多少斤兩?
航程和速度不可得兼
當然了,拋開攻擊力和防御力不談,其實如今的軍艦之所以不提升速度,主要跟航程有關。
按照專業人士的說法,航母在提速的時候,海水附加在船體的阻力,會呈現指數級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更多的動力,才能克服海水對于軍艦的阻滯。如此一來,燃油的消耗就大幅上升了。
一般來講,當軍艦的速度翻倍時,其燃油消耗量會增加8倍左右。可見,速度提升,完全就是奔著清空油箱去的。既然油箱都清空了,那航程也就大打折扣了。
有軍事博主就曾計算過,一艘軍艦的航速原本為16節,航程是1萬海里左右。但如果將其速度提升到27節的時候,那么航程就得縮減到原來的1/3了。
縮了這么恐怖的航程,這仗還怎么打?總不能中途停港加油吧?敵軍怎么會給你這個機會?可見,速度和航程正如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大國早已開啟了全球化部署,在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海外據點,在每塊區域都有自己的生意圈。在這種情況下,遠洋作戰和遠洋護航就成了常規操作。
既然如此,那么航程就成了大型軍艦的唯一追求了。正所謂舍魚而取熊掌也,才是王道。
唯有將整個海上作戰體系,經營到完美無缺,才能鎮守五湖四海。不然的話,很可能就會重蹈日本大和號的覆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