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人民政府關于武漢市東西湖區等6個區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批復)
武漢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資源廳: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東西湖區、漢南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武漢市東西湖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武漢市漢南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武漢市蔡甸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武漢市江夏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武漢市黃陂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武漢市新洲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統稱《規劃》)。《規劃》是東西湖區、漢南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入實施湖北省和武漢市重大發展戰略,優化資源配置和空間格局,為湖北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貢獻力量,著力將東西湖區建設成產業創新基地,商貿物流樞紐;將漢南區建設成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區;將蔡甸區建設成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示范區;將江夏區建設成科技創新策源和轉化高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將黃陂區建設成商貿物流和現代制造業基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將新洲區建設成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核心區,新興產業基地。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東西湖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29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5.35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2.96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1.22,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2.51億立方米;漢南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49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9.9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7.83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1.6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0.65億立方米;蔡甸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1.86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38.63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66.33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1.29,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4.15億立方米;江夏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2.20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63.27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30.46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1.4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4.36億立方米;黃陂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8.20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09.81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65.7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2.02,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7.42億立方米;新洲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5.98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70.5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87.12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1.7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12.94億立方米。各區要明確自然災害風險、洪澇風險等重點防控區域,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等安全保障空間,嚴格洪澇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等管控,嚴守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融入全省區域發展格局,全面支撐武漢都市圈建設,加強與毗鄰縣(市、區)的協作互補,強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區域協同。更好發揮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對武鄂同城化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武鄂黃黃一體化發展。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加強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等優質耕地集中區的耕地保護,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活空間,提升糧食、蔬菜、淡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錨固生態空間格局,筑牢大別山等生態屏障,嚴格長江、漢江、府澴河、通順河、舉水、梁子湖、斧頭湖等河湖水域空間管控,以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等為重點,加強江漢湖群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管理,嚴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及棲息地保護,統籌推進全域生態保護修復與流域綜合治理。強化全域統籌,優化城鎮村布局,完善城鎮職能和空間結構,構建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的城鎮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四、提升城鄉空間品質。優化各區功能結構和空間布局,協調產業布局、綜合交通、設施配置和土地使用,引導城鎮組團化發展。統籌推進城鄉生活圈建設,合理安排居住用地,以及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系統布局藍綠開放空間,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加大城鄉存量用地挖潛力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利用,推進城市更新,有序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加強盤龍城遺址、明楚王墓、湖泗瓷窯址群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嚴格城市建設高度和強度管控,加強空間形態引導,塑造特色鮮明的城鄉風貌。
五、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做好重大區域交通設施空間預留,加強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多向聯通、多式聯運的對外對內通道,構建復合高效的綜合交通網絡。統籌水利、能源、環境、通信、國防等各類城鄉基礎設施空間,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健全公共安全和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加強地質、洪澇等災害防治及水安全保障,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布局,加強重大危險品生產儲運空間管控,穩步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
六、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各區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七、做好規劃實施保障。武漢市人民政府要指導東西湖區、漢南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人民政府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科學編制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強化對相關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指導約束,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在“一張圖”上協調矛盾沖突,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省自然資源廳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2025年4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編輯:蔡佳圓
責編:李??茜
審核:姚??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