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巴基斯坦暫停與印度的所有貿易)
軍警趕赴恐襲現場畫面
財聯社4月24日電,巴基斯坦暫停與印度的所有貿易。此前,印度政府23日宣布一系列針對巴基斯坦的措施,包括暫停兩國間一項重要水資源分配條約、關閉邊境口岸、驅逐巴方人員,作為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22日發生致死20多人槍擊事件的回應。針對印方的強硬舉措,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說,巴方將“以牙還牙”。
相關新聞
印控克什米爾25年來最嚴重恐襲:槍手在游客聚集處近距離開槍,印巴關系驟然緊張
應對印度“斷水撤員”系列反制措施
巴方宣布召開緊急會議
4月23日晚間,作為對22日印控克什米爾恐怖襲擊事件的回應,印度針對巴基斯坦宣布采取一系列外交和戰略反制措施。巴基斯坦方面則宣布即將于24日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應對措施。
23日晚間,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決定:
●印度立即暫停執行《印度河河水條約》,停止河水共享的合作,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銷地”放棄對跨境恐怖主義的支持。 ●關閉印巴之間印度一側的阿塔里綜合檢查站。 ●禁止巴基斯坦公民持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免簽計劃(SVES)簽證前往印度。此前簽發給巴基斯坦公民的任何SVES簽證均視為已取消。目前持SVES簽證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公民必須在48小時內離開印度。 ●巴基斯坦駐新德里高級專員署的全部軍事顧問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他們必須在一周內離開印度;印度將從駐伊斯蘭堡的印度高級專員署撤回印度軍事顧問;自2025年5月1日起,巴基斯坦駐新德里高級專員署的總人數將從目前的55人減少到30人。
在印度宣布一系列報復性措施之后,巴基斯坦國防部部長赫瓦賈·阿西夫宣布,國家安全委員會將于24日召開緊急會議,由總理夏巴茲·謝里夫主持,商討如何回應印度方面就印控克什米爾襲擊事件針對巴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槍聲響起后,正在野餐的游客四處逃散
當地時間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恐怖襲擊,已造成至少26人死亡,另有多人受傷。法新社報道稱,此次襲擊是“該地區25年來最嚴重的針對平民襲擊事件”。據印度國防和安全部門消息人士說,槍手在人群聚集處向游客近距離開槍。
克什米爾恐襲后引發外界對印巴再度爆發軍事對抗的擔憂
據環球時報援引印度新德里電視臺23日報道稱,死者大部分為游客。據報道,這是2019年普爾瓦馬襲擊事件以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死傷最為嚴重的襲擊事件。
據《印度時報》報道,襲擊事件發生于帕哈爾加姆鎮,該地風景優美,有“小瑞士”之稱,20世紀80年代一度是寶萊塢電影的重要取景地。
22日下午3時左右,槍手突然從當地山上的樹林里竄出,在人群聚集處向游客近距離開槍。新德里電視臺稱,襲擊發生時,游客們正在野餐,槍聲響起后,他們四處逃散,尋找掩體,但由于該地空曠開闊,他們并沒有地方可以躲藏。一位名叫帕拉維的幸存者稱,槍手主要襲擊了男性。
新德里電視臺稱,襲擊發生后,槍手逃離了現場,首都新德里加強了安全檢查,尤其是針對旅游景點和出入檢查點的安檢,并對敏感地區的出行進行了管制。駐扎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印軍稱,已聯合當地警察搜捕槍手,當地安全人員加強了警戒。
多家印媒將矛頭對準巴基斯坦
巴國防部長駁斥:該事件是“本土事件”
據環球時報援引英國《經濟學人》報道,一個名為“抵抗陣線”(TRF)的組織在社交平臺聲稱對此次襲擊負責。印媒稱,TRF的說法尚未得到印度政府的確認。據路透社報道,TRF稱襲擊原因是反對印度政府在當地“引入外來者”的政策,認為8.5萬名定居者的涌入改變了當地人口結構。
報道稱,過去近10年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暴力沖突激化。當地不少民眾長期對印度中央政府不滿,而印度政府不斷增強對當地的管控。自2019年以來計劃性的人口移入,成為現今“克什米爾反抗軍”心生不滿而發動襲擊的原因之一。
和2019年的普爾瓦馬襲擊事件類似,帕哈爾加姆鎮的襲擊發生后,多家印度媒體將矛頭對準巴基斯坦。《印度時報》稱,這起襲擊發生在莫迪訪沙特、萬斯訪印和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近期演講中重提克什米爾之際,這不是巧合。《今日印度》稱,襲擊看起來經過了精心策劃,時機則選擇在近年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安全形勢好轉、旅游業蓬勃發展之際,這是為破壞當地旅游業,并引發全球關注的行為。
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23日在接受巴媒采訪時駁斥了印度媒體的指責,稱巴基斯坦與這起襲擊沒有任何關系,該暴力事件是“本土事件”。
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資料圖)
國際社會擔心2019年印巴空戰重演
印度總理莫迪發文譴責并將提前回國
《經濟學人》稱,這起襲擊對印度政府關于該地區已經穩定的說法是個打擊,并可能再次引發印巴之間的軍事對抗。美國《紐約時報》稱,印控克什米爾平靜的幻象被打破,隨著印度官員急于查明世界上軍事化程度最高地區之一出現的重大安全漏洞,人們擔心這次事件可能會再次引發印巴發生沖突的風險。2019年的襲擊事件曾導致印巴發生空戰,甚至差點爆發全面戰爭。
槍擊事件發生后,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發文譴責,并指示政府向遇難者家屬提供援助。莫迪說,襲擊的“幕后黑手將被繩之以法”。正在沙特訪問的莫迪在槍擊事件后縮短了行程。印度外交部官員22日晚證實,莫迪將提前回國。預計莫迪會在23日晚些時候與高級安全官員舉行緊急內閣會議。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2日通過其發言人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槍擊事件,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針對平民的襲擊都是不可接受的”。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賈伊斯瓦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與莫迪的通話中“強烈譴責這次恐怖襲擊”,就槍擊事件表達了對印度的“全力支持”。
斷水、停簽、驅逐、撤員:克什米爾恐襲后,印度報復巴基斯坦
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槍擊事件后,印度在23日宣布了針對巴基斯坦的一系列報復措施。巴基斯坦則在次日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應對措施。
本次襲擊被認為是2019年以來該地區死傷最為嚴重的襲擊事件,引發外界對印巴再度爆發軍事對抗的擔憂。
涉及多領域
事發后,印度總理莫迪中斷了對沙特阿拉伯的訪問,于23日提前回國并緊急召開內閣安全委員會會議。會后,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宣布了一系列針對巴基斯坦的強硬措施,涉及水資源、邊境管控、人員往來和外交關系等多個領域。
在戰略層面上,印度暫停執行《印度河水資源條約》,停止河水共享的合作,“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銷地放棄支持跨境恐怖主義”。
據悉,在水電和灌溉需求方面,巴基斯坦嚴重依賴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河流系統下游的水。條約暫停后,巴基斯坦將無法使用該片水域。此前,即使在這兩個鄰國發生公開沖突時,印度也從未暫停執行該條約。分析人士指出,此舉將直接影響巴基斯坦的農業生產和電力供應,特別是在即將到來的灌溉季節,可能對巴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在經貿層面上,印度關閉了印巴間貿易和人員往來的重要邊境口岸——阿塔里綜合檢查站,并表示越境進入印度者可以在5月1日前通過該口岸返回。由于印巴之間沒有直飛航班,這一舉動切斷了兩國間所有的交通聯系。
此外,口岸關閉將直接影響雙邊貿易,尤其是巴基斯坦對印度出口的新鮮水果、水泥、石油產品等。
另外,印度禁止了巴基斯坦公民持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免簽計劃(SVES)簽證前往印度。目前持SVES簽證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公民必須在48小時內離開印度。
在外交層面上,印度對駐新德里巴基斯坦高級專員署的所有軍事顧問進行驅逐,要求他們必須在一周內離開印度。印度也將撤回駐伊斯蘭堡印度高級專員署的軍事顧問。自5月1日起,巴基斯坦駐新德里高級專員署的總人數將從目前的55人減少到30人。
此前在2019年的普爾瓦馬襲擊事件中,印度政府也對巴采取多項報復措施,包括召回印度駐巴基斯坦大使、取消對巴最惠國待遇、對巴出口至印度商品加征關稅。
巴否認涉事
面對印度的一系列強硬措施,巴基斯坦國家安全委員會(NSC)24日將召開緊急會議,由總理夏巴茲·謝里夫主持,商討應對策略。
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23日駁斥了印度方面的指責,稱巴基斯坦與這起襲擊沒有任何關系,該暴力事件是“本土事件”。
4月22日發生的槍擊事件已造成至少26人遇難,其中有1名尼泊爾籍男子,另有數十人受傷。這起事件成為自2019年普爾瓦馬襲擊以來,該地區死傷最為慘重的恐怖襲擊。
目前,印度警方把襲擊事件歸咎于反對印度統治的武裝團體。
另一邊,“抵抗陣線”(TRF)以“克什米爾反抗軍”的名義在社交媒體上聲稱對此次襲擊負責。該組織稱,本次襲擊是對印度政府在當地“引入外來者”政策的報復,印度讓超過8.5萬名定居者涌入,造成了當地人口結構改變。
外界指出,2019年印度政府取消該地區特殊地位后實施的人口政策,或是武裝組織發動襲擊的導火索。
還有分析認為,新冠疫情后,該地區安全形勢好轉、旅游業呈復蘇勢頭,襲擊者選擇旅游勝地帕哈爾加姆作為目標,其意圖可能是為了重創當地旅游業,進而破壞印度政府在該地區推動的經濟振興計劃。
輿論還注意到,襲擊發生的時間與莫迪訪沙特、萬斯訪印重合,而且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在近期演講中也重提克什米爾,這一切不像是巧合。
在此背景下,與2019年普爾瓦馬襲擊事件如出一轍,印度政府及當地媒體再次將矛頭指向巴基斯坦,進一步加劇兩國緊張關系。
加劇緊張關系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克什米爾歸屬問題始終是兩國矛盾的核心。印巴都宣稱對克什米爾擁有主權,兩國曾爆發三次戰爭,其中兩次是為爭奪克什米爾。
隨著最新的槍擊事件上演,國際社會普遍擔憂歷史可能重演。
有評論指出,這場襲擊“打破了克什米爾平靜的幻象”,暴露出這個全球軍事化程度最高地區之一的安全漏洞,可能再次將兩國推向軍事對抗邊緣。
2019年普爾瓦馬恐襲造成40名印度士兵死亡后,印巴爆發嚴重軍事對峙,包括空戰和地面炮擊,局勢一度瀕臨全面戰爭。雖然這場危機最終以巴方釋放俘虜的印度飛行員告終,但嚴重損害了兩國互信。
但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看來,印度采取的報復措施主要集中在非軍事領域,這反映出其對全面軍事沖突風險的謹慎態度。而通過外交孤立、經濟施壓和水資源控制等手段施壓,可能成為印度未來對巴戰略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