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睜開眼,你習慣性地摸出手機,刷著朋友圈,打下“紅紅火火恍恍惚惚”;上課走神、上班摸魚時,你和搭子開始互發表情包;心情不好時打下一串emoji,改掉微信狀態,或者“頭像即本人”……
有了互聯網才發現,人類對語言的開發,不足1%。
從古早的火星文,到現在的縮寫、擬聲詞、顏文字交雜,互聯網的漢字使用歷程,自成一部文明史。
有多少人當年為了追求小眾,故意把“我”寫成“莪”“涐”“硪”?現在,這波人長大了,“火星文”也進化成了“抽象文化”——開心是“笑鼠”,憤怒是“臥槽”,拒絕是“補藥啊”,贊同是“nsdd”。
拼音、縮寫乃至日語英語梗夾雜的說法,反而比正規寫法更能表達情緒。再不濟,我們還有表情包,越抽象越好用。
那么問題來了:當人們習慣了用鍵盤和表情包表達自我,好好寫字,還有必要嗎?
一、多少年輕人,下班后悄悄練字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曾經被龐中華、司馬彥折磨的一代人,已經到了可以告別寫字的年齡,卻選擇在下班后偷偷練書法。
社交媒體上,隨便輸入“書法”“練字”等關鍵詞,就可以看到,“每日書法打卡”“入門級書法裝備”等相關話題,瀏覽量超過百萬。一條名為《行楷的書寫速度能有多快?》的視頻,瀏覽量甚至達到1380萬。
看人寫又流暢又好看的字,和看洗地毯、采蘑菇和修馬蹄的效果一樣,主打一個解壓。
年輕人拿練字解壓,其實有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表明,書法是一種可以募集視覺、運動、注意、情感等腦功能網絡的活動,可以讓大腦更容易進入“心流”模式。即使是觀看由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書法書寫視頻,大腦的愉悅程度也有顯著提升[1]。
許多年輕人表示下班臨摹毛筆書法帖能有效緩解壓力 / 圖蟲創意
對國人來說,靠練字解壓,可能是DNA里帶的;而對外國人來說,漢字更像是古老神秘的“東方力量”。
這種狂熱讓漢字達到了新的藝術高度:意義不明的漢字T恤、讓人啼笑皆非的漢字文身,已成街頭亞文化必備。你有你的西海岸vibe風,我有我的北京烤鴨花臂。
體制內打工人最恨的仿宋_GB2312,在老外眼里如同italic手寫體一樣美妙——當然,反過來可能也成立。
即便存在語言文化隔閡,外國人同樣可以感受到書法中的精神力量。
生活于法國布列塔尼的女藝術家林琴心(Catherine Denis),1979年開始練習書法,甚至成為“法中友協”的書法老師。1998年,林琴心和法國一家司法保護機構合作,通過書法教學幫助少年犯解決社會安置的困難。當她教授完基本的運筆技巧后,就讓這些少年犯們自由書寫單詞,而他們寫下的第一個詞是——PAIX,法語的“和平”[2]。
外國人也認為練習書法可以讓人靜下心來 / 圖蟲創意
練書法時講究的“靜氣”,跨越遙遠的時空,在不懂中文的少年犯筆下,終于得到呼應——看來,并不是書法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書法。
二、漢字的含金量,你不懂
其實,漢字能表達的信息量,不比表情包少,只不過我們因為過于熟悉,而忽略了其中豐富的內涵。
《源字中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中國文字從出現到演進的諸多階段。殷墟考古隊原隊長唐際根在第一集里就提到:漢字的歷史其實遠比甲骨文更早——至少在甲骨文誕生的兩三百年前,就有過對文字的規范活動。
殷墟博物館甲骨文字陳列
如今的文字,仍在一定程度延續著甲骨文“象形”的特征——比如“休”這個字,實際上就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的簡筆畫。
而“永遠”的“永”字,最早的字形正是兩條支流和一條干流的形象。如水一般,涓流而不息,是古人對“永恒”的最初想象[3]。
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字,但只有漢字發展出了系統的書法藝術。究其根本,是因為漢字的母型是“象形字”,自帶“表意”的屬性。
漢字的起源學說中,有一種通說是“書畫同源”——漢字本就是寫實性圖畫演變而來的[4]。漢字具有的圖形構造屬性,使得每一個筆鋒、頓筆,如同畫畫中的線條、明暗,都能表達出創作者的風格,所謂“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
圖為“首”字的甲骨文寫法,很好地說明了漢字本就是寫實性圖畫演變而來
從表意上來說,古詩詞的至高境界,便是“言外之意”;單從書寫上來說,楷書、隸書、草書……不同的書寫方式也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含義。
比如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三”的《寒食帖》,實際上是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下的。平心而論,這只是一部“草稿”,其中甚至還有錯別字和涂改痕跡。但正由于它是即興寫就,其中的線條時而沉郁、時而尖銳,與文章情緒、韻律相合,渾然一體,才成為文學史和書法史上的絕唱。
甚至,漢字字形的輕微變化,都包含著歷史的細節。
比如,行書、楷書的誕生幾乎與紙張發明在同一時期。行書、楷書的筆畫優美,線條輕快,都需要在細膩光滑的紙上快速運筆才能夠產生,這是篆刻書寫所不具備的[5];
再比如,有學者認為所謂的“宋代書法四大家”,其中的“蔡”不該是蔡襄,而應該是在宋徽宗時期編輯《宣和書譜》的蔡京。然而,蔡京被后世視為徽宗朝的奸臣,要為靖康之難及北宋滅亡負責。正是“字如其人”的理念深入人心,他才就被摘下了“書法家”的桂冠[6]。
書法藝術的發展,與技術、文化乃至文明史相互纏繞;理論上,漢字的發明,甚至影響了文明進程。
歷史作家張宏杰曾提出,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穩定,和漢字的“表意”功能不無關系——表意文字的最大特點是固化,從甲骨文到楷書,很多字形還是基本一樣的。所以,中國境內雖然方言千差萬別,寫出的字卻能相互看得懂,文化的統一性,也確保了民族國家的大一統[7]。
圖為少數民族水族的文字水書,和甲骨文相似
紀錄片《源字中國》第二集里提到的“石門十三品”,又被稱為“中國書法演變史的活化石”。這十三碑石刻,包含了小篆在向隸書過渡時出現的古隸、揮灑飄逸的漢中隸書,乃至東漢時期隸書發展至頂峰后呈現出的“楷變”。
千百年后再看,這些被刻了字的石頭,凝聚著歷史的厚重感。作家馮唐參觀結束后說:“你看到一筆一劃的刀痕,插在真實的石頭里,包漿的、拓片的痕跡,對于美、對于文字,濃重的信息,都會撲面而來?!?/p>
歷史的演進有必然性,但也有許多偶然。當我們老祖宗選擇用象形符號,而非拼音來記錄歷史,我們語言中、文化中的諸多特質,就早已注定。
三、漢字之美,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到了打字時代,漢字的故事還在續寫。比如,已經無法作為正式文字使用的甲骨文,也可以成為國潮文創大戶。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和古漢字活化,以數學幾何風格線條作為甲骨文的骨架,設計甲骨文字體和表情包,還原漢字的“象形”本質,呈現活潑抽象。
陳楠教授在給學生講解甲骨文字體的設計原理
而另一方面,漢字古往今來的文化史,不同字形、不同漢字背后的故事,也成為內容創作者的靈感源泉。
比如“貴陽水書”,這種酷似甲骨文的古老文字,有神秘的異域美感,坊間甚至謠傳水書是“寫給鬼神的文字”,是如同“筆仙”一般神奇的存在。
新生代甲骨文推廣者 李右溪,就曾去往水書的發源地,探尋這種文字的歷史源流。實地考察后,她發現,“水書”實際上是水族人自己的《百科全書》,其中確有占卜歷法的內容,但記錄更多的,是婚喪嫁娶的習俗,農耕的慣例……這些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
所謂水書是“活的甲骨文”,指的不僅是二者字形很像,還是這種古老的文字,依然會出現在水族人的民族掛飾、衣著上。水族人自己的春節“端節”,每一年的日期,就是根據《水書》中的歷法測算的。
它并不恐怖,更不神秘,而是生動活潑,飽含著來自西南鄉野的生命力。
甲骨文推廣者李右溪正在做甲骨文知識科普
而這些對漢字文化的再創造,和社交媒體上的書法打卡,老外的漢字T恤、漢字文身一起,成為漢字文化創新的吉光片羽。
其實不止文化藝術,還有很多領域,能從漢字文化中汲取創造靈感。
“新中式”這個詞,如今已經被各行各業所熟悉。以智能感、工業感著稱的汽車行業,也正嘗試從漢字文化中汲取新靈感。
已經遠銷海外的比亞迪,將漢字書法藝術融入汽車設計,不僅展現了品牌的文化自信,也讓更多人感受到漢字的美學價值。
比亞迪集團旗下高端品牌仰望汽車將甲骨文融入汽車logo
在《源字中國》的另一期中,作家馮唐曾談到,很多外國人對古代中國的認知,建立在唐朝文化上。唐朝同樣具有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包容性,也有著強盛國力和融匯天下為我所用的豪邁,這也與比亞迪唐系列的強大性能和豪華配置相呼應。
和對甲骨文的再創作、對“水書”的探尋一樣,品牌出海,也是一種創造。漢字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正隨著比亞迪等品牌走向全球。
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又找回了白紙黑字中,最質樸的情感律動,以及最廣泛的文化認同。
回到文章開頭的畫面——朋友圈里的“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對同學、同事勉為其難的“蒽”,各種發瘋文字表情包……你會發現,這些對文字的“亂用”中,依然包含漢字的奧妙,而這不過是它在千年歷史中的又一次新生。
或許,我們對漢字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參考文獻:
[1]Wang Y., Han B., Li M., Li J., Li R. (2023). An Efficiently Working Brain Characterizes Higher Mental Flow that Elicits Pleasure in Chinese Calligraphic Handwriting. Cerebral Cortex.
[2]林琴心.(2017,02,23).法國女藝術家自述沉迷中國書法38年心路:揮毫與練琴相通(王力更,林琴心譯).澎湃新聞.
[3]陳文波.(2020).字說中國:漢字里的生活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
[4]宿春禮.(2009).字海尋趣.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5]金文京.(2014).三國志的世界:后漢 三國時代(何曉毅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6]楊照.(2021).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8:新時代的開端.中信出版集團.
[7]張宏杰.(2019).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岳麓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