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席卷全球。
從歐洲到澳洲,從南美到東南亞,全球多地都掀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熱潮。
尤其是比亞迪——數據顯示,2024年國產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其中比亞迪以43萬輛占據新能源汽車出口量3成。
而時間來到2025年——1月份,比亞迪汽車出口量高達6.6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83%;2月份出口量達6.7萬輛,同比增長187.8%;3月海外銷量更是首次突破7萬大關,開始進入增長爆發期。
屬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全球盛世,正肉眼可見地到來。
而當我們回首中國汽車產業從危機到破局,再到引領的過程,會驚喜地發現,國產汽車逆襲之路,是一條完全屬于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期間的種種艱難和突破,都能在歷史中找到模板,在文化中找到映射。
最近,比亞迪“劃時代旗艦”漢L唐L上市之際,比亞迪王朝網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路天也和作家馮唐,進行了一場關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和中國科技的對話。中國汽車得以逆流而上、破局未來,背后正是對千百年來中華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回顧中國朝代興衰史,便不難發現每一個由弱小到強大的朝代,都有一個共性——強大的包容性與好學心。
正如《管子·形勢解》中所言“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這是埋在中華文化DNA里的強大引線。
自漢起,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便可見一斑。
張謇出使西域,打開了漢朝看向西方的視野,但面對洶涌而來的文化沖擊,漢朝不僅沒有封閉,而是不斷學習和改進。
比如經濟上,以各地往來的貨物流通,打造了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以首都長安為起點,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正是因為河西走廊不斷流動的商隊,才有了《樓蘭漢簡》中記載的"使者相望于道,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使得河西四郡人口在百年間從28萬激增至128萬。
不僅商業上,這種包容也促成了漢朝各方面的進步。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正是大宛汗血馬的引入,改良了中原馬種,才有了漢軍的一馬平川。
而《居延漢簡》里也提到過,匈奴金帳武士歸漢后帶來的騎射戰術,讓漢軍從此有了職業騎兵部隊,西域復合弓的引進,也讓漢軍的射程提升至300步。
三彩絞胎騎射俑,人物橫跨馬上,作射箭狀,反映唐代胡服騎射風尚
這些軍事上的改進和創新,也讓漢軍在各方面逐漸超越外部,從此有了輾壓四野的底氣和能力。
也是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才擁有了李白筆下的盛唐。
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都會,長安城堪稱萬國來朝——
容納了數萬胡商、留學生和使節,西市云集著波斯、粟特商人以及從絲路而來的大食商隊,各種民族文化來此咸集,彼此共融。
這種包容,甚至開始已經到了唐朝能重用外族精英的地步,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官至秘書監,高句麗名將高仙芝任安西節度使,波斯王子卑路斯受封右武衛將軍,認漢讀儒,即為唐人。
因包容,得以創新,因創新,得以超越,進而締造盛世。

西安唐朝建筑群,燈火通明的夜晚
而這樣的“漢唐”之精神,也延續到了今時今日。
國產品牌比亞迪,因其繼承包容和創新的精神,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如今回看,比亞迪的開局可謂是地獄模式——燃油車技術百年來被國外封鎖,國產車核心技術長期空心化,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出路難尋,未來灰暗。
但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比亞迪秉承“漢唐”精神,不固步自封,而是開始積極擁抱新技術,硬生生在汽車產業里開拓出了一條新路。
也將只有燃油車的“窄路”,走成了亦有新能源車的“寬路”——
早在二十年前,比亞迪就開始押注當時還屬新奇領域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并決心打造全產業鏈自研。
此后多年,憑借技術優勢——2015年上市的第一代“唐”,用性能攻破了中高端燃油車的技術壁壘;2020年上市的第一代“漢”,則引領自主品牌站上了20萬元級市場。
2015年,比亞迪推出第一代唐
以“漢唐”為名,比亞迪以多項革命性的新能源技術,率先突破了中高端市場“禁區”。
至今,其已經連續三年拿下全球新能源車市場和中國汽車市場銷量雙冠。
從以漢唐為名破局,到駛入“漢唐盛世”,昔日燃油時代的“卡脖子”,已經成為中國新能源的“領航標”。

吸取,只是走向強大的第一步。
中華上下五千年,能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更在于我們始終在向前求變,人有我優。
漢唐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文明的盛世,其根本在于制度設計的系統性和務實性,這些脫胎于漫長歷史的各項制度,完全領先當時的外邦鄰國。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在匈奴還在進行酋長制時,我們已經開始推行察舉制,規定郡國每年舉薦孝廉。
而唐朝正是繼承了這一先進意識,推出了影響中國乃至世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
當吐蕃仍用結繩記事,大食帝國數學依賴希臘譯本尚未本土化時,唐朝的科舉算學科已經推動了《緝古算經》問世。
當日本奈良時代文人階層近乎被藤原氏壟斷時,唐朝寒門出身的進士占比已經達到了35%,其中就包括白居易、元稹等才子。
并且,各種制度優勢也不局限于文化方面。
正是漢武帝組建的騎兵部隊,從訓練到后勤等各方面的管理規范化,才有了衛青、霍去病遠征大勝,單于庭被迫北遷三千里。
時至唐朝,制度優勢更是上了一層樓。
“兵農合一”的體系,讓府兵免租調,且"三時農耕,一時教戰";而胡漢混編的策略,讓哥舒翰麾下的蕃兵高占60%,但均受唐律約束。
這些管理制度的優越性,讓中華文化始終有著自省和求變的意識。
因此無論身處哪個時期,即便是落入低谷,也能再度爬起,擁有超越單純武力的持久生命力,其根源就在于我們始終在優化制度。
夜晚的西安鐘樓,與現代城市相映生輝
在比亞迪身上,我們亦能看到這種精氣神。
它選擇打開市場的種種策略,便是“人有我優”。
當國產汽車還只是低端的代名詞,所做的大都是整合他人的技術之時,比亞迪不顧外界貶損,堅持選擇技術自強的求變之路,埋頭鉆研新能源技術。
如今,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汽車產業大趨勢。
而二十年的全產業鏈自研之路,也讓比亞迪在電池、電機和電控等新能源核心技術方面,都有著牢不可破的護城河;并且,從原材料到重要零部件再到整車制造,乃至于各項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全覆蓋。
這種全產業鏈優勢,加之全球新能源產銷冠軍的規模化效應,使得比亞迪在各個環節都能實現高效協同,提高產品質量。
也因此,比亞迪能自信地將“兆瓦閃充”“超級混動”“智能駕駛”等各項高新技術,普惠到千家萬戶。
成為馮唐口中當之無愧的汽車屆“貴替”,成為科技感與豪華感的全新代表。


而在中華精神中吸取力量的比亞迪,也始終堅守、發揚著中華精神。
很多人都曾疑惑,為什么漢唐時中外那么頻繁的交流,唐代胡商甚至占比達長安人口5%,還有胡人在中國做官,卻不見中華文化的根基被影響。
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始終有著文化主體性的堅守,構建了“以我為主,兼容并蓄”的文化治理體系,既能吸收外來文明精華,又能確保本土文化核心不動搖,甚至形成強大的文化向心力。
自從漢朝將儒學作為官學,從此華夏大地就構建了一面文化防火墻。而唐朝推出科舉制,更是讓無論是長安還是邊陲,學的都是《禮記》《左傳》,認同的都是儒家經典。
這種文化向心力,不僅讓國民擁有文化認同感,甚至也影響了周邊國家——哪怕如今,還有儒家文化圈的說法。
當主體性確立時,面對其他文化便可以做到為我們所用。
漢唐對外來文明,于技術層面開放,于意識層面堅守。
正是這種“開而不亂,化而不失”的智慧,才使漢唐在陸上絲綢之路最繁榮時期,仍保持漢字、儒家、律令制的主導地位。
漢長安城城墻遺址
而這,也是如今民族企業之核。
比亞迪極強的文化自信,讓它在學習核心技術的同時,也始終堅持中國文化特色,甚至讓這一理念成為了市場破局最為關鍵的一環。
當外國品牌主導中高端汽車市場,國產車長期被視作低端時,比亞迪卻逆流而上,將諸多漢字和中國傳統元素融入到了產品及品牌的設計之中。

不僅推出了夏、秦、漢、唐、宋、元等王朝系列車型,也是第一個決定在車內使用中文實體按鍵的汽車品牌。
同時,在漢L唐L系列車型的造型設計上,比亞迪也延續并更新了龍顏美學,盡顯中華文化之美。
車前臉布局走勢,似一劃極其凌厲的刀刻筆鋒,簡潔、直給、實用,如同漢代玉雕之技漢八刀,更像漢朝的辟邪神獸。

而側身流暢的線條,又如漢代隸書的燕兒飛,只需一眼,就能將我們帶回那個劍鞘出鋒,肅殺千里的大漢王朝。

此外,尾燈設計是從鳳羽和傳統竹編中取形,辨識度極高;而內飾則以“廡殿頂”為靈感,撐起中國傳統殿堂之雅。

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與精神,浸潤著漢L唐L的方方面面,無一不彰顯比亞迪品牌血液中的文化自信。

二十年的時間,一邊是對新技術的狂想和求索,一邊是對本土化的堅守和相信,比亞迪最終收獲了漢唐系列的撥云見日,并開始引領新能源的未來。
這是比亞迪的成功,也是中國汽車的成功,更是中國制造的成功。
但歸根到底,是中華文化精神的成功。
數千年來,我們都是這樣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繁榮了一代又一代。
而未來,比亞迪也會繼續開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成就一個更新、更廣、更美的“漢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