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快報》周刊網站4月9日刊登題為《“特朗普關稅后,一場新的災難正等待美國”——專訪全球化和發展專家、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伊恩·戈爾丁》的報道,記者是托馬·馬勒。文章摘編如下: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 資料圖
記者問:特朗普的大規模關稅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嗎?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表示,“全球化已經結束,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伊恩·戈爾丁答:這是錯誤的。我們無疑正在經歷全球化一個階段的結束,并且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如果全球化指的是商品、服務、觀點和人員的跨境流動,那么這么說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已經進入全球化的亞洲階段,而大西洋地區正在倒退。在亞洲,貿易流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勁,而且由于美國的撤離,貿易流動將會進一步增加。
當然,這也不是全球化黑暗一面的終結。全球變暖不會因為關稅而減緩。隨著特朗普挑戰管理流行病風險的機構,大流行病的傳播將會增加。沖突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因為保護主義只會加劇國家間的緊張關系。因此,特朗普會加劇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問:作為美國自二戰以來主要優勢之一的軟實力,特朗普在多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
答:特朗普已經在削弱美國的“硬實力”。特朗普上任時,美國經濟是強勁的,但這些關稅是一場災難。美國花了80年時間來建立“軟實力”;現在,摧毀這種“軟實力”花了70天時間。其影響將是長期的,至少在一代人的時間內都有影響,因為建立信任需要很長時間。
今天,貿易協議和自由貿易協定會在一夜之間被撕毀,沒有人再信任美國。因此,“全球南方”國家只能與美國保持距離,而這只會增強中國、印度或俄羅斯的影響力。
問:特朗普是否在給主要對手中國送上禮物?
答:在特朗普懲罰美國經濟的同時,中國將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拜登的《芯片與科學法》試圖延緩中國發展,但我們看到了他們在開發電動汽車或人工智能模型上的速度有多快。
歐洲關注大西洋兩岸太多了。但是我們已經看到,美國是一個多么不可靠的伙伴。同樣明顯的是,全球經濟的未來正在向東轉移。如果其顯現出戰略意義,歐洲將深化與整個亞洲的關系,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當然也包括中國。歐洲不能再簡單地追隨美國的腳步。
問:特朗普聲稱,作為關稅帶來的痛苦時刻的回報,他將使美國再工業化。
答:這是一種幻想。首先,再工業化需要很長時間,不可能在一天或一周內完成。建造一座工廠可能需要10年時間,而這些工廠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投資,而投資往往來自國外。這些工廠不僅服務于美國市場,也服務于全球市場。如果世界其他國家與美國打貿易戰,這給企業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最重要的是,如果工廠搬回美國,它們將不再雇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因工廠搬遷而失去工作的人。現在,一切都是自動化的。制造業的新投資集中在機器上,而不是人。新工廠不會為投票給特朗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工廠可能會在美國重新建立,但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
延伸閱讀
媒體:特朗普豁免關稅是認可中國實力 不豁免更是機會
特朗普政府到底會不會對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和零部件征收“對等關稅”?這幾天,一些為蘋果、特斯拉等美國公司供貨的中國商家,密切關注著美國政府低調豁免電子產品關稅后又矢口否認的鬧劇,希望能從中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
香港《南華早報》4月14日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此前對部分電子產品和零部件的低調豁免實際上是一種認可,承認了中國在全球高科技產品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其13日態度又發生轉變,這種反復無常對于中國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讓中國企業有時間依靠市場驅動的解決方案去突破關鍵瓶頸。
特朗普政府對豁免電子產品關稅的態度反復橫跳 圖為中美博弈示意圖
當地時間11日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低調修改稅則,豁免了對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和零部件征收的“對等關稅”。這一豁免沒有將中國產品排除在外。分析人士對《南華早報》表示,此舉似乎是對中國在全球高科技產品供應鏈中不可或缺地位的認可。
根據美國普查局的數據,2024年,美國總共進口了價值約1000億美元的被豁免電子產品,約占美國進口總額的23%。所有被豁免產品的進口總額中有26%來自中國,其中81%的智能手機和78%的電腦顯示器都來自中國。
美國《紐約時報》12日指出,生產iPhone、筆記本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工廠深深扎根于亞洲,尤其是中國,如果沒有強硬的外力激勵措施,這些工廠不太可能搬遷。
2017年,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參觀中國工廠 蘋果公司
“蘋果的供應鏈仍然嚴重依賴中國珠江三角洲企業的精密制造能力。”中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分析稱,這些現實迫使華盛頓做出讓步,就像當年對鋼鐵的關稅豁免一樣。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分析稱,特朗普政府對這些“比較顯眼的物品”提供的豁免,可能是出于保護特朗普和其共和黨盟友政治利益的考量,這些產品對美國人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
隨著特朗普不斷提高對中國商品征收的關稅稅率,許多美國消費者擔心企業可能很快會開始漲價,紛紛跑去商店搶購iPhone、冰箱等高價商品。美國《華爾街日報》14日稱,這些產品在美國沒有替代品,而且由于近年來高通脹對消費者造成了沉重的打擊,漲價也不得人心。
就在科技行業歡慶“夢寐以求的場景”終于到來之時,特朗普當地時間13日又突然改口,稱他們并未宣布任何關稅“豁免”,相關產品只是被轉移至另一個關稅類別。他還稱,美國將在“不久后的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中審查半導體和整個電子供應鏈”。
當地時間4月13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證實,電子產品面臨新的關稅 視頻截圖
外媒普遍解讀稱,特朗普此番表態表明更多對電子產品的關稅正在路上。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同日也在采訪中呼應了特朗普的表態,稱目前的豁免只是暫時的緩期執行,這些電子設備將在未來幾個月面臨單獨且“不容談判”的關稅。
《南華早報》分析指出,華盛頓的最新聲明強調了美國的長期戰略仍是打壓中國,豁免可能只是他們的短期戰術撤退。
而且,一些中國中小制造商告訴該報,無論特朗普是否對部分電子產品和零部件豁免,他們幾乎不會獲得任何好處,因為目前三位數的關稅實際已切斷了出口。
泳池機器人制造商Hippobot Technology聯合創始人李馬克(Mark Li)表示,這次豁免主要針對的是精密儀器等高端電子產品,而且“門檻其實相當高”。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建議,就算美國有豁免,中國企業仍需主動調整其市場戰略。現在很明顯,“美國仍在堅持其讓制造業回歸的目標”,那么中國企業“應該有一個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的長期規劃,而不僅僅是把它當作短期的應急措施”。
朱克力則認為,華盛頓政策的反復無常可能在中期對中國制造商有利,一旦跨國公司意識到可以通過游說取消關稅,它們重組供應鏈的緊迫性可能就會降低。
“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增強產業鏈的韌性,依靠市場驅動的解決方案突破關鍵瓶頸。”朱克力說道。
分析人士對《華爾街日報》表示,這些豁免凸顯出特朗普貿易政策的混亂本質。通常情況下,科技公司高管不會公開批評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但自今年2月貿易不確定性激增以來,只有包括美國惠普公司和戴爾科技集團在內的少數幾家科技公司公布了業績。這些科技公司警告稱,關稅不確定性將對其業務造成沖擊。
法蘭西24電視臺14日分析指出,當特朗普關稅政策及其隨后的逆轉沖擊美國經濟——投資者拋售美債、美元暴跌、消費者信心猛跌的時候,中國一直在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穩定的角色,取代反復無常的美國,吸引那些被美國帶來的全球經濟風暴驚嚇到的國家。
對于美國關稅政策的反復修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商務部發言人已就此表明中方的態度。事實已經并將繼續證明,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美國濫施關稅損人害己。我們敦促美方放棄極限施壓的錯誤做法,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