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齊倩
蘋果、英偉達、微軟等大型美企和美國科技行業可以暫時松一口氣。特朗普政府在多次關稅政策大轉彎后,當地時間4月11日晚,又低調地對手機、電腦、硬盤等產品實施關稅豁免。
現在,美國小企業迫切想知道,他們何時及能否得到豁免,在此之前能否存活下來?
12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路透社等多家外媒報道稱,對于美國大部分小企業主來說,特朗普高達145%的對華關稅將很快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美國家具、玩具、服裝、運動器材等消費品,非常依賴來自中國的進口。
多名行業高管表示,如今,美國供應鏈正受到疫情以來前所未有的破壞,這已超出了小企業可承受的范圍。同時有數據分析師指出,盡管如此,“目前仍沒有一家”企業想把生產從中國轉移至美國。
“這不是小企業能夠承受的風險”
最近幾天,全美各行各業的小企業們正焦頭爛額。
一家玩具店經理每天都收到漲價通知;一家潤唇膏制造商預測其商品成本將上漲500萬美元;一家音樂會場館經理發現,為了在演出大廳安裝新座椅,成本突然上漲了14萬美元……
12日,十幾名企業主和經理向路透社講述了特朗普關稅制度的影響。他們對關稅政策表達不滿和憤怒的同時,向消費者提醒稱,進口稅由美國公司支付,并往往轉嫁給消費者。
美國一家劇院發現,安裝新椅子的成本大幅上漲 路透社
CNN提到,對美國家庭來說,玩具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數據顯示,美國銷售的所有玩具中,近80%都是在中國制造的。位于美國加州的MGA是全美最大玩具公司之一,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艾薩克·拉里安稱:“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大幅漲價。我46年的生意現在正岌岌可危。”
同時,多名供應鏈企業高管同樣向CNBC表示,由于特朗普反復無常的關稅政策,來自各行各業的大批美國企業已全面停止集裝箱出口,這將重創美國經濟。
丹麥海事數據分析公司Sea-Intelligenc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艾倫·墨菲表示:“中國家具生產商的美國進口商訂單已完全停止,玩具、服裝、鞋類和運動器材行業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美國物流公司OL USA首席執行官艾倫·貝爾表示:“幾乎所有與中國業務相關的業務都處于暫停狀態。”
美國稅務基金會高管、經濟學家埃里卡·約克告訴CNBC,特朗普的高額對華關稅,將導致中美間大部分貿易停止。這將尤其影響美國小企業,因為大部分產品沒有替代品,
“這不是小企業能夠承受的風險或負擔。”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首席執行官斯蒂芬·拉馬爾表示,突然的政策變化和高額關稅正對供應鏈造成疫情以來前所未有的破壞。拉馬爾呼吁稱,在對小企業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之前,特朗普應該改變關稅政策。
特朗普12日在白宮發表講話 視頻截圖
“沒有一家公司愿將生產從中國轉移至美國”
埃米莉·萊伊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經營著一家專門為女性提供高端辦公規劃的公司。
據萊伊描述,自2017年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內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以來,她已向美國政府繳納了超過100萬美元的貿易稅。她預測,按照特朗普現在對華關稅稅率,她將在未來12個月內納稅達到近100萬美元。她說,她計劃起訴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違憲。
萊伊說,多年來她一直試圖在美國生產自己的產品,但根本找不到既能盈利又能實現生產的方法。“這可能會讓我們陷入困境,甚至破產。我們現在正焦頭爛額,不知道該怎么辦。”
MGA公司CEO拉里安稱,該公司大部分生產仍在中國,但幾年前在俄亥俄州建立工廠生產部分產品。
他無奈地表示,這家美國工廠可以生產更多玩具,但美國人“不想在工廠工作”。此外,他很難在美國采購生產玩具的原材料。“美國根本就沒有工廠能給娃娃做頭發。我該怎么辦?賣光頭娃娃?”
MGA公司生產的玩具,大多是中國制造 CNN
Sea-Intelligence公司CEO墨菲表示,在他公司接觸過的所有中國生產商中,目前沒有一家積極尋求將生產轉移到美國。他說,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搞不清楚特朗普政府的最終目標。
“這里最大的擔憂是特朗普政府最終將如何收場,完全不確定。”莫非說道,“如果關稅僅僅是談判手段,沒有人會考慮對美國制造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如果政府真的在追求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那么長期的關稅計劃就必須明確。這種每天都調整關稅稅率的策略只會制造不確定性。”
拜登政府時期的經濟發展和產業戰略特別助理亞歷克斯·雅克斯日前表示:“如果你是一家小企業,你就會遭受痛苦的打擊。你會看到GDP受到拖累,勞動力市場遇挫。你還會看到通脹壓力。”雅克斯直言,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缺乏理性的思考或方向”。
特朗普執意對華加稅,已經引起全美范圍內的恐慌與不滿。美媒《紐約時報》此前援引報告指出,美國3月份通脹率降幅超過預期。CNN也警告稱:“對美國人來說,真正的痛苦即將到來。”
美國小企業預計還將遭遇更多沖擊。綜合物流巨頭馬士基日前致信客戶并警告稱,特朗普政府針對中國船舶征收的高額費用可能于下周生效,這將導致“所有北美班輪服務進行大規模重組”。信中寫道:“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數月時間,未來幾個月將出現擁堵和運費飆升的情況。”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