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不少人與親人好友團聚時都會來上一杯汽水,酣飲談笑,無比暢快。
不知你發現了嗎?近年來,相比可口、百事等“洋貨”,國產汽水正進入大眾視線,成為另外的選擇。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碳酸飲料行業產量超過1800萬噸,2022年接近2000萬噸。國產“老汽水們”結束了多年來的休養生息,開始顯露鋒芒[1]。
這些汽水如今發展的蒸蒸日上,為何之前幾年卻“查無此水”呢?
其實,這些汽水真正流行的時候,可能你還沒出生。
國產汽水發家之路
19世紀中葉以后,汽水就已伴隨著外國軍營和租界建立“登陸中國”,但這時的汽水主要被當作一種時髦的“保健品”,并不被大眾熟知[2]。以至于很多人以為,汽水只是簡單粗暴地將汽和水一起灌進瓶子,甚至擔心瓶塞會彈出“打臉”[3]。
早期的中國汽水工廠,主要依托于外商創辦。最早的是英商泌樂汽水公司,于1893年建立,1923年改名為“正廣和汽水廠”,這便是正廣和汽水的前身[4][5]。天津的山海關汽水、武漢的和利汽水和贊譽汽水也在20世紀先后創立,并成為一時頗具名氣的產品[6][7]。
伴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春天”到來,國人創辦的汽水企業也嶄露頭角,較為典型的就是東北八王寺汽水。其創建于1921年,是中國民族資本最早建立的飲料生產廠之一[8]。
新中國創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汽水廠大多收歸國家管控,負責本地汽水供應,例如“正廣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上海汽水廠”。武漢和利汽水廠于1952年11月,改為國營武漢食品公司,實行公私合營。后來又經過調整,成為國營企業,并分為武漢食品廠和武漢飲料廠[6]。
正廣和汽水瓶,見證中國早期汽水工業發展 / Wikimedia Commons
這個時期,汽水還承擔著一項特殊職能,就是工人福利。
20世紀50年代,重工業成為新中國發展的重心。夏日高溫再加上沉重的體力勞動,使得工人們時常面臨中暑威脅。在衛生站的指導下,鹽汽水成為工人們的祛暑良方。天津的山海關、沈陽的八王寺、上海的正廣和等老牌知名汽水,在此時期也承擔了供應鹽汽水的任務。
其中,正廣和汽水廠生產的鹽汽水最為流行,正廣和也在開始生產鹽汽水后不久后公開了配方。一時間,鋼鐵廠、玻璃廠等工廠自行生產的鹽汽水也成為當年的“時代記憶”[9]。
圖為和利汽水舊址,后改為國營武漢食品公司 / Wikimedia Commons
國產汽水中,除了這些“開國元老”,還有建國后才創辦的后起之秀,例如西安冰峰和內蒙古大窯。
“冰峰”飲料源于1951年建成的西北汽水廠[10]。1997 年,工廠改名為“西安市冰峰食品飲料公司”,冰峰作為汽水品牌正式走上市場化之路[11]。
大窯前身是誕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八一飲料制造廠,2014 年大窯嘉賓重回大眾視野,致力于實現市場突圍[12]。二者雖然成立時間較短,但都很好地融入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環境,成為汽水領域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土洋”汽水之爭
盡管國產汽水有較長發展歷程,但如今我們提到汽水,還是離不開兩大“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可口可樂于19世紀誕生,并在 20 世紀 20 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可口可樂憑借著領先于中國的商業運營和工業制造經驗,在中國致力于打高雅洋氣的“品牌人設”,號稱“汽水中之杰出者”,在中國迅速打開市場[13]。
到1992年,可口可樂公司已建成投產12家裝瓶廠,覆蓋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11個省市[14]。
伴隨著百事可樂也加入中國汽水市場的角逐,原輕工部擔憂國產汽水無力抵抗外資品牌的沖擊,開始指定各大老汽水廠“以市場換技術”,通過與兩大可樂巨頭合資換取生存空間[15]。
可口可樂自1927年進入中國,至1992年已在中國多地建廠 / 圖蟲創意
然而,與兩樂簽下合資合作協議后,這些國產品牌卻遭遇“背刺”,被迅速邊緣化。
例如天府可樂曾在1994年與百事可樂合資,但在13年的合資過程中,百事公司逐漸減少天府可樂品牌產品的生產,導致天府可樂在市場上近乎銷聲匿跡。
天府可樂集團更是連年虧損,連續八年被評為重慶市特困企業,債務高達1.4億元。而反觀百事可樂一方,百事可樂在合資不久后迅速搶占了八成以上的重慶市場,僅向合資公司出售濃縮液的收入在正式合資前就高達1.5億元[16]。
2010年前后,國產汽水們經歷十余年的臥薪嘗膽,開始打響國產汽水“復活賽”。
早年間,中國品牌缺乏與外資合作的經驗和保護本土品牌意識,導致國產汽水追回品牌使用權時面臨歷史遺留的法律問題。
2008年,天府可樂向百事可樂發起奪回品牌“反擊戰”,2010年才取得配方和生產工藝技術秘密的所有權,2013年才重獲商標權[17]。八王寺也歷經三年的國際訴訟,最終以庭外達成和解的方式拿回商標,使沈陽這一百年品牌得以重見天日[18]。
除了品牌爭奪戰以外,國產汽水還面臨著復出后的新品研發、市場競爭等問題。
2009年,北冰洋與百事可樂公司的合資協議到期,北冰洋品牌經商討后獲得解禁。但在現代消費市場中,北冰洋想要回歸市場,需要重新定位品牌、梳理價格體系、加強宣傳力度。盡管北冰洋在正式生產前,進行了兩年的探索調整,但復出后仍面臨市場推廣乏力、防偽不到位等問題,經過不斷運營發展才有所改善[7]。
復活賽后重整旗鼓
回顧過去,國產汽水不敵“兩樂”的結果有獨特歷史背景。
在設備原料方面上,中國輕工業相比西方起步較晚,汽水工業所需要的混合機、注水機等核心設備以及檸檬酸、碳酸等原料,都一向依賴國外進口。
甚至基本的汽水瓶制作也一度難倒中國企業。當時中國雖有出品玻璃瓶,但質地粗糙,難以承受較大壓力,常有汽水瓶爆裂現象[19]。
新中國成立前后,經濟環境也不穩定,惡性通貨膨脹時有發生,貨幣急劇貶值嚴重阻礙了國內廠商對外采購原料、設備,而外商卻可以通過特許經營,直接使用美元進行采購,這種優勢使他們在市場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競爭力[20]。
中國汽水工業初期,玻璃瓶質量差,常爆裂,影響行業發展 / 圖蟲創意
發展到改革開放時期,盡管技術水平和社會環境有所發展,但在正面對上外資企業時,民族品牌還是在經驗和品牌保護意識方面露出短板,被兩樂借用合資打壓[15]。
但如今中國的輕工業已歷經多年發展,在生產技術方面早已緊跟時代,已能成功制造4800瓶/小時的飲料罐裝線、6000-36000瓶/小時的PET罐裝線,并自主研發CP-12型沖瓶機等設備[21][22]。
合資潮的慘痛教訓更是讓國家和各企業對于合資并購采取了更嚴謹的態度。
2006年頒布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規定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時,如果導致擁有馳名商標或中華老字號的企業實際控制權轉移,當事人應當向商務部進行申報。2010年后,中國逐步建立起外資安全審查機制,給中國本土品牌提供了“防護傘”[23]。
中國輕工業發展迅速,2001年加入WTO后,果汁進口關稅降低,生產成本降低 / Wikimedia Commons
各方面的進步給了國產汽水成長土壤。如今冰峰、大窯、天府可樂等國產汽水品牌紛紛進軍全國市場,他們所代表的時代回憶和地域特色讓很多消費者都倍感親切。
據美團發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山海關、正廣和等國產八大汽水的即時零售銷量同比增長約 36%。其中,亞洲汽水、北冰洋、嶗山汽水等增長超過45%[24]。
事實證明,國產汽水們的苦沒有白吃,在特殊時代中退隱,但它們所塑造的大眾記憶,也將給它們的再度回歸帶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