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六臂降世破魔,火尖槍舞鬧海除妖。大年初一上映的《哪吒2之魔童鬧?!罚瑫r隔五年重磅回歸。
雙手插褲兜,一臉不羈的哪吒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咬著后槽牙腳踩風火輪,手持紫焰蛇牙紅尖槍,守護自己心中的正義。
然而,當哪吒擺著有型pose、一本正經地介紹“我乃哪吒三太子”,或是搞怪耍寶降妖除魔,甚至在他氣勢洶洶地怒吼“我活不活無所謂”的時候——觀眾很難不注意到他那一口歪七扭八、又小又稀疏的牙。
堂堂降世英雄,法力無邊的魔童,怎么牙齒這么磕磣?
圖為臺南三山國王廟哪吒三太子,十分威風凜凜 / 圖蟲創意
在第一部中,元始天尊將天地靈氣孕育千年而成的混元珠提煉為靈珠和魔丸,陰差陽錯之下,魔丸代替靈珠轉胎成為李靖第三子——哪吒。然而,魔丸上天劫咒仍然存在,三年后將引來天雷降臨,將其摧毀[1]。
第一部的絕大部分劇情,也就圍繞著哪吒三歲這一重要的節點展開。
經過陳塘關一戰,哪吒的肉身消散,但魂魄飄飄蕩蕩。第二部中,太乙真人用蓮花、荷葉、三百骨節的葉梗為他重塑形體,幫助其重返人間[2]。而哪吒的身體,也就停留在了之前的狀態。
因此,電影中的哪吒形象和第一部相比并沒有太大變化,一口破牙也被保留下來。
顛覆了以往可愛乖巧的哪吒形象,也提升了衍生品的辨識度[3] / 圖蟲創意
細心的觀眾可能會記得,其實在哪吒剛降生,從肉球化為人形,并露出第一個邪惡的微笑開始,牙齒就已經是稀疏的“鯊魚”狀了。
更細心的觀眾可能又會記得,魔丸在殷夫人生產時迫不及待進入其體內,強大的魔力震得房子發出隆隆巨響,詭異的紅色魔霧破屋而出。而造成哪吒牙齒稀爛的元兇,可能也就藏在魔丸入侵胚胎帶來的基因突變里(一本正經)。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指出,基因突變可能會引發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HED)[4]。作為一種遺傳性疾病,這通常會導致外胚層組織發育異常,造成牙齒缺失或畸形,而現有的牙齒通常較小且呈尖銳狀[4]。
哪吒頂著大黑眼圈、搭配凹陷的小鼻子,可能正是這種疾病造成的典型面部特征[5]。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患有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的人出汗能力下降,導致體溫過高[4]。哪吒動不動就紅溫暴走、發飆噴火,很難說不是因為生病造成的痛苦結果。
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可能會導致頭發、指甲、牙齒等出現異常[4] / 圖蟲創意
出生時基礎沒打好,要是后天努努力,沒準還能“逆天改命”。然而不受約束、隨心所欲的哪吒,卻沒有抓住這些機會。
兒童成長過程中,維生素D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與甲狀旁腺激素(PTH)、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和降鈣素共同調節鈣和磷的代謝,這些物質對肌肉和骨骼的發育和保持至關重要[6],也影響著牙齒的健康。
想要補充維生素D其實很簡單,這種類固醇激素可以通過日光照射獲取[7]。然而,哪吒因魔力巨大被困在府里無法出門,本來就不能當一個在陽光下快樂奔跑的小男孩。偶爾偷偷溜出去,又會因為今天整蠱幾個小朋友、明天又把鄉親們的雞鴨炸飛了這種惡作劇被關起來閉門思過。
他的房間雖然大,卻又亂又昏暗,生存環境十分惡劣。況且每次被罰,他總是癱在床上做頹廢狀,根本不會想著扒著門縫窗戶縫抓緊機會曬太陽這種事。
所以當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這條路走不通時,飲食來源就變得很關鍵[6]。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HS)指出,1-4歲的兒童全年應該每天補充含10微克維生素D的補充劑[8],或是食用鮭魚、鯖魚、鯡魚等油性魚類[7]。但眾所周知,李靖殷夫人降妖除魔都忙不過來,更不可能為他精心搭配食材、補充營養了。
長期的維生素D缺乏(VDD),可能會造成牙齒發育過程中牙釉質、牙本質形成不全,這樣的影響或許會從乳牙延伸至恒牙;而VDD引發的外胚層發育不良,就形成了哪吒具有代表性的錐形牙齒——又小又尖、發育不全[9]。
牙釉質受到傷害,會導致牙齒表面容易磨損,產生敏感和不美觀[10] / 圖蟲創意
雙手插兜吊兒郎當,瞪眼伸脖自由無拘。電影中,觀眾不難發現哪吒的體態也有大問題,這也造成他牙齒問題的根源之一。
如果將人體視為一個封閉的機械系統,那么如果存在任何不平衡,比如某個關節出現問題,就會進行某種補償以維持系統的整體穩定性[11]。哪吒經常性的彎腰駝背,其實是處于上頸椎過度伸展和下頸椎過度屈曲的狀態中,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頭部前傾[12]。此時,身體補償的一部分就體現在他的牙齒上。
當人們閉上嘴巴時,上下牙齒無法正確咬合,這在醫學上被稱為“錯頜畸形”[13]。其中,以哪吒為代表的III類錯頜畸形患者的下牙明顯突出于上牙,下頜發育過度,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地包天”[13]。
研究者匯總了了身體姿勢與牙齒錯頜畸形方向的文章,提取出24項研究作為分析目標,共涉及6199名受試者納入綜述。在涉及錯頜畸形與頸椎形態及頭部姿勢之間關系的文獻中,研究者認為正確的牙齒咬合對身體姿勢有積極影響,而頭部和頸椎姿勢又反過來影響了牙齒的咬合[11]??梢娧例X生長狀態與身體姿勢互為因果、息息相關。
在針對“地包天”的研究中,羅馬尼亞的學者匯總分析了20項有關顱頸姿勢和錯頜畸形的文獻,發現骨性III類錯頜畸形的受試者在自然頭位時頭部彎曲幅度較大且頭部前傾;而頭部彎曲幅度較大的人也更可能會出現下頜前突的情況[14]。究其原因,這可能是因為頭部彎曲時口周力量減小,導致下頜骨不受控制地矢狀(向前)生長[15]。
所以,哪吒的牙齒從剛出生時還能對齊,到后來因長期的頸部前伸,終于“不負眾望”地發展成了地包天,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結果。
圖為上下頜骨在治療前后頭影測量片的水平生長變化 / [16]
再加上他一身精力無處施展,玩起來就不顧白天黑夜,眼看著黑眼圈越來越深,就知道這個小孩晚上肯定沒有好好睡覺。牙齒亂七八糟就算了,大概率還有一口熏死人的口臭。
韓西大學口腔衛生系的研究者為了評估睡眠不足與口臭之間的關聯,基于對62276名參與者的問卷調查,發現回答睡眠后疲勞恢復程度“完全不夠”的參與者,發生口臭的風險是回答“完全足夠”的青少年的2.09倍。調整性別、年齡、學業成績等等因素對結果的干擾后,睡眠不足參與者發生口臭的風險仍是完全足夠者的1.47倍[17]。
這是因為唾液在維持口腔健康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自我清潔、口腔抗菌作用和濕潤口腔黏膜[17]。而夜間睡眠不足會減少口腔中的唾液流量[18],使口腔干燥,從而增加細菌數量并形成細菌膜,導致口腔異味[17]。
不養成定期刷牙的習慣也會導致口臭 / 圖蟲創意
相比之下,哪吒大牙縫的問題就沒那么緊迫了。
畢竟華西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的主任都表示:由于替換的恒牙往往大于同名的乳牙,有一定的生理間隙,是為了給它們整齊萌出留位置。如果一點縫隙都沒有,牙齒很可能會因為位置不夠而“東倒西歪”[19]。
不信你看,成年版的哪吒,牙縫是不是小多了?
參考文獻:
[1]孫佳山. (2019). “丑哪吒”的形象、類型與價值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光影邏輯. 當代電影. 9: 16-18.
[2](明)許仲琳. (2018). 封神演義. 浙江古籍出版社.
[3]陳坤. (2023). “丑哪吒”動畫形象設計的轉變及溯因——基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個案研究. 裝飾. 8: 96-101.
[4]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
[5]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ctodermal Dysplasias. 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
[6]Andrew Fulton, Maya Amlani, Susan Parekh. (2020). Oral manifestation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children. british dental journal. 228: 515–518.
[7]Jo?o Botelho, Vanessa Machado, Luís Proen?a et al. (2020).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Oral Healt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Nutrients. 12(5):1471.
[8]NHS. (2020). Vitamin D-Vitamins and minerals.
[9]Stjepanka Le?i?, Zrinka Ivani?evi?, Bruno ?piljak et al. (2024). The Impact of Vitamin Deficiencies on Oral Manifestations in Children. Dent. J. 12(4), 109.
[10]李騰艷. (2022). 為什么孩子的牙上有黃色的斑塊呢?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11]Dorota Ró?ańska-Perlińska, Ma?gorzata Potocka-Mitan, ?ukasz Rydzik et al. (202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locclusion and Body Posture and Cervical Vertebral, Podal System, and Gait Parameter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3(12): 3463.
[12]Zaenab Alowa, Walaa Elsayed. (2021). The impact of forward head posture on the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 the spinal muscles. J Taibah Univ Med Sci: 224–230.
[13]Cleveland. (2024). Malocclusion.
[14]Andreea Kui, Alexandru Bereanu, Ana-Maria Condor et al. (2024). Craniocervical Posture and Malocclusion: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Interdisciplinary Insights and Implications. Medicina. 60(12): 2106.
[15]Beni Solow, Antje Tallgren. (1976). Head posture and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46(03): 417-435.
[16]Edlira Zere, Prabhat Kumar Chaudhari, Jitendra Sharan et al. (2018). Developing Class III malocclusion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Clin Cosmet Investig Dent. 10:99–116.
[17]Kyung-Yi Do. (2020).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ufficient Sleep and Bad Breath in Korean Adolescent Population.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17(19):7230.
[18]N Suzuki, A Fujimoto, M Yoneda et al. (2016). Resting salivary flow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oral malodor. BMC Oral Health. 17(1):23.
[19]鄒靜. (2017). 鄒兒牙: 為什么乳牙之間“縫隙較大”?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