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去了,日子越來越冷。到了早晨,一覺醒來,鼻腔結塊,嗓子冒煙。你翻箱倒柜掏出加濕器,并加滿自來水。看著水霧慢慢升起,你終于安心了一點,就這么開了一夜,直到白霧蒙蒙,仙氣彌漫……
咦?是不是有哪里不對?怎么感覺嗓子更疼了?
這還得從加濕器里的水說起。
加濕器里的水,不知不覺就臟了
許多人在使用加濕器時,會直接加入自來水,既方便又經濟。但可能沒有意識到,雖然空氣濕潤了,自己卻吸入了不少“臟”東西。
自來水中的氮、磷等物質與水管、空氣或人身攜帶的細菌接觸后,會成為細菌滋生的養料[1][2],尤其是在20~45度的水中,細菌會迅速繁殖[3]。
加濕器的水箱內壁常年浸泡在水中,如果不定期清洗,短短幾天你就能摸到上面一層薄薄的、滑滑的膜。這種膜被稱為“生物膜”,由微生物殘骸聚合黏連而成。細菌不僅能攀附在上面,還能源源不斷地從中汲取養分。
圖說:桶裝水價格昂貴,燒水又麻煩,大多數人直接用自來水,但自來水中的礦物質會隨著時間培養出不少致病菌 / 圖蟲創意
一旦生物膜形成,會很難徹底清除。除了水箱,它還可能隱蔽地附著在加濕器的管道或出霧口表面[1]。
如果你有段時間沒清洗加濕器,當你再次使用時,可能會出現頭疼、發熱、咳嗽、流鼻涕等癥狀。而這并非“錯覺”。
醫學上已有許多相關病例的報道。
例如,2020年,一名46歲的日本男性因每天24小時使用加濕器,2個月后出現咳嗽和發熱癥狀[4]。2023年,一名74歲的日本女性在秋季使用了上一年未清洗的加濕器,僅2周后便開始干咳并出現呼吸困難[5]。
圖說:加濕器內部結構復雜,水箱內壁形成的沉淀和生物膜往往很難完全清洗干凈 / 圖蟲創意
研究者曾設定加濕器每天定時工作,并向空氣中噴灑水霧。結果顯示,房間空氣中的細菌數量迅速增加,到第7天時就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6]。而長期、大量吸入這些病菌可能導致肺部損傷,醫學上稱之為“加濕器肺炎”(humidifier lung),算是過敏性肺炎的一種[7]。
超聲波加濕器,空氣質量殺手
除了水的問題,前面引發肺炎的加濕器還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均是“超聲波加濕器”。如果你在網購時看到標注“有霧加濕器”大概率就是這種類型。
超聲波加濕器非常常見,價格從十幾塊到幾百塊不等。有時你參加活動免費獲得的小加濕器,也往往是超聲波式。
它的問題在于,它會通過超聲波振動,把水打散形成微小的氣溶膠(aerosol)。氣溶膠的體積通常在微米級別,能夠攜帶細菌和微塵,并直接穿透至你的肺部毛細血管。雖然鼻腔能夠過濾掉空氣中的固體顆粒物,但氣溶膠卻能繞過這道屏障,直接對肺部造成損害[8]。
圖說:超聲波加濕器產生的氣溶膠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可能還會導致我們吸入一些擴散到空氣中的礦物質 / 圖蟲創意
2022年的一項研究對比了自來水、純凈水和涼白開產生的氣溶膠微生物含量,結果為自來水>涼白開>純凈水。這是因為自來水和涼白開中的雜質成分類似,都會為細菌提供養料[2]。
美國CDC(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就建議醫療場所避免使用超聲波加濕器。如果必須使用,也只能添加純凈水,并要確保每天至少對機器進行一次消毒[1]。
不過你也不用過于緊張,加濕器肺炎并不算常見,每個人對污染源的反應也不同。同樣的水,有人可能只是咳嗽發燒,有人會發展為肺炎住院,還有人啥事沒有。這種差異主要由個人基因和身體素質決定[9]。而老年人、免疫力差以及患有過敏或哮喘等人群需要特別小心[10]。
圖說:不干凈的加濕器可能會向空氣中釋放帶有細菌或真菌的霧氣或蒸汽,即使是健康的人也會受到影響。這可能引發流感樣癥狀,甚至是肺部疾病。患有哮喘或過敏的人,在使用加濕器之前需要咨詢醫務人員 / 圖蟲創意
市面上還有另外兩種“無霧”加濕器,即冷蒸發式和蒸餾式加濕器,它們不會產生氣溶膠。根據美國梅奧診所,這兩種加濕器釋放的空氣傳播過敏原會更少[10]。
冷蒸發式加濕器的水箱內配有加濕網,能增大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同時利用風扇吹拂以加速蒸發。一般價格在幾百到上千元不等。雖然這種加濕器可以隔絕粉塵污染,但排出的水蒸氣仍可能攜帶細菌[11]。
圖說:打濕的毛巾搭在水盆邊緣,相當于一個“低配”冷蒸發式加濕器(缺少一個小風扇) / 圖源博主@辣酥酥 已獲得授權
蒸餾式加濕器會將水加熱至沸騰,在1~5分鐘內殺死幾乎所有的細菌和霉菌[3],因此你可以直接使用自來水。價格也在幾百到上千元不等。不過,它的缺點是噪音較大,就像有一臺燒水壺在你耳邊不停運作。
蒸餾式加濕器相對更安全,比利時甚至規定,公共建筑內的加濕系統必須使用蒸餾式加濕器,以減少會引起嚴重感染性肺炎的軍團菌的傳播[3]。
懶人可能要告別加濕器了
所謂“流水不腐”,美國CDC(疾控中心)和梅奧診所建議加濕器經常(甚至每天)換水,并在清洗后讓其風干,避免水垢、生物膜和沉積物在水箱中積累[10][12]。
你可能想過,往水里加點清潔劑或消毒劑是不是就能省事了?
并不行。
許多人可能聽說過,2006年至2011年間,韓國發生了138名兒童因吸入加濕器清潔劑中聚六亞甲基胍而導致肺部中毒的事件。這類清潔劑本意是為了實現“邊加濕邊消毒”,但由于幼兒肺部發育尚未成熟,加之待在室內的時間更長,最終導致其中80名兒童不幸死亡。自這類清潔劑被禁售后,此類肺病案例便未再出現[13]。
現在市面上有些加濕器宣傳自帶紫外線殺菌功能,但韓國的一項研究發現,紫外線雖然能顯著減少水里的細菌,因為冷蒸發加濕器內部構造復雜,紫外線照不到的地方仍然會有細菌成為“漏網之魚”[14],也就是說定期清洗仍然是必要的。
圖說:定期清洗、使用純凈水、每天換水并選擇配備紫外線殺菌功能的加濕器,或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滋生的問題 / 圖源博主@橘子醬 已獲得授權
有中國學者通過實驗評估了水質、空氣濕度和開窗通風這三個因素對加濕器氣溶膠微生物數量的影響。結果顯示,水質和空氣濕度的影響權重相當,分別占45%和44%,而開窗通風也占據了11%的影響[2]。這表明,空氣濕度對細菌繁殖的影響巨大,其重要性甚至可與水質本身的好壞相媲美。
在使用加濕器時,許多人誤以為空氣越濕潤越舒服,但事實并非如此。美國梅奧診所建議,將加濕器的目標濕度設定在30%至50%之間更為合適[10]。中等濕度比高濕度更有效地延緩細菌的繁殖[2],且令人更舒適。另外,使用加濕器一段時間后,適時開窗通風也很重要。
至于加濕器的選擇,無論哪種,都各有優缺點:冷蒸發和超聲波加濕器需要頻繁換水并清洗,甚至可能還需要用昂貴的純凈水;而能直接使用自來水的蒸餾式加濕器,雖然省去了一些麻煩,但需要定期除垢并更換“阻垢模塊”這樣的耗材。
對于不想用加濕器的網友,也有人提出了“平替”方案,例如使用恒溫電熱水壺將水溫保持在80度左右,敞蓋保溫。不過,與某品牌小型蒸發式加濕器430mL/小時的加濕量相比,一般1-2L容量的水壺可能難以滿足理想的加濕效果。
圖說:燒水不蓋蓋,能收獲一次“簡陋版”加濕器體驗 / 圖源博主@王雪糕 已獲得授權
當然,與更重、更大、更難清潔的加濕器相比,一個小燒水壺顯然更易操作。
或者,你也可以考慮每天用水壺噴濕窗簾——不過,你的窗簾究竟多久沒洗了,只有你自己知道。
參考文獻:
[1] Public Health Ontario. (2017).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considerations of humidifiers: Evidence brief.
[2] 陳露安, 楊傳鈞, 谷雨倩, 劉學虎, 楊自力. (2022). 超聲波加濕室內微生物氣溶膠濃度與優化方法. 中國環境科學, 42(4), 1594-1600.
[3] De Backer, L., Van Kenhove, E., Vandorpe, L., & Laverge, J. (2021). Development of adiabatic and isotherm humidifier models to compare health, energy and water use. In Building Simulation 2021 (Vol. 17, pp. 2797-2804). IBPSA.
[4] Shimoda, M., Morimoto, K., Tanaka, Y., Ken, O., & Yoshimori, K. (2020). Humidifier lung induced by endotoxin and various pathogens: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from other phenotypes of 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 Respiratory Medicine Case Reports, 31, 101267.
[5] Hara, M., & Yashiro, Y. (2023). A case of humidifier lung; the key diagnosis is detailed medical history taking. Respirology Case Reports, 11(9), e01200.
[6] Yang, Z., Chen, L. A., Yang, C., Gu, Y., Cao, R., & Zhong, K. (2022). Portable ultrasonic humidifier exacerbates indoor bioaerosol risks by raising bacterial concentrations and fueling pathogenic genera. Indoor air, 32(1), e12964.
[7] Baur, X., Behr, J., Dewair, M., Ehret, W., Fruhmann, G., Vogelmeier, C., ... & Zinkernagel, V. (1988). Humidifier lung and humidifier fever. Lung, 166, 113-124.
[8] Yao, W., Dal Porto, R., Gallagher, D. L., & Dietrich, A. M. (2020). Human exposure to particle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influence of water quality on indoor air quality from use of ultrasonic humidifiers.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43, 105902.
[9] Sakamoto, S., Furukawa, M., Shimizu, H., Sekiya, M., Miyoshi, S., Nakamura, Y., ... & Homma, S. (2020).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sonic humidifier lung and summer-type 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 Respiratory Medicine, 174, 106196.
[10]mayoclinic. (2023). Humidifiers: Ease skin, breathing symptoms.
[11] Shimoda, M., Morimoto, K., Hosoya, M., Osugi, A., Mitarai, S., Tanaka, Y., ... & Ohta, K. (2023). Causative antigens of Humidifier lung in vapor from a Humidifier: a case report. Respiratory Medicine Case Reports, 43, 101851.
[12] CDC. (2024). Drinking Water.
[13] Kim, K. W., Ahn, K., Yang, H. J., Lee, S., Park, J. D., Kim, W. K., ... & Hong, S. J. (2014). Humidifier disinfectant–associated children’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89(1), 48-56.
[14] Sung, M., Kato, S., Yanagi, U., Kim, M., & Harada, M. (2011). Disinfection performance of 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 systems for the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n an evaporative humidifier. HVAC&R Research, 17(1),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