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元旦終于到來,你歡欣雀躍地計劃在跨年夜享受一波熱鬧氛圍??墒莿傋叩饺嗣駨V場,只見涌動的人頭比懸掛的彩燈還多......
看著擁擠的人群,你瞬間頭暈目眩、全身發麻,所有的游玩計劃都被一個聲音取代——“快逃!”
為什么一看到密集的人潮就會生理性的難受與厭惡,進而控制不住地想要逃回家?
擠在人堆里,你真的會生理性難受。第一個接收到人流信息的,是你的眼睛。
遠處乍一看密密麻麻的全是人頭,仿佛很多螞蟻在爬,這一幕很可能已經讓嚴重“密恐”患者選擇退場了。走入人群,過近的距離不僅導致晶狀體難以被調至合適曲率來準確對焦和清晰成像,還會使人產生“交叉眼”的不適肌肉感覺[1]。極少有人會喜歡別人的大牙直接“懟你臉上”,或者一雙大眼直接湊你跟前吧。
![空間一點在視網膜上成像清晰度受角度影響[1] / 圖蟲創意](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4%2F1231%2F133d9519j00spc6h000fac001hc00zk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空間一點在視網膜上成像清晰度受角度影響[1] / 圖蟲創意
當你好不容易說服自己接受熱門地點都免不了人多這一事實后,身體就要開始“遭殃”了。
首先,人多的地方真的好臭。人群越密集的地方,味道越是一言難盡:汗味、油脂味、腳臭、腋臭、口臭、煙味、嗆鼻的香水味、食物殘留的混雜味道......這些氣味在密集人群中加重,并通過空氣四處擴散。
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體臭,是令人不適的一個重要元素[2]。在從人體散發出來的各種氣味分子中,有一種物質叫2-壬醛,它的味道是一種難聞的油膩味和腐草味[3]。
此外,還有臭名昭著的“汗臭味”。人體汗液本身沒有臭味,但是經由皮膚或者衣服上的細菌和寄生蟲分解,會釋放出難聞的氣味,比如汗臭味和腳臭味[4]。
如果恰好,你旁邊擠著的人本身汗腺發達、衛生習慣又堪憂,皮膚出汗出油但溢出皮脂未得到及時清理,那么油脂中的甘油三酯會轉變為揮發性脂肪酸,直接成為異味的再一主要來源,讓你的處境雪上加霜[5]。
![汗液中含有約99%的水,汗臭味是微量化學成分的混合物[4] / 圖蟲創意](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4%2F1231%2F73db0582j00spc6h501bbc003k002o0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汗液中含有約99%的水,汗臭味是微量化學成分的混合物[4] / 圖蟲創意
已經很難忍受異味了,更恐怖的是,你還可能跟散發著這些異味的陌生人“貼貼”。
現有理解觸覺的流行模型認為,人的觸覺可分為物質感受(位置、強度、粗糙度等)與心理反應(愉悅/不愉悅)兩個層面[6]。物質層面的身體感知本被認為不受主觀感情影響,然而荷蘭格羅尼根大學的一項實驗研究表明,即使這些所謂客觀的皮膚感受,也會受到被試者對于觸碰發出者的態度與情緒的影響[6]。
也就是說,主觀情感甚至滲透到了觸覺感知最基礎的皮質體感處理階段[6]。被喜歡的人碰碰手肘你也許還會暗自興奮,而對討厭的人你可能只想說“別來沾邊”。
此外,人多的地方空氣不流通、氧氣相對稀薄,吸入氧氣不足可能誘發乏氧性缺氧,讓你感到胸悶氣短、呼吸不暢[7]。
而這些都是表面的“難受”,你的情緒也正在被人群施壓。
正常情況下,我們走在大街上,需要和陌生人保持一定距離,這被稱為“社交距離”。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曾在其著作《隱匿的尺度》中把人類社會的空間距離分為了四類:親密距離(0~0.45m)、個人距離(0.45~1.2m)、社交距離(1.2m~3.6m)、公共距離(3.6~7.5m及以上),這種現象源于人類也具有的與動物相似的領土意識[8]。
物理的社交距離也暗示著保持心理安全的距離。這一距離可以被理解為有機體保持在自己和其他生物之間的一個小小的保護氣泡,可以用來隔離或屏蔽他者。一旦這個氣泡被突然“入侵”,來自他人身體的熱量、聲音、氣味等就會通過各種感官涌入身體,讓身體一時之間難以承受[8]。
保持必要距離,有助于為人們提供面對突發狀況時的心理準備,一定程度上能預防人們在焦慮、緊張時可能采取的盲目行為[9]。

等候地鐵的人會自覺保持一定距離,社會生活中對距離感的需求隨處可見 / 圖蟲創意
擁擠會造成必要距離的喪失,界限被打破,人的精神壓力會增大[1][8]。陌生人離你越近你感受到的壓力越大,當壓力增加時,你對擁擠的敏感度就會上升且變得更加緊張,因此更需要保持距離來獲得更多個人空間——這對困在人堆里逃脫無門的你來說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8],你的厭惡情緒也相應而生。
萬幸,你的身體是懂得“護主”的。逃離人群,正是厭惡情緒在保護你。
厭惡作為人體一項基本情緒,會觸發你的回避行為。直接的行為反應就是迅速從誘發刺激物中撤退[10]。當你接觸到不喜歡的刺激物,如蟑螂、腐爛食物或不講衛生的人,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厭惡反應——包括心理的厭惡情緒和生理的行為反應。
除了觸覺十分“情緒化”,嗅覺也知道“趨利避害”。人體嗅覺主要由享樂(愉悅—不愉悅)維度主導,會驅動你的身體“聞味下菜碟”——覺得好聞就趨近,反感就遠離[11]。
![嗅覺會根據接觸到的不同氣味物質產生強烈的趨近或回避反應[11] / 圖蟲創意](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4%2F1231%2F04781d85j00spc6h400v2c0040002kp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嗅覺會根據接觸到的不同氣味物質產生強烈的趨近或回避反應[11] / 圖蟲創意
這樣來看,人多無疑是對身心的雙重折磨。因為這些令人難受的體驗,讓你對擁擠的人群望而生厭、心生退意,是你再正常不過的本能反應。
除此之外,不喜歡擁擠,還有一個可能是你的身體接收到了“危險信號”。
當你在人群中已經感到難受的時候,離開往往是非常明智的選擇。無論是上海外灘還是韓國梨泰院,相信過往的慘案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供了警醒。
身處公共空間,人群扎堆,危險確實四處潛伏。
人逢假日精神爽,很多人都想出門湊熱鬧。商圈與廣場作為城市中易出現人流聚集的公共活動場地,越擁擠的地方越容易發生事故、事故后果越嚴重,且空間場館設計很可能為事故藏下隱患[12]。
商場大樓中人群前行道路的路線設計、空間預留以及路障分布都會直接影響人群的通行意愿與速度[13]。與此相似,戶外廣場的每處彎折、窄坡、臺階、花壇甚至是一塊凹凸不平的路牙石,都有可能減緩人群移速造成局部擁堵,或致游人絆倒、失足進而使整個人群行為陷入混亂[14]。
![外灘踩踏事件的重要原因是陳毅廣場人群移動中發生跌倒擠壓[14]/圖蟲創意](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4%2F1231%2F568494a2j00spc6tp0070c001bf00zk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外灘踩踏事件的重要原因是陳毅廣場人群移動中發生跌倒擠壓[14]/圖蟲創意
當人群處于聚集狀態時,常常會存在無個性化或失去個性化現象體,表現出與周遭人群一致的行動[13]。也就是說,活動現場扎堆的人們很有可能在無意識情況下都往一條路走。
此時如若商城或是廣場未能合理規劃館內路徑設施,設置的出口單一或是道路狹窄,很容易在“瓶頸處”出現擁堵現象。在擁擠中的人們因心理作用與情緒感染越擠越著急、越著急越擠——最后,一場危險的踩踏事故,很可能就悄然降臨了[15]。
考慮到人群對于距離的需要以及場館安全性,如今優秀的建筑設計已經能夠做到劃分不同的場館功能分區,場內各種空間與通道的精心搭配也便于人群疏散流通,以期于盡可能少的出現人群扎堆堵塞的尷尬場面[16][17][18]。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徹底扼殺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有一定的安全知識,參加活動時留意逃生通道位置,防患于未然。
當然,最好的建議還是:別扎堆。在家窩著與二三好友小聚,也是一種溫馨的選擇。


本文來源:答案如下
作者:月亮桃
責任編輯:
陳昕欣_NBJS2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