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街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綠燈亮,人群像溯回的魚群一樣向“對岸”涌去。眼看著馬路還剩幾米,綠燈卻早已等不及開始閃爍。3、2、1,你跑了起來……終于,你在變燈的瞬間安全地站到了馬路另一側。
喘息未定的你,看著身后那些在綠燈過半才開始過馬路的人,他們有的為了保險起見中途退回,有的則冒險一搏,在車流啟動前沖到了另一側。
你不禁無奈道:這個綠燈,就不能再人性化一點,時間再長點嗎?
這就要先了解一下,紅綠燈的時間是如何設定的。
紅綠燈的時間分配稱為信號配時,需要綜合考慮所在路段各個方向的交通流量,同時還需要兼顧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體驗,并且平衡整個路網的交通情況。這樣,才能最大化實現“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的目的。
關于信號燈的配時方案及策略優化是交通領域非常復雜的研究課題,而具體到行人信號燈層面,則有一個基礎原則:一般來說,行人過街時的綠燈時長應滿足等候過街行人安全一次過街的需求[1]。
一般,持續綠燈時,行人可進入斑馬線;綠閃時,不宜進入斑馬線[12] / 圖蟲創意
各個國家對于行人過街步速的規定有所不同,也會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例如,約旦的交通信號設計推薦速度為1.11m/s,在老年人較多的區域,建議速度為0.97m/s[2];美國交通設備管理手冊于2007年將行人通行階段的步速從1.22m/s(4英尺/秒)改為了1.07m/s(3.5英尺/秒)[3]。
在中國,2012年實施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規劃規范》規定:行人安全過街所需的時間根據行人過街長度和步速計算;行人過街設計步速宜取較小的數值:1.0m/s[4]。
但這個數值真的適用于所有場景嗎?
首先,在同一街區,行人的過街步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性別、年齡、季節、天氣、出行目的、人群數量、車流量等。通常,行人過街的步速建議設置為85%的行人能夠通過的速度,而不是平均步速。
早高峰的路口,人群的擁擠大大增加了過街的時長 / 圖蟲創意
哈爾濱的一項調研表明,行人在冬季的過街速度大于夏季、男性的過街速度高于女性,綜合考慮下,推薦取1.2m/s作為通用的過街設計速度[5]。
西安的研究者選取了兩條交叉口來研究行人步速,他們針對男性/女性、老/中/青年的推薦步速均有所區別,但都低于1m/s的全國推薦值。研究者認為,排除誤差因素后,行人步行速度與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生活節奏等都有所關聯,因而會產生城市間的差別[6]。
另外,過街時人群的擁擠程度也會影響行走的速度。
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試驗表明,當人群密度小于4人/平方米時,人員行走速度基本保持不變,約為1.4m/s;超過4人/平方米時,人員的行走速度及步長快速下降;而當人群密度大于7人/平方米時,試驗對象的行走速度很低、步子很小,平均步長低于28.2cm[7],略長于一個正常成年男性的腳長。
也就是說,當紅燈期間聚集的一大群人共同穿過馬路時,很可能會出現邁不開步子、走不快的情況。
身處聚集的人潮中,就算你想快速通過,也只能“順從大局” / 圖蟲創意
就算行人都按照既定的步速行走,在過馬路時還是會有很多造成延誤的因素。
比如,在十字路口右轉的車輛基本不受紅綠燈控制,但正常右轉通過的車輛卻會影響到正在過馬路的行人。如果判斷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過馬路(稱為可穿越間隙),行人就會停下來,等待下一個合適的時機。
除了右轉機動車外,馬路上也時常有快速穿行的外賣電動車、競速自行車等,這些都會與行人過街產生沖突,導致行人停下等待。
自行車、電動車、三輪車和行人一樣走人行道,增加了路況復雜性[13] / 圖蟲創意
即使沒有車輛干擾,行人過街也會因為等待信號時的聚集和疏散過程導致延誤。
在等待紅燈變綠的過程中,人群逐漸在馬路兩側形成聚集。當綠燈亮起,由于過街橫道的空間限制,擁擠的人群往往需要一定的“疏散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行進速度,這就已經造成了一定的時間延誤[8]。
與此同時,相向而行的兩隊人馬在中間相遇,彼此的相互避讓和疏散進一步造成了阻滯延誤。相關數據表明,行人過街中相互繞過一個對向行人損失的時間為0.2s[9]。
也就是說,延誤因素有很多——行人在同側人群疏散、避讓對向人群、等待右轉車輛的可穿行間隙、停下避讓電動車等過程中,均有可能增加步行時長,導致在綠燈時間內過不完馬路。
路況復雜的十字路口,延誤因素實在太多 / 圖蟲創意
綠燈期間過不去馬路,也許真的不是因為我們走得不夠快,而是信號配時策略本身不夠細致靈活,很難照顧到所有的場景及不同的人群,也難以顧及行人過街途中隨時會產生的阻滯、延誤等因素。
當然,針對人行道綠燈配時不夠的問題,各地也采取了一些優化措施。
以北京為例,2021年起實施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規定,當人行橫道長度大于16米時,應設置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1];2023年,北京又針對全市的行人過街信號燈進行了優化調整,對610余處行人過街綠燈時長增加13%以上[10]。
馬路安全島增加了行人過馬路的安全性,避免了“急行軍”帶來的安全隱患 / 圖蟲創意
在開學季期間,由于行人的南北向過街需求有較大提升,北京東城區某路口就通過現場調研,將早/晚高峰的綠燈時長由25秒延長至41、36秒,將不同平峰時段的綠燈時長由22秒延長至27-29秒。通過人為地、精細化的調控,來滿足各時段車輛和行人的通行需求[11]。
然而,由于路網交通本身的復雜性,交通體驗的優化永遠是一個“進行時”。
一秒秒的數字變動背后,是一場效率和安全的博弈。但無論這機制多么復雜,也請不必太過焦躁。畢竟,只要你能夠安全到達,有時候慢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2020).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
[2] Mohammed S Tarawneh.(2001).Evaluation of pedestrian speed in Jordan with investigation of some contributing factors.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29-236.
[3] LaPlante J, Kaeser T P.(2007). A history of pedestrian signal walking speed assumptions. 3rd Urban Street Symposium: Uptown, Downtown, or Small Town: Designing Urban Streets That Work.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規劃規范.
[5] 裴玉龍,馮樹民.(2006).城市行人過街速度研究.公路交通科技,104-107.
[6] 吳江玲,張生瑞,王秋平,趙躍峰.(2014).信號交叉口行人步行速度特性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1295-1299.
[7] 謝信亮,季經緯,王增輝,祿利剛,楊少凡.(2016).人群密度對行走速度及步長影響的試驗研究.安全與環境學報,232-235.
[8] 馮樹民,裴玉龍.(2007).行人過街延誤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613-616.
[9] 陳白磊,彭國雄.(2001).無信號控制下城市行人過街延誤研究.道路交通與安全,19-23.
[10] 北京日報.(2023).北京調整過街信號燈配時方便行人!610余處已延時.
[11] 北京交警.(2022).護航開學季|分時分區、精準施策,4000余處信號燈已優化!
[12] 新晚報.(2021).為什么過馬路等紅燈時間總比綠燈長?答案挺有講究.光明網.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