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某個地方的留學生像英國留學生一樣,會集體懷念他們的留學時光。哪怕已經回國很久,還是會在社交網絡上“不經意”地提起自己的英國留學經歷。當這種現象愈發普遍時,便有了一種戲稱——“一年英國碩,一生英倫情”。
甚至有人開玩笑稱,徐志摩才是這一現象的“鼻祖”:徐志摩曾在劍橋大學學習18個月,并在回國幾年后寫下了著名的《再別康橋》——這份懷念之情,比起現在的留學生們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
英國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讓無數留學生如此懷念?“深情”的英國留學生們,到底在懷念些什么?
學校強學制短,回國后還能被母?!皫эw”
總有幾個固定的時刻,留學生們會不約而同地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母校,“QS世界大學排行榜”發布一定是其中一個。
雖然評價一所大學或者一個地區的高等教育水平有很多個維度,但排名顯然是最直觀的。而英國在QS榜單上,可謂常年穩定“霸榜”。
在2025 QS TOP 100大學中,英國占據了15所,僅次于美國的25所;而在前10名的大學中英國則占據了4所[2],這些都是英國留學生可以公開分享和懷念母校的“底氣”。
如果學校的排名還在不斷提升,那就更得好好宣傳一番。畢竟自己也沒做什么,這個碩士的“含金量”就跟著學校一起“飛升”了。
目前英國排名最高的院校是帝國理工學院,位列全球第2,而在2020年該校的排名還是全球第9[3];再比如南安普頓大學和利茲大學,2018年QS排名分別為102和101,到2025年則分別上升至80[4]和82名[5]。所以留學生們會感嘆:學校簡直比自己還努力。
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中約有65%在QS前100的學校就讀碩士[6] / 圖蟲創意
除了“面兒上有光”,學校排名高當然也給歸國的留學生們帶來了很多實際的好處。
上海近年發布的留學生落戶政策規定,畢業于全球排名前50院校的留學生可以直接落戶,畢業于51-100名學校的留學生在繳納6個月社保后也可以落戶,英國有19所大學就在這份名單中[7]。
就業市場上,畢業院校的綜合排名也是企業HR相當關注的參考因素。根據獵聘2022年發布的報告,超八成的企業HR認為,QS前100院校的留學生和國內211/985大學的畢業生有著同等甚至更高的競爭力[8]。
相較于中國、美國和澳洲的碩士項目多數需要2-3年,獲得這些實打實的好處,英國留學生們只需要一年。
在一個收集了全球九萬多個碩士項目的網站上可以看到,英國19438個碩士項目中有77%的項目學制都在一年以內[9]。受益于較短的學制,英國留學生們這筆投資的“性價比”似乎也更高。
赴英留學的中國生源人數在2020年后有所下降,但仍排名第二[6] / 圖蟲創意
以倫敦和紐約的對比為例:倫敦地區國際學生的平均學費為25900美元[10],而紐約則是47600美元[11]。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建議學生的每月生活費為1470-1740美元,包含住宿、旅行、社交和其余的日常開支[10],一年下來的生活費最高約為20880美元;而位于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一年的學雜費、生活費預估約為21572美元,這里還不包括學生四處旅行的費用[12]。
算下來,一年制的英碩費用還是比美國兩到三年的碩士費用要低不少。并且當美國的同學還在掙扎著完成學業時,英國留學生早已回國開啟了人生的新階段,還能擁有隨之而來的落戶、找工作、或者轉換賽道“重啟人生”的加成——這筆買賣,確實值得“炫耀”。
英碩一年的笑與淚,都值得懷念
在異國他鄉開啟一段全新的學習、生活之旅,聽起來還是挺有挑戰的。好在中國學生不用特別擔心適應問題。
這就不得不提到英國留學常被人吐槽的一個點——中國人實在是太多了。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的數據,倫敦大學學院2022/2023學年的中國碩士人數達到了7755人[6],對比一下,北京大學2024年的碩士新生人數約為6936人[13];南安普頓大學的中國研究生占比甚至超過了80%[6],也難怪有人會說這是“反向留學”了。
但中國人多的好處在于,留學生們可以“抱團取暖”,不至于產生孤獨感、不安全感等負面情緒。
201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留學生一般會和五個以內的中國好友建立“強連接”。這種“強連接”能為留學生提供各種信息,幫助他們快速、絲滑地融入國外生活。即使一年后畢業回國,這種“強連接”仍然可以繼續保持并被帶回國內,成為重要的人脈資源[14]。
除了來自同胞的幫助,英國學校也為國際學生提供了許多專業支持。
留學生可以向國際事務辦公室、學生服務中心或者學生會尋求幫助,獲得對簽證、物流、銀行、住宿等實際事務的支持,也能獲得諸如如何適應英國文化、跨越語言障礙、和當地社區建立聯系等方面的建議[15]。
留學生們彼此依偎,在異國他鄉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 圖蟲創意
有些大學還會提供個性化支持服務。比如為新生準備應對文化沖擊的工具包[16],甚至是現場喜劇表演[17],或者在考試期間允許學生與情感支持動物(比如小狗)一起參與課程等等[15]。
整體來看,中國在英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情況良好。一項在2022年疫情期間的調查顯示,赴英留學生在人際交往、學業/工作表現、個人興趣與社區融入、環境適應和語言熟練度這五個方面的量表得分均高于中間值,對壓力的負向描述也是在“不同意”和“不確定”之間,生活滿意程度較好[18]。
在適應英國生活后,留學生最重要的任務當然還是完成碩士學業。
英國的碩士分為授課型和研究型。授課型碩士多數為一年制,需要修完180個學分[19],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課程內容就成了學生的主要壓力。
以約克大學為例,結業論文占60-80學分,剩下100-120學分的課程要在6-8個月的學期里完成[20]。課程形式豐富,包含講座課、研討會、實驗課、輔導課、實踐課等,還有課外的學習、閱讀、備考等任務,時間安排非常緊湊——所以在很多英國留學生的回憶里,都有在圖書館“凌晨趕due(最后期限)”這一項。
而當留學生們成功畢業回國,已經開始追憶和朋友們一起逛超市、做飯、熬夜復習、四處游玩的那一年時,那些留在國內讀研的同學們甚至還在擔心畢業。
2019年一項針對國內某985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壓力調查報告顯示,33.4%的碩士感覺“壓力越來越大”,其中最主要的壓力就是“學業壓力,如課題和發表論文”,選項占比高達67.7%[21]。
對學業、前途的擔憂讓學生們總不自覺焦慮 / 圖蟲創意
學習壓力的區別也許與研究生學制有關。在英國,授課型碩士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在整個碩士畢業生中的占比在2018年達到了90.4%。中國雖然也區分了“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但從2010年到2018年,專業型碩士畢業生占比僅從7%上升到43.1%,和英國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異[22]。
英國授課型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幫助學生順利進入職場,而中國的碩士教育更多是為了培養科研人才。學生在上課之余還需要完成科研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能面臨“導師負責制”帶來的人際壓力。這一點,從國內研究生會稱自己的導師為“老板”就可見一斑。
總體而言,在英國留學的這一年還是一段相對“單純”的學習時光,畢業目標就是順利結課、完成論文。余下的精力,就可以自由地體驗異國生活了。
“滴——人生限時體驗卡”
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一年英碩的標準朋友圈,基本循環是:學校上課-四處旅游-圖書館趕due-final(期末)發瘋-四處旅游。循環兩次左右,碩士就結束了。
由此可見,在這有限的一年海外體驗中,學習和旅行都是“重頭戲”,兩頭都不能耽誤。
很多美國、澳洲留學生會調侃自己生活在“大農村”——“好山好水好無聊”。比如美國康奈爾大學就因為位置偏遠被稱為“康村”,開車4-5小時才能抵達紐約,冬天遇上下雪還會封山。學校周圍的餐廳和娛樂場所也很有限,日常驚喜可能就是在校園里能遇到各種“神奇動物”了。
而英國的許多高校都集中在倫敦,比如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等G5高校(英國最頂尖的5所高校)。留學生們總是不愁沒有事情做,畢竟光是倫敦就已經足夠有意思了。
倫敦位居QS評選的“全球最適合學生的城市”榜首,并且在“學生視角(Student View)”這個維度排名全球第三,這說明倫敦在包容性、多樣性、友好度、出行便利性、藝術文化等多個維度上獲得了來自全球學生的高度評價[10]。
從倫敦塔到圣保羅大教堂,從碎片大廈到倫敦眼,都是倫敦文化活力的象征 / 圖蟲創意
倫敦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倫敦文化的20個事實”,具體闡釋了為什么這是“世界上最具有文化活力的城市”之一。比如,倫敦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加起來有一千多座,在“世界最頂級的十大博物館/美術館”中就占據了三席,尤其是蜚聲全球的大英博物館[23]。最重要的是,它們多數都是免費的,哪怕是一個“窮學生”,也能充分體驗這些文化場所。
此外,英國的戲劇、音樂、文學、電影等藝術史源遠流長,在當前的流行藝術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受到年輕一代留學生的廣泛喜愛。
在英國留學這一年也是探索歐洲的絕佳機會。畢竟回國之后想再去一次,就需要考慮余額永遠不足的年假、昂貴的來回機票和漫長的飛行距離了。
英國的碩士項目通常有冬天的圣誕假、春秋兩季的讀書周、復活節假期、暑假等等,留學生們還可以利用平時沒課、沒考試的日子,充分規劃自己的跨國旅行。
從英國出發的交通相當方便,倫敦有兩大機場都上榜了“全歐洲最繁忙的十大機場”[24]。整個歐洲的廉航系統也非常發達,有六家公司位列“2024全球最佳廉航TOP10”[25]。歐洲最大的廉航集團——瑞安航空的航線覆蓋了歐洲37個國家[26],還經常有許多低價機票活動。
比如從倫敦飛往柏林,單程最低只需要16.99英鎊(約合人民幣157元),耗時1小時40分鐘[27]。而如果是從北京直飛柏林,單程就需要10個小時,機票價格最低也要2500元左右[28]。這么一看,待在“近水樓臺”的英國而不去周圍的歐洲國家旅游一番,感覺就虧大了。
七姐妹白崖由七座白堊斷崖組成,是無數英碩朋友圈的標準打卡景點 / 圖蟲創意
因此,許多留學生都在這一年里,在朋友圈留下了各個國家的照片和定位。甚至當日后出現有關某個國家的大新聞時,當初旅行的照片也會被他們借機再發出來回味一遍。哪怕“精裝朋友圈”背后是漫長的“毛坯人生”,這些旅行記錄里也都是自己真實走過的路。
這樣看來,當英國留學生們自嘲“一年英國碩,一生英倫情”的時候,其實懷念的是努力申請到好學校的自己、是只需要考慮上課學習的忙碌與充實、是在異國他鄉與朋友一起抱團取暖的快樂、也是忙里偷閑在英國乃至全歐洲旅行時增長的見聞……
回到國內,這段“限時體驗”也就結束了,也許正應了徐志摩的那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參考文獻
[1]King's College Cambridge.(2018).Xu Zhimo Memorial Garden Unveiled at King's.
[2]QS Top Universities.(2024).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3]QS Top Universities.(2024).Imperial College London.
[4]QS Top Universities.(2024).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5]QS Top Universities.(2024).University of Leeds.
[6]HESA.(2024).Where do HE students come from.
[7]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22).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于助力復工復產實施人才特殊支持舉措的通知.
[8]獵聘大數據研究院.(2022).2022海外應屆留學生就業競爭力洞察報告.
[9]studyportals.(2024).Master's degrees in United Kingdom.
[10]QS Top Universities.(2024).Study in London.
[11]QS Top Universities.(2024).Study in New York.
[12]Columbia College.(2024).2024-2025 Bulletin.
[13]北京大學.(2024).北大校長龔旗煌在2024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14]張思齊.(2018).社會網絡中的“強連接"對留學生活的影響——基于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中國留學生的實證研究.江漢論壇,138-144.
[15]British Council.(2024).A student guide to finding support at university in the UK.
[16]University of Brighton.(2023).International Student Support.
[17]University of Leeds.(2024).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18]曾琪惠,李玉霞. (2022). 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在英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海外英語,193-196,204.
[19]ASEM Education.(2020).United Kingdom.
[20]University of York.(2024).About postgraduate taught courses.
[21]宋曉東,黃婷婷,景怡.(2019).研究生心理壓力調查報告——以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為例.中國青年社會科學,74-82.
[22]丁晨,蔣家瓊.(2021).21世紀以來英國研究生教育結構的變化及啟示.研究生教育研究,91-97.
[23]Mayor of London.(2024).20 Facts About London’s Culture.
[24]OAG.(2024).Top 10: Europe's Busiest Airports.
[25]Skytrax.(2024).World’s Best Low-Cost Airlines 2024.
[26]Ryanair.(2024).About Us.
[27]Ryanair.(2024).倫敦-柏林機票查詢.
[28]Skyscanner.(2024).北京-柏林直飛機票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