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5年1—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0.8%)
1—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093.6億元,同比增長0.8%(按可比口徑計算,詳見附注二)。
1—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99.5億元,同比下降1.4%;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101.5億元,增長0.1%;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883.5億元,增長2.8%;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709.7億元,下降0.3%。
1—3月份,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2204.4億元,同比下降25.5%;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0826.4億元,增長7.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2062.8億元,增長5.4%。
1—3月份,主要行業利潤情況如下: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同比增長40.3%,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33.6%,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4.2%,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9.5%,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7.5%,紡織業增長7.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3.2%,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下降0.4%,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3.1%,汽車制造業下降6.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下降14.2%,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47.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同比減虧,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由虧轉盈。
1—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2.14萬億元,同比增長3.4%;發生營業成本27.44萬億元,增長3.6%;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70%,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
3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180.37萬億元,同比增長5.3%;負債合計104.02萬億元,增長5.8%;所有者權益合計76.35萬億元,增長4.6%;資產負債率為57.7%,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
3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25.59萬億元,同比增長9.9%;產成品存貨6.55萬億元,增長4.2%。
1—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37元,同比增加0.17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為8.43元,同比減少0.16元。
3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資產實現的營業收入為71.7元,同比減少1.2元;人均營業收入為176.4萬元,同比增加5.6萬元;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21.2天,同比增加0.1天;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70.9天,同比增加4.0天。
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6%。
附注
一、指標解釋及相關說明
1.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后的盈余,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
2.營業收入:指企業從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和讓渡資產使用權等生產經營活動形成的經濟利益流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3.營業成本:指企業從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和讓渡資產使用權等生產經營活動發生的實際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營業成本應當與營業收入進行配比。
4.資產總計: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5.負債合計: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6.所有者權益合計: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
7.應收賬款:指資產負債表日以攤余成本計量的,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應收取的款項。
8.產成品存貨:指企業已經完成全部生產過程并驗收入庫,可以按照合同規定的條件送交訂貨單位,或者可以作為商品對外銷售的產品;以及外購或委托加工完成驗收入庫用于銷售的各種商品。
9.營業收入利潤率=利潤總額÷營業收入×100%,單位:%。
10.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營業成本÷營業收入×100,單位:元。
11.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營業收入×100,單位:元。
12.每百元資產實現的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平均資產÷累計月數×12×100,單位:元。
13.人均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平均用工人數÷累計月數×12,單位:萬元/人。
14.資產負債率=負債合計÷資產總計×100%,單位:%。
15.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360×平均產成品存貨÷營業成本×累計月數÷12,單位:天。
16.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應收賬款÷營業收入×累計月數÷12,單位:天。
17.在各表的利潤總額同比增長欄中,標“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潤總額為負數(即虧損)或為0.0億元;數值為正數的表明利潤同比增長;數值在0至-100%之間(不含0)的表明利潤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過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轉為本期虧損;數值為0的表明利潤與上年持平。
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營業收入等指標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徑計算。報告期數據與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標數據之間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計算增速。其主要原因是:(一)根據統計制度,每年定期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調查范圍進行調整。每年有部分企業達到規模標準納入調查范圍,也有部分企業因規模變小而退出調查范圍,還有新建投產企業、破產、注(吊)銷企業等變化。(二)加強統計執法,對統計執法檢查中發現的不符合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要求的企業進行了清理,對相關基數依規進行了修正。(三)加強數據質量管理,剔除跨地區、跨行業重復統計數據。
三、統計范圍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年主營業務收入為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四、調查方法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狀況報表按月進行全面調查(1月份數據免報)。
五、行業分類標準
執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17)。
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由降轉增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于衛寧解讀2025年1—3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數據
一季度,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帶動工業企業利潤由降轉增,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利潤支撐作用明顯,工業經濟發展質效持續提升。
工業企業利潤由降轉增。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由上年全年同比下降3.3%轉為增長0.8%,扭轉了自上年三季度以來企業累計利潤持續下降的態勢。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由1—2月份下降0.3%轉為增長2.6%,企業當月利潤有所改善。
工業企業營收增長持續加快。隨著工業生產增長加快,帶動工業企業營收繼續改善。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4%,增速較1—2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增長4.2%,較1—2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營收累計增速自上年12月份以來持續加快,為企業盈利恢復創造有利條件。
近六成行業利潤實現增長,制造業改善明顯。一季度,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4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增長面近六成;有24個行業利潤增速較1—2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轉增,回升面達58.5%。其中制造業改善明顯,一季度利潤增長7.6%,加快2.8個百分點。
裝備制造業成為利潤增長重要支撐。隨著工業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工業企業利潤結構繼續改善。一季度,裝備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6.4%,較1—2月份加快1.0個百分點,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為32.0%,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拉動全部規上工業利潤增長2.0個百分點,拉動作用較1—2月份增強0.6個百分點,成為規上工業利潤增長的重要支撐。裝備制造業的8個行業中有7個行業利潤實現增長,其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儀器儀表、專用設備等行業利潤增長較快,分別增長59.7%、15.3%、14.2%。
高技術制造業引領高質量發展。一季度,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入推進,高技術制造業利潤由1—2月份同比下降5.8%轉為增長3.5%,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兩位數增長,增速達14.3%,拉動當月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2.8個百分點,成為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從行業看,一季度,在航空航天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利潤增長23.9%;人工智能領域創新持續推進,帶動智能消費設備制造、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制造、電子器件制造等行業利潤分別增長63.7%、59.9%、55.3%;醫療器械高質量發展效果顯現,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利潤增長12.5%,其中醫療診斷監護及治療設備制造、康復輔具制造等行業分別增長26.7%、25.0%。
“兩新”政策加力增效作用明顯。一季度,“兩新”政策對惠及行業利潤帶動效果繼續顯現。在大規模設備更新相關政策帶動下,專用設備、通用設備行業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4.2%、9.5%,分別高于全部規上工業平均水平13.4個、8.7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和電工機械專用設備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等行業利潤快速增長,增速為56.3%、24.6%、9.5%。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效果明顯,可穿戴智能設備制造、助動車制造、家用廚房電器具制造等行業利潤分別增長78.8%、65.8%、21.7%,相關鏈條行業中的電子電路制造、家用電力器具專用配件制造等行業利潤分別增長39.4%、18.2%。
總體看,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延續持續恢復態勢。現階段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但也要看到,今年以來宏觀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協同發力,推動工業經濟實現良好開局。下階段,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抓好政策落實、落地、落細,更大程度釋放政策潛能,促進工業企業效益持續向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