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連續第三天大幅殺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今天一度逼近4.5%。其他期限國債收益率亦大幅飆升。這意味著,美國國債正在被拋棄。
美債史詩級暴跌,有市場傳聞稱,日本可能拋售美債以反制關稅,日本財務大臣隨后出面“澄清”稱,不會將其持有的美債作為反制工具。
美債突遭大規模拋售
上周還被視作“避險之王”的美債本周遭遇大規模拋售,4月9日,美債收益率持續攀升,30年期收益率一度上行20個基點,上漲幅度一度接近5.4%;10年期收益率一度逼近4.5%,上漲幅度一度超過5%,其他各期限國債幾乎全線殺跌。這也意味著,美國國債正面臨著巨大壓力。
美債作為超低風險資產,通常在市場動蕩期間表現穩定。大規模的拋售導致美債價格下跌,這反過來導致收益率的上升。
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有市場傳聞稱,日本銀行正在出售美國國債以阻止其賬簿上的虧損并提高流動性。然而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周三表示,不會利用該國持有的美國國債作為談判工具。
此次美國29萬億美元國債市場的下跌,反映出對沖基金正在削減杠桿,以及投資者紛紛涌向現金以規避市場的波動。
這次美債市場的波動幅度,此前只發生過兩次。
第一次發生在2008年年初,當時,一位名叫Jerome Kerviel、精通電腦的交易員沖破法國興業銀行內部層層監控進行非法交易,致該行出現49億歐元巨虧。該事件暴露出在強勁的投機風潮下,一些金融機構和個人的風險管理意識明顯放松,席卷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根源即在于此。法國興業銀行巨虧的7周后,貝爾斯登銀行破產,全球金融危機正式開始。
第二次發生在2016年11月9日,也就是特朗普當年贏得大選后的第二天,美債同樣遭遇了史詩級的拋售。特朗普上臺后發起了一輪席卷全球的貿易戰。
需要指出的是,美債收益率的反彈也導致交易員對年內美聯儲降息預期的押注再度發生變化——從一天前的5次降為4次,且下一次降息時點被再次推遲至6月。此外,市場押注的核心邏輯已經從通脹憂慮轉向對衰退的恐慌。
萬億規模的基差交易正緊急平倉
引發此輪拋售的核心導火索是美國財政部58億美元三年期國債拍賣,該拍賣對市場的吸引力水平創202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對沖基金經理直言:"一般人現在不想持有美債,大家都處于‘趕緊逃離’的狀態。"
一位華爾街銀行交易員描述當前情況為"徹底的對沖基金去杠桿化"。
中金公司認為,技術層面上看,自2022年美聯儲縮表以來,美國對沖基金(尤其是多策略平臺基金)成為美債最大的邊際買家,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所謂的"基差交易"。
對沖基金持續大規模購買美債并非出于看多美債,而是在做美債基差套利交易:左手做多美債現券、同時右手做空美債期貨,當市場波動不大時,期貨持有到期可以較低風險地賺取期限價差basis。
該交易本質上是做空波動率,因此波動率一旦大幅上升,易引發平倉風險進而資產拋售。
中金還表示,這些對沖基金往往在回購市場上加杠桿買入美債現券,以此來增厚收益。該交易規模可能已達到2019年下半年歷史高點的近兩倍,而2020年3月全球金融市場震蕩的導火索便是當時史高規模的基差套利交易的意外平倉。
另外有分析稱,由于價差往往微小,投資者通常借入資金放大賭注,杠桿率高達投資資本的50到100倍。最新估計顯示,現有基差交易規模約為1萬億美元,大約是五年前的兩倍。
Marlborough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投資組合經理James Athey表示,最近的市場異動讓他想起了疫情初期的基差交易平倉事件——當時廣泛的去杠桿化引發了這一流行對沖基金策略的崩盤,導致債券暴跌:
這看起來就像是2020年3月時的情景,當時也發生過類似的劇烈波動,很可能與基差交易有關。
一旦市場動蕩打破交易的基本邏輯,投資者就可能被迫迅速平倉以償還貸款,從而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收益率飆升。或者更糟糕的是,讓美國國債市場陷入停滯,就像2020年發生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