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3月27日訊 2025博鰲亞洲論壇期間舉辦的“促進經濟復蘇:科技企業的機會與挑戰”分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圍繞AI發展與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路徑發表觀點。他指出,中國正迎來AI技術創新與應用的最佳窗口期,并強調科技發展需與社會公平并重。
馬光遠認為,盡管中國在某些核心技術上與美國存在差距,但在應用層面已展現出絕對優勢。“我覺得這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不管春節前后有沒有DeepSeek這個事,我認為最大的產業應用場景、最好的突破一定是在中國,中國仍然處在創新最好的時間窗口。”
盡管看好AI前景,馬光遠也特別指出其潛在的社會成本:“每一次科技、產業革命都會犧牲一代人”,AI可能引發結構性失業,我們怎么來解決科技發展與普通人的矛盾?他建議一定需要公共政策層面去應對,當下就要應對,不能推到以后。
他強調,科技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普惠而非對傳統勞動力的取代,因此公共政策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一定不要讓人覺得進步帶來的是恐慌,讓大家感覺到進步帶來的一定是你生活的改進,所有人的生活變好了才是真正的進步。”
談到企業發展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馬光遠強調了中國企業的韌性與適應力:“我們老講國際環境非常復雜,我去年其實不太明白,因為我們三架馬車表現最好的是出口,說明在國際環境非常復雜的情況下我們的出口表現還相當不錯,這說明中國企業在應對復雜國際環境方面的能力非同一般,國際環境怎么變化,我們都會有很好地應對。”他認為盡管全球不太平,有很多的不確定,最終帶領我們穿越周期的可能真的就是AI。
馬光遠將當前反全球化浪潮視為中國企業的機遇,他直言美國的壓制反而加速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如果沒有美國倒逼,我們很多企業沒有創新意愿的,不會把錢拿來做創新,所以我覺得要感謝美國的倒逼。”過去十年,中國手機、家電企業通過本地化策略在海外站穩腳跟,他以中國電視品牌在北美市場推出大屏機型為例,說明企業擁抱出海、精準適配需求的重要性。(甄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