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臺灣的最大障礙,不是美國和臺獨,而是“中華民國”這個稱號
1911年,武昌的槍聲震碎了清朝的龍椅,次年孫中山在南京宣誓,中華民國橫空出世,成了中國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可誰能想到,這個推翻帝制的功臣,百年后卻成了兩岸統一的攔路虎?
清末亂局
1908年底,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幾乎前后腳去世,一個38歲,一個73歲,留下個才三歲的小皇帝溥儀登基。
小家伙啥也不懂,只能由他爹載灃來監國,替他管事。
載灃一上臺,他先是找了個理由,把北洋新軍的頭兒袁世凱給攆回老家河南,說是讓他“養病”,其實誰都知道這是政治清洗。
袁世凱當年可是手握重兵,北洋新軍好幾鎮都聽他的,載灃這么一搞,等于是把袁世凱的勢力連根拔起。
接著,他又弄了個皇族內閣,把朝廷里的關鍵位置都塞滿了滿族親貴,像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副手那桐,還有幾個滿族王爺,漢臣幾乎沒啥說話的份兒。
北洋軍那邊將領不干了,畢竟袁世凱是他們的老大,被這么羞辱,誰心里能痛快?
立憲派的士紳官吏也炸了鍋,他們本來就盼著清廷能搞立憲,弄個議會啥的,結果皇族內閣一出,徹底斷了他們的念想。
朝廷里頭,本來就派系林立,滿漢矛盾早就不是啥新鮮事,載灃這么一折騰,內部的傾軋更厲害了,大家互相拆臺,壓根兒沒心思管國家大事。
外頭呢,列強虎視眈眈,國內的民間反抗也越來越猛,清廷這時候真是內外交困,日子一天比一天難熬。
到了1911年,事情終于憋不住了。那年夏天,四川那邊因為鐵路國有化的事鬧得不可開交。當地老百姓和商會組織起來,抗議清廷把鐵路賣給外國,保路運動搞得轟轟烈烈。
清政府一看這架勢,趕緊從湖北調新軍過去鎮壓。湖北的新軍本來就駐扎在武昌、漢口、漢陽一帶,負責守衛要地,結果這一調兵,武昌的防守一下子空虛了不少。誰也沒想到,這時候革命黨人瞅準了機會,準備放手一搏。
10月10那天晚上,武昌城里突然槍聲大作。
新軍第八鎮和二十一混成協里頭的革命黨人動手了,他們早就串聯好了,趁著夜色直撲湖廣總督衙門。
總督瑞澂壓根兒沒反應過來,手下的兵稀里糊涂地抵抗了一會兒,就被打得七零八落。革命黨人一鼓作氣,幾個小時就拿下了總督衙門,把瑞澂嚇得連夜跑路。
第二天早上,起義軍宣布武昌光復,城里貼滿了布告,號召大家起來推翻清廷。
沒過幾天,漢口和漢陽也相繼被攻下,三鎮全落到了革命黨手里。
這幫起義的兵,大多是新軍里的普通士兵,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有的還加入了共進會、同盟會這樣的組織,平時就對清廷不滿。
共和初生:中華民國的誕生
武昌起義的槍聲剛響,各省的革命黨人就坐不住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打響第一槍后,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全國,沒幾天湖南就跟上了。
10月22日,長沙的新軍和會黨聯合動手,迅速占領了巡撫衙門,宣布獨立。
緊接著,陜西的革命黨也在10月22日行動,西安的新軍嘩變,殺了清廷派來的將軍,省城很快落入起義軍手中。
江西那邊也不甘落后,10月31日九江的新軍起義成功,控制了當地的軍事要地。
山西的太原在11月6日光復,當地的新軍和商會聯手,把清廷的官員趕了出去。
各地起義此起彼伏,新軍成了主力,他們本來是清廷花錢養的精銳部隊,可不少士兵早就被革命黨人拉攏,成了推翻清朝的先鋒。
會黨這邊也不閑著,這些民間武裝平時就跟官府不對付,這次逮著機會就大干一場,像廣東、福建的會黨,直接配合新軍攻城略地。
原本反對革命的立憲派紳商,這時候也變了臉。
各省的咨議局本來是立憲派的地盤,里面全是些有頭有臉的士紳和官吏,現在卻被他們拿來當工具,鼓吹獨立。
比如江蘇,咨議局在11月3日宣布脫離清廷,自己成立了臨時政權。
浙江那邊更直接,11月4日杭州光復后,咨議局馬上改組,成了新政府的骨干。
到1911年底,全國十幾個省都宣布獨立,清廷的命令傳不出去,北京的朝廷成了空架子。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走馬上任,宣誓當了臨時大總統。
這一天,他把國號定為“中華民國”,宣布廢掉陰歷,改用陽歷,1912年就成了民國元年。
新國旗也亮相了,五色旗橫空出世,紅黃藍白黑五條杠,代表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
中華民國退守臺灣
到了1949年,國共內戰已經打到了白熱化階段。
4月初,國民黨這邊還在拼死守長江天險,蔣介石親自坐鎮,把幾十萬部隊擺在江邊,想擋住解放軍的攻勢。
4月20日晚上,解放軍百萬雄師開始渡江,從安徽到江蘇,幾十個渡口同時開動,船隊密密麻麻地鋪滿江面。
國民黨軍根本擋不住,炮火打了一陣就亂了套,有的部隊直接潰散,有的干脆投降。
4月21日,解放軍占領了揚州、鎮江,切斷了國民黨軍的退路。
4月23日凌晨,南京城里的守軍開始撤退,總統府里一片狼藉,文件燒了一地。
當天上午,解放軍正式進城,南京解放,國民黨的首都就這么丟了。
這一下,國民黨在大陸22年的統治算是徹底玩完。
1949年5月,他先把國民政府遷到廣州,后來廣州也守不住,又挪到重慶,最后12月7日正式退到臺北。
去的路上,他帶走了不少東西,金銀財寶、故宮文物,還有幾十萬軍隊和政府人員。
到了臺灣,蔣介石宣布“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存在,把臺北當成了臨時首都。
那時候,“中華民國”在大陸已經沒了根基,可在國際上還有點份量。
美國、英國這些國家還認它是中國的合法政府,甚至聯合國里的中國席位也還是它的。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更是直接派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幫著蔣介石穩住陣腳。
名號之困:兩岸法理的死結
“中華民國”這個稱號,如今在兩岸關系里成了個解不開的疙瘩。
國民黨退到臺灣后,蔣介石在臺北宣布“中華民國”政府繼續運轉,還搬出了1947年頒布的“中華民國憲法”。
這部憲法里明明白白寫著,中華民國的疆域包括大陸和臺灣,意思是自己才是整個中國的正統政府。
到了1950年代,臺灣這邊靠著美國的支持,還能在國際上撐場面,比如1955年跟美國簽了《中美共同防御條約》,靠著這層關系穩住了腳跟。
可大陸這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后,第一部憲法1954年就出來了,里面明確規定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兩邊都說自己是“中國”,可誰也不認誰的賬,這法理上的沖突就這么僵住了。
1971年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給了“中華民國”一記重擊。
這決議把聯合國里的中國席位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那天起,“中華民國”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就一落千丈。
臺灣這邊不甘心,1970年代蔣介石還在的時候,硬扛著不承認決議有效,可國際社會不買賬。
到1980年代,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從幾十個掉到二十來個,大多是些小國,像是危地馬拉、洪都拉斯這種。
大陸這邊則步步緊逼,外交上不斷擴大影響,比如1972年跟日本建交,1979年跟美國建交,美國還跟臺灣斷了“邦交”,改成非官方往來。
兩岸的憲法互相咬著對方不放,一個說“我是全中國”,一個說“你是我的省”。
再往后看,1992年兩岸有過一次接觸,雙方在香港開了個會,談出了個“九二共識”。這共識說的是兩岸都認“一個中國”,但具體啥意思各有各的解釋。
大陸這邊強調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這邊說是“中華民國”。
到了2000年以后,兩岸關系更復雜,臺灣的民進黨上臺后不太認“九二共識”,大陸這邊則多次重申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絕不容忍分裂。
進退兩難:臺灣政局的糾結
“中華民國”這塊招牌,對臺灣的執政者來說真是拿也不是,放也不是。國民黨這邊,從蔣介石到蔣經國,一直死抱著這稱號不放。
1988年李登輝上臺,情況變了。一方面喊著“中華民國在臺灣”,另一方面搞本土化,慢慢把這稱號的含義往“臺灣化”上靠。
國民黨內部也分了派,有的主張守著老路子,有的覺得得變通,可誰也不敢真把“中華民國”扔了,因為這等于斷了根基。
民進黨這邊更頭疼。2000年陳水扁當選后,他想搞“去中國化”,2003年還推了個“公投法”,想讓臺灣走自己的路。
可大陸這邊反應很硬,2005年就出了《反分裂國家法》,明擺著說要是臺灣搞“臺獨”,就得動手。
陳水扁試著改教科書,把“中華民國”的歷史淡化,可又不敢明著廢了這稱號,因為島內反對聲太大。
藍營那邊,國民黨帶著軍公教群體,2010年還搞過大游行,反對民進黨模糊“中華民國”的地位。
到了蔡英文2016年上臺,她嘴巴上說維持現狀,可實際動作不少,比如2017年推動“年金改革”,讓軍公教不滿,藍營支持者直接罵她賣國。
這名號留著吧,國際上不認,臺灣想加入WHO、參加奧運會,都只能用“中華臺北”的名義;扔了吧,大陸不干,島內也亂套。
國民黨想用“中華民國”爭取空間,可2021年申請重返聯合國又被拒,連提都不讓提。
民進黨這邊喊著“臺灣是臺灣”,可2022年佩洛西訪臺后,大陸軍演壓境,臺灣的處境更被動。
要解決“中華民國”稱號帶來的障礙,兩邊都得認這段歷史的價值,它不是對立的,而是前后接力的關系。
參考資料:[1]王英津.論1949年以來的“中華民國”問題[J].學海,2017(1):31-4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