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特別離譜的現象?
夏天開空調,電車的續航也就掉一點點,幾乎沒什么感覺;
可一到冬天,暖風一開,電量就像在“自殺”一樣往下跳——
有人甚至開出過“百公里三十度電”的驚人成績。
關鍵是,現在的新能源車,不是都配了熱泵系統嗎?
按理說,熱泵比傳統電加熱更省電,理論上“冬天更抗凍”才對。
可為啥,現實卻撐不起一口“暖風”的能耗?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談及這個話題,理論上看,熱泵空調的確很省電,跟傳統的“PTC電加熱”比,省下一大截不夸張。
原因其實很簡單:
PTC空調是靠電阻絲加熱的,直接把電能變成熱能,能效比(也叫COP)基本只有1左右。
意思就是,你輸入1度電,只能產生大約1單位的熱量。
電進多少,熱就出多少——沒有任何額外紅利。
但熱泵就不一樣了。
它并不是“制造熱能”,而是“熱能的搬運工”。
什么意思呢?
簡單點說就是,它是利用制冷劑系統,把車外的熱量“提取”出來,然后搬到車里的。
所以哪怕你只輸入1度電,它也能搬來2~3倍,甚至在某些條件下,達到4倍的熱量。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說:熱泵是“冬天電車的續航救星”。
因為在同樣出熱量的情況下,電量可以節省掉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續航壓力一下就輕了。
但你以為,車上裝了熱泵,冬天就能隨便開暖風了?
真沒那么簡單——
因為熱泵雖然理論上省電,現實中卻有不少“天敵”。
首先,它怕冷。
沒錯,一個負責“制熱”的東西,居然本身怕冷——聽著就挺諷刺的。
但這確實是事實。
熱泵的原理是從車外“提取熱量”,可一旦外界溫度太低,比如零下10℃以下,它能提取的熱量就非常有限了。
等溫度再低一點,比如零下20℃,別說搬熱了,它自己都快凍僵了。
這時候系統會自動啟動“電輔熱”,也就是回歸PTC那一套。
結果是——理論上很省,實際上更耗,甚至比純PTC還狠。
其次,它怕潮。
在濕度較大的環境下,熱泵外部的換熱器容易結霜。
一旦結霜,就要啟動“除霜模式”——也就是熱泵停機,整車拿電來“化霜”,不僅不制熱,反而先耗一波電。
而且這個過程還挺頻繁,等你剛感受到一絲溫暖,它又去“除霜”了。
最后,它怕堵。
一些熱泵結構設計不合理的車型,在長時間運行后,進風口、出風口容易被積雪、塵土堵住。
換熱效率直接拉垮,電耗蹭蹭往上漲。
說白了,熱泵就像一個“天賦點點滿但體質為負”的角色——
天好、溫度適中、濕度適合時,它確實猛。
但一旦遇上極寒、潮濕、連續使用強度高的工況,它的表現就一言難盡。
所以你看,理論上它是省電的,現實里卻不一定。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明明有熱泵,一開暖風還是掉電快得嚇人”的情況。
此外,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一件事:
除了我們要開暖風取暖,其實車上的“電池”——也在偷偷用空調。
沒錯,它也怕冷,而且比你怕得多。
電車的動力電池,對溫度的要求特別苛刻。
過熱會衰減,過冷直接掉性能,最理想的運行區間是20℃到30℃之間。
一旦外界環境溫度太低,哪怕你不開空調,電池管理系統(BMS)也會悄悄啟動熱泵,給電池“悄咪咪地暖一波”。
你看不到,也感覺不到,但電表已經在悄悄跳字。
特別是冬天一大早起床、車還沒啟動時——
很多品牌默認會先給電池預熱一段時間,讓它達到“能正常工作的狀態”。
不然低溫下,根本無法保證輸出性能。
如果你這時候順手按了個“遠程熱車”或者“開啟空調”,那電池加上座艙兩邊一起加熱,能耗直接爆表。
就像你家空調,一邊吹熱風,一邊還得燒鍋爐供暖,雙管齊下,電表能不跳得歡嗎?
總而言之就是,熱泵空調確實是個好東西,但也別神化它。
它不是續航護法,更不是冬季真神。
你要是真在-20℃的地方開電車,光靠它一個,就想溫暖整個車廂和電池?
那對不起,他大概只想說一句:“我盡力了兄弟?!?/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