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能源保衛戰:從北溪事件到海底防線,英國如何筑牢能源安全雙支柱?
【能源之聲 4月28日發布】
4月30日,英國海上能源協會將在阿伯?。ㄓK格蘭一郡)舉辦首屆海上能源安全與韌性會議。此次活動籌備已久,將匯聚行業領袖、國防政策專家、安全部門和學術界人士。近期發生的全球事件使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現實意義。
英國政府發布的《戰略國防評估》正在審查關鍵基礎設施日益增長的風險,包括海底天然氣管道和數據電纜。與此同時,英國首相承諾到2027年將2.5%GDP用于國防投資。
北海始終是英國的一項戰略性資產。這里匯聚了維持英國能源系統運轉的人力資源、開采平臺、輸能管道和發電渦輪機。在全球格局演變之際,保護這些基礎設施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
從戰略上來看,這一做法的重要性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
第一是地理因素。北海從蘇格蘭延伸至挪威,是包括俄羅斯船只在內的國際船只進入歐洲水域的門戶。
第二是能源因素。近九成的英國家庭仍然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取暖,這些燃料滿足了英國約四分之三的能源總需求。英國使用的天然氣約有40%直接來自北海水域。與此同時,海上風電是英國政府2030年低碳電網計劃的核心。
英國進口的大部分天然氣也通過海底管道輸送。這些管道對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能源安全都至關重要。
此類基礎設施面臨的風險絕非空談。在波羅的海,已經發生過多起波及海底管道和電纜的蓄意破壞事件。
2022年北溪天然氣管道襲擊事件表明,能源資產在地緣政治沖突中很容易成為攻擊目標。此后,北約加強了對關鍵設施的巡邏,以阻止進一步的破壞行為。
歷史表明,能源基礎設施往往在沖突中首當其沖??v觀二十世紀至當前烏克蘭戰事,切斷供應始終是施壓手段、動搖經濟根基與重構全球力量平衡的利器。
能源也可以成為經濟武器。能源流動中斷造成的價格沖擊對家庭和企業都產生影響。對于任何致力于建設韌性低碳經濟的國家來說,安全且價格合理的能源并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英國海域水面上約有160個海上設施。每日約有9000人在北海和東愛爾蘭海作業。海上團隊已經接受了發現和上報問題的培訓,從多方面來說,監控是一項共同的責任。這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如今的能源系統并非僅靠硬件運行。它們依賴于軟件、互聯平臺以及同樣容易受到攻擊的數字基礎設施網絡。因此,我們的會議還將探討網絡和物理安全韌性、新興威脅以及行業現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保持領先地位。
安全性和韌性關乎確保英國是否能夠滿足國內能源需求。英國未來幾十年仍將需要石油和天然氣。即使在最雄心勃勃的凈零情景下,預計到2050年英國也將需要130億至150億桶石油和天然氣。
根據目前的計劃,其中只有40億噸二氧化碳將來自英國水域。其余則需要進口——這通常會增加排放量,并減少英國的就業崗位。
但情況并非一定如此。英國最新《商業展望》報告顯示,英國可以以符合凈零排放目標的方式,從北海額外開采20億至30億桶石油。這將為經濟帶來高達1500億英鎊的收益,這在此前預期的2000億英鎊的基礎上,還能減少英國對海外供應的依賴。
將北海視為衰退中的能源產區實屬謬誤,更與國家利益背道而馳。其未來價值遠不止油氣資源,更涵蓋碳封存、氫能開發、海上風電及支撐這些領域的技術人才儲備。 實現凈零排放并非要在可再生能源和石油天然氣之間做出選擇。英國兩者皆需。安全是英國綜合能源結構的支柱,此次會議將聚焦于英國當前面臨的挑戰性問題的現實可行解決方案。
隨著英國步入全球化新時代,英國需要采取平衡務實的方針,保障北海及其人民的未來。攜手共進,英國才能確保今天的燈火通明,同時構建面向未來的低碳經濟。
編譯:李家豪(新能源部)
審校:孫桂林(新能源部)
編輯:李家豪(新能源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