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光伏行業龍頭企業隆基綠能(601012.SH)發布2024年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財報顯示,2024年隆基綠能實現營收約為826億元,同比減少約36.23%;虧損約為86億元,去年同期利潤約為108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約為137億元,同比減少22.75%;虧損約為14億元,去年同期虧損為23億元。
2024年,光伏全產業鏈價格大幅下降。硅料價格從年初的約7萬元/噸降至2萬多元/噸,硅片價格從年初的約2元/片降至約1元/片,電池片價格從0.5元/W下降到0.3元/W,組件價格從年初的約1元/W降至約0.7元/W,均跌破成本線。
隆基綠能在硅片、電池片、組件三個環節均擁有大量產能。財報顯示,隆基綠能硅片產能約為170GW,組件產能約為126GW。
硅片業務是隆基2024年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財報顯示,2024年隆基綠能組件及電池業務實現營收約為663億元,同比減少33%,毛利率約為6.27%,較上年減少12.11%;硅片及硅棒業務實現營收約為82億元,同比減少66.53%,毛利率約為-14.31%,比上年減少30.19%。
此外,因為光伏產業鏈價格持續下降,隆基綠能公告了高達87億元的資產減值準備。
在4月30日的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稱,如果外部環境保持不變,今年整個光伏行業的虧損幅度可能比去年擴大幾百億元,主要原因在于價格持續處于低位。
鐘寶申預計,今年第三季度,隆基綠能“差不多能盈虧平衡,甚至扭虧為盈”。
鐘寶申的反思
在2023年半年報業績說明會上,鐘寶申宣布隆基綠能將BC(背接觸)電池作為重點投入方向,并計劃在年底建成約25GW的產能。
按照此前的規劃,2024年本應是隆基綠能BC產品大規模銷售的第一年。財報顯示,2024年隆基綠能實現了超17GW的BC產品出貨量。
然而在2024年年報的“致股東的信”中,鐘寶申提到:“2023年下半年,公司新產品出現了嚴重的研產銷脫節錯誤:HPBC1.0產品(以BC電池為原材料的組件產品)在功率和成本上沒有與競品拉開差距,卻大規模投產,導致公司庫存急劇上升,造成了巨額存貨跌價損失。2024年下半年,公司開始停產該產品,并對產線進行新一代BC技術的改造升級,這又造成了大量的停產損失。”
在去年7月份的投資者交流會上,鐘寶申表示,自2024年5月初Hi-MO 9(HPBC2.0產品)產品發布以來,不到2個月的時間,公司已實現1GW的在手訂單,儲備訂單量超過5GW,產品備受市場歡迎。
隆基綠能預計在2025年形成約50GW的HPBC2.0電池和組件產能。目前,該公司已有15GW的HPBC2.0產能,并計劃在今年6月底前將產能提升至35GW。
財報預計,隆基綠能將實現硅片出貨量120GW,組件出貨量在80GW到90GW之間,其中BC組件出貨量占比將超過1/4,“可能會達到30%左右”。鐘寶申表示。
在業績會上,鐘寶申預計目前HPBC2.0產品毛利率能夠比市場上的主流產品高出10%左右,即毛利率能夠達到13%—15%。
鐘寶申表示,目前HPBC2.0產品仍有約0.02元/W的降本空間,因為現在尚未實現用銅等賤金屬替代銀漿。
相信市場會提升BC電池滲透率
目前,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依然在市場中占據主流地位。相比之下,BC 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僅為 13%。而市場也在質疑,BC 產品是否能夠復刻過去 PERC(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大規模替代 BSF(背面場效應電池)以及 TOPCon 大規模替代 PERC 的市場拓展路徑。
對此,鐘寶申在業績會上表示:“一方面,技術難度變得更高,量產新技術的周期變長;另一方面,現在光伏行業全產業鏈虧損,投資者難以支持相關項目的擴產,確實阻礙了BC市場占有率的快速提升。”他還提到,隆基綠能正在尋找合作伙伴,一起推動BC產能的擴張。
2024年11月5日,隆基綠能與英發睿能簽訂了年產16GW HPBC電池片項目的戰略合作協議。該項目由隆基綠能提供技術,英發睿能提供產線,預計將于今年5月份正式投產。此外,2025年初,隆基綠能與平煤神馬集團合作的BC技改項目正式開工,設計年產能為4.72GW,預計6月初實現產品首片下線。
“它們(英發睿能和平煤神馬)已有的設備不會被浪費,我們(隆基綠能)會通過賦能的方式升級改造設施,給這些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和發展空間,我們也會持續在這方面努力。”鐘寶申表示。
鐘寶申還強調:“我相信客戶的需求就是市場上最大的推動力。有了客戶需求之后,大家就會認為這個產品確實有價值,投入的研究資源和開發資源就會更多。”
據鐘寶申介紹,隆基綠能開發了面向地面電站的Hi-MO 9和面向分布式電站的Hi-MO 10。這些產品本身是根據客戶需求定制的,“產品定價也是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因此定價差異會很大”。
在業績會臨近結束時,鐘寶申表示:“目前客戶變得越來越多元化,隆基綠能會圍繞著客戶多元化的需求搭建能力,使我們能夠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
(作者 潘俊田)
潘俊田
產業與政策中心記者 關注能源與制造 歡迎聯系panjuntian@eeo.com.cn,微信z1346357899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