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一次以媒體的身份抵達香港國際電影節,帶著對今年195部影片的憧憬走出地鐵,來到了這座始建于1995年第十四屆港影節的香港文化中心。
位于香港文化中心行政樓四樓的媒體中心待遇非常好,貼心的準備了種類繁多的糕點和飲用水甚至自助咖啡機。媒體中心還貼心的布置了兩處類似采訪間的區域,方便媒體記者在看片間隙處理報道事宜。
文字:王晨宇
排版:莉莉貓
責編:朱學振 劉小黛
策劃:拋開書本編輯部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以前來香港,都是去油麻地附近的那家百老匯電影中心看電影,逛逛庫布里克書店。對于內地影迷來說,在香港看電影是很舒適的體驗:夏天足夠凍的冷氣、舒適的座位、極高素質的本地觀眾。
但電影節的節奏是完全不同的,今年到文化中心后就開始緊鑼密鼓的排片。香港對電影的譯名和內地有所不同,有時還要去豆瓣查過相關信息才能確定是否加入片單。而香港今年的排片非常人性化,都是在中午十二點過后才開始排片,充分照顧了每晚三四點睡的我們。
今年片單公布的時候其實多少有些失望,雖然官方手冊強調了是從三千余部報名影片中挑選出來自69個國家及地區的195部電影進行展映,當中包括6部世界首映、兩部國際首映以及52部亞洲首映,共有312場放映。
可能是撞上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所以片單間有了比對:港影節的片單基本上都來自于2024年的各大電影節的主、次競賽單元,經典修復的板塊也沒有預想中好。所以排片的時候比較隨性,主打能看上就看,盡可能多排。
與其他節展單獨開媒體廳給媒體集中看片不同的是,港影節采取排隊制。以文化中心大劇院為例:媒體會先上二樓的指定區域排隊等候,開場的時候就能看到大批影迷沖上樓梯的盛況(港影節票不設座位,好座位先到先得)觀眾入場后,才輪到媒體。
所以在香港文化中心看的幾場電影座次都不太好,我體驗感最好的是在PREMIERE Elements和尖沙咀的英皇戲院,座椅寬大,位置居中。這也就使得排片需要對香港公共交通的影院分布很熟悉,看完一場稍作休息就要轉場接著排隊看片。轉三四次場,就對港影節的影院排布及港鐵線路了然于胸。
雖說對片單有些失望,但我放下寫稿、采訪的迫切心情后就又體驗到在電影節看電影的迷影心態。港影節的看點向來在“世界電影”單元,也正是在世界電影單元看到了諸如2024年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的金豹獎《TOXIC》等歐洲三大電影節與多倫多電影節、圣丹斯電影節、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倫敦電影節拿獎的電影。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片單始終能體現香港這座城市的多元和包容,政治歷史題材的電影、紀錄片在整個片單中的占比也不小,而且基本輻射了世界各國的政治、歷史事件,同時還具有一定熱點,例如來自2024年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賓州選戰》。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電影的放映現場,導演屏攝被香港影迷大聲呵斥了兩次,光速出警,誰都別想在港影節放映現場打開手機。
今年的“與影人見面”一如既往的重磅。作為香港國際電影節從1977年首屆就定下的活動形式(早年叫座談會與研討會),港影節四十九年來邀請了一大批電影學者、影評人、導演員來到現場,和觀眾們面對面。且港影節的這個單元有非常高的策展水平,會在其中穿插覆蓋電影、產業、市場、行業經驗的數個主題。
今年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連續放映了法國導演萊奧·卡拉克斯的《巴黎萬花筒》和《這不是我》兩部短片。《這不是我》里卡拉克斯以旁白出場,將歷史錄影、古早素材、家庭影像、電影片段糅合在一起,形成了這部非常戈達爾的短片。
短片結束后全場燈光亮起,卡拉克斯在觀眾們的歡呼和熱烈的掌聲中微笑登場,接受著大家的致意。
也是在同一片場地,見到了耿軍導演和他的新片《漂亮朋友》。我們相約在海報墻前,耿軍導演貼心的送了一張親簽票。這個過程中即使大排長隊的觀眾認出導演,也都是安靜的注視著,只有到了場內才會盡情展示對電影作品的認可。香港文化中心巨幅海報下,影人和觀眾的距離被無限拉近,這就是港影節也被稱為“觀眾節”的一個小小切面吧。
看片的時候還遇到了去年大熱的《年少日記》男主盧鎮業,今年他在HAF扶持的作品《虎毒不》中擔角男主演。聊起在港影節看電影,他說這也是他回歸迷影本色的過程,從演員到觀眾的切換就完成在一場有他出席的映后和緊連著的下一部他感興趣的電影。
在參與今年HAF的另一部作品《不赦之罪》的媒體群訪環節前,我和媒體區的香港電視媒體記者聊了起來,到現場的都是參加過至少十五屆港影節的資深記者了。他們說參加的時間長了,對明星的到來習以為常,但還是會在工作的間隙利用媒體證的權益像開盲盒般給自己隨意安排幾場電影。
話剛說完,《不赦之罪》的主創們就帶著映前導賞后未落的掌聲來到群訪區。本片主演黃秋生幽默的回答主持人關于和導演如何交流的問題:“我和導演當然有交流,比如交流了今晚剛吃過的叉燒飯。”港影節的獨特也體現在大家的松弛,除了排片的緊張外,觀眾和電影人們都很隨意自在。
港影節和以往一樣也做了影展特刊,放在各大場館外供市民拿取,也推出了今年「影像固然主導,聲音同樣重要」的主題衍生品鑰匙扣,觀眾在今年必須憑電影票再加上對電影節最喜愛的電影進行投票才能換取到紀念品,投票界面上“為喜愛的電影投出神圣一票”匯聚成了觀眾票選最受喜愛影片這一獎項。
每一場電影開場前大家都能看到來自王家衛導演在1997年《春光乍泄》里何寶榮那句:“我啲不如從頭嚟過”。仿佛是經典香港電影對今年港影節的隔空回望。
看著取材自蒙古馬術表演的新人首作《一匹白馬的熱夢》拿下香港國際電影節核心競賽單元的新秀電影競賽(華語)的大獎,導演興奮的上臺領獎。
再一次體會到這個創立于1989年、始終關注參賽電影“作者性、創新性、社會洞察力”的獎項對新人的支持與包容,參與余下新秀電影競賽(國際)、國際短片競賽、紀錄片競賽的獲獎作品主創們陸續登臺,看著這些真誠奉獻作品的電影人們站在聚光燈前接受關注的歡呼,心里為他們感到高興。
電影行業正面臨嚴峻的寒冬,但寒冬之下是一群始終在勇敢做夢的真誠創作者們,他們就像維多利亞港永不停歇的海風般輕柔地承載著電影的魅力。
結束頒獎典禮,跟著人群走出香港文化中心,門外就是維港的海邊。想起1987年,第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楊德昌和侯孝賢各自帶著《恐怖分子》和《戀戀風塵》來到香港。
彼時中國第五代導演黃建新也帶著《黑炮事件》登陸港影節,兩岸三地的創作者們就這樣相遇在香港的夜色里。回憶中,耳畔忽然傳來一陣風聲,回頭看去,原來是旁白頭發花白的影迷翻動著印有“第四十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字樣的影展場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