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以下簡稱《清單》),以九大禁令為健康科普劃定了明確邊界。40天后,這一制度創新不僅慢慢改變了上海的科普生態,更通過一系列健康促進活動的實踐,展現了監管與創新并行的示范效應。
《清單》的九大禁令直擊互聯網健康科普的痛點,包括禁止虛假宣傳、變相帶貨、身份造假等行為,構建了“全鏈條監管”框架。同時,《清單》的出臺并未抑制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反而通過明確邊界推動專業力量聚焦優質內容。
960小時的實踐證明,嚴監管與高質量科普并非對立。《清單》通過厘清邊界、壓實責任,讓醫務人員回歸專業本位,讓公眾獲取可信知識。正如一位網友留言:“以前刷健康視頻總擔心被‘割韭菜’,現在終于能安心學習了。”這場由上海發起的科普生態實驗,正在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時間回撥到960小時以前,讓我們從更多角度思考《清單》對上海乃至全國健康科普的影響。今天讓我們對話王彤處長,深度了解《清單》背后的借鑒意義——
王彤
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健康促進處處長
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No
-Number-
01
健康科普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虛假健康信息在互聯網上也越發泛濫;上海推出的《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是全國首個此類規范,其制定背景是什么?是基于哪些現實痛點的考量?
王彤:其實《清單》的出臺,主要針對現在互聯網上那些不規范,甚至是虛假事實的科普資訊,也直接回應了現在互聯網健康科普的兩大矛盾:一方面是老百姓對權威健康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網上充斥著大量虛假、夸大甚至誤導性的信息;另一方面,醫務人員有科普熱情,但商業化運作讓很多內容背離初心。比如有些醫生為了流量夸大治療效果,甚至用科普名義推銷產品,還有MCN機構違規操作,把健康科普變成純粹的賺錢工具。再加上一些離職醫務人員未經授權使用原單位身份做科普,導致公信力受損。我們制定這個清單,就是要把九類禁止行為明確下來,既給醫務人員劃清紅線,更好防范這些問題的發生,也從源頭預防亂象,守住科普的科學性和公益性。
No
-Number-
02
《清單》發布后,您認為對互聯網科普現狀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王彤:負面清單實際上最早出現于外商投資的貿易領域,它的本意是“法無禁止即可為”,發布《清單》本意也是如此。就像優化營商環境一樣,我們想給醫務人員松綁,讓他們守住底線、規范行為的同時,能夠釋放更多科普生產力,創造更多更好更新的健康科普作品。《清單》劃清了禁區,合規的創作者反而能放開手腳,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在健康科普中的“主陣地”和“主力軍”作用才能有更好的發揮。比如“清單”要求內容必須基于醫學證據、禁止標題黨,那些靠夸張標題吸睛的賬號就不得不轉型。專業醫生不發聲,偽科學就會鉆空子,《清單》的深層作用,就是營造更健康的科普環境。
不管是健康中國還是健康上海,都需要我們提供盡可能多的、高品質的健康科普資源。長遠看,這會推動科普從“比流量”轉向“比專業”,讓真正有公信力的內容脫穎而出。我希望大家既要看到它規范糾偏的功能,也要看到它對優化科普環境起的作用。
No
-Number-
03
上海近年推出多項“全國首創”舉措,核心目標和最值得借鑒的經驗是什么?
王彤:我們推出的一系列舉措都圍繞一個目標——通過打造健全健康科普體系,把上海建成“健康科普之城”。比如推動健康科普入法,將健康科普納入到高級支撐、設立專項經費、設立健康科普的排行榜榜單等等,就是要讓醫生覺得科普和看病、科研一樣是正事。最早以前很多人做科普是憑情懷,用業余時間,實際上科普本身是醫務工作者的本職工作,也是應該承擔的社會義務。此外,這些舉措也同時為衛生健康系統作貢獻——進一步建立第三大供給系統,與臨床醫療疾病預防控制、疾病預防控制相輔相成的第三大的健康供給系統。
談及上海健康科普的經驗,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創新——理念創新、制度創新、表達創新、產品創新。現在上海醫療衛生機構每年有幾十萬條健康科普信息向社會產出,閱讀量、瀏覽量高達幾百億次,上海最典型的代表——《健康脫口秀》,它用年輕人喜歡的脫口秀講醫學知識,證明專業內容也能破圈,這已經成為健康中國科普創新的一個品牌,所以從這個角度,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創新。
No
-Number-
04
在您看來,上海這些健康科普經驗能否為其他省市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的模式?
王彤:我認為上海的經驗具有參考意義。我們始終秉持“低成本廣覆蓋”的核心理念——用很少的錢產生非常好的健康效應、社會效應,這其中具有共性的底層邏輯,它是可以被復制的,各地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調整實施。上海之所以能站在全國科普的領先地位,因為大家都有一樣的情懷,有一樣的目標,與此同時制度的完善,科普生態的建立,才有這樣的成就。
No
-Number-
05
您理想中的健康科普生態是怎樣的?對未來健康科普生態的愿景是什么?
王彤:健康科普是健康上海的“第一行動”,是“性價比”最高的健康策略,是用健康科普點亮醫學人生,而上海的目標正是要持續打造健康科普“雙優”——優秀的體系,優質的生態。我理想中的生態是打造醫學人文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沃土——讓大家來了就不想走,來了就有做健康科普的沖動與激情。
其次,我希望人人都能把健康科普融入職業基因,人人都有因健康科普而出彩的機會,人人都能向社會提供優質健康科普資源,人人都有健康科普的獲得感、成就感,人人都能彰顯健康科普的醫學人文價值,進而形成全員科普、全行業科普的格局,實現打造健康科普之城這個目標。
這是上海在努力的方向,科普不僅要憑興趣愛好,憑情懷,更要憑機制,憑制度,讓醫務人員能心情愉快、心無旁騖做科普,而這一切最終的結果導向就是造福老百姓。
No
-Number-
06
在您看來,上海、包括全國互聯網科普生態建設的推進,您覺得最大的難點是什么呢?
王彤:當前網絡平臺存在大量偽科普,因為有很多商業資本在推動——在利益驅使下,許多科普的科學性、客觀性、科學性、專業性,可能無法很好的顧全。而科普往往又是公益的,無可避免會與資本介入產生博弈與較量。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依靠政府牽頭,跨部門合作、多部門聯動形成合力,同時各平臺進一步的健全相關規則,保障健康科普的科學性與專業性,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健康科普的環境生態。而真正做好這一點,我認為這是一個難題。只有多方協同,才能讓科學聲音穿透流量泡沫,真正守護公眾健康認知的防線。
960小時只是一個開始,上海創新的腳步也一直往前。從日出到深夜,《清單》如精密儀器般規制著信息洪流,互聯網醫生們在丈量網絡專業邊界,線下科普醫生在診室與講堂間反復核驗數據真偽,衛健委的電子屏滾動更新著審核動態,白領青年在通勤地鐵刷新科普專欄,社區阿姨將權威指南存入收藏夾,菜場攤主用方言轉譯著膳食金字塔,人們下載一條又一條新的科普視頻,分享到“相親相愛一家人”家庭群……不同的腳步方向一致,在每一個轉角并肩前行——他們都走向健康科普之城的建設。
從外灘到臨港,科學規范如堅固堤壩守護著每寸數字土壤。科普如黃浦江的涓涓細流,既沖刷著泥沙沉淀,又滋養著千萬家庭,在這座率先建立負面清單的超大城市里,嚴謹與溫度正編織成新的健康防護網,讓魔都的醫療智慧既能精準如手術刀,亦可溫柔似四月春,成為2500萬人值得托付的生命港灣。
主編 | 施琳玲
責任編輯 | 黃琳 編輯 | 盧文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