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媽媽總有這種疑問:
明明勞心費力把孩子拉扯大,可為什么到頭來,自己的付出、辛苦,卻得不到一絲回報?
孩子不樂意跟自己親近,性格也不討喜,和一群同齡人站一起,完全沒得比。
很多時候,不是媽媽為孩子做的不夠多。
可能是,教育的方式錯了,對孩子的愛也給錯了。
正如《愛的藝術》里說的,大多數母親有能力給“乳汁”,卻很少有母親有能力給“蜂蜜”。
給不了孩子所需的能量,無法卸下他心里的負擔,孩子只會越活越沮喪,沒有精神氣。
特別是下面這4類媽媽,就算付出再多,也很難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身邊有些媽媽,嘴巴功夫尤為厲害。
因為不愿孩子踩坑,想幫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只要一逮住機會,就會開啟“說教”模式,什么事情都要念叨一通。
認識一位寶媽,有次和她帶孩子一起外出,全程都在聽她喋喋不休講道理。
她女兒動作稍微慢一點,她就說“出來外面玩,不能讓所有人都等你一個,這是最起碼的禮貌”;
她女兒吃東西發出聲音,她第一時間在旁邊提醒“平時都怎么教你,要有餐桌禮儀”;
連她女兒無聊低頭玩電話手表,她都看不過去,忍不住嘮叨“大人在說話,你這樣很不尊重別人”……
雖說能看出她為女兒好的心,努力教導女兒知書達理。
可這些操作,別說我一個大人受不了,很想閉上耳朵。
看她女兒,也渾身寫滿了不耐煩、不自在、不自信。
不是什么道理,都必須掛在嘴上噼里啪啦說個不停。
特別對孩子而言,整天聽到媽媽張口閉口說“你應該怎樣”“做這些事情哪里不好”,他感受到的,絕不是“我要聽話,就應該怎樣”。
而是:如何才能不聽這些嘮叨、廢話,怎樣逃離這樣的媽媽。
更可怕的是,被各種“大道理”折磨壞了的孩子,心里會萌生出一種對抗念頭:
你要我這么做,我偏不。
有位初中生曾私下跟我抱怨:家里的媽媽不讓他做這做那,滿口道理。
所以他偷偷干了很多壞事,逃課、交女朋友、抽煙喝酒,就是想有一天,媽媽發現后,會是什么表情。
每個孩子的語言容量都有限。
如果媽媽話里話外總是充斥著冷冰冰的教條、規矩,那他感受不到自己被愛的痕跡。
到頭來,他只能帶著疏遠和傷害,默默承受這一切,聽不到來自外界關懷的聲音,一步步走向自我否定。
暢銷家教書籍《特別狠心特別愛》里,有這么一句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教育孩子。 最后,孩子被養成了只懂索求的樣子。
一針見血,直指我們這代父母,尤其是媽媽很容易掉的坑。
什么事情都為孩子,是媽媽的本能。
一方面是孩子由自己而來,他的一舉一動始終牽動著當媽的心,就怕他吃不好,穿不暖;
另一方面,是太把孩子當回事,過分在意他,甚至把他當成另一個自己在照顧、呵護和補償。
而處處為孩子考慮的媽媽,表面上傾注了滿滿的愛,實則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沉重負擔。
撰稿人@聞敬一次下班回家,遇到鄰居女孩一邊哭一邊下樓。
樓梯口,女孩媽媽氣勢洶洶地怒吼:“有本事滾出去就別回來!”
了解后才得知,原來女孩今年大學畢業,家里通過關系給她找了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只要參加個程序化的考試,就能順利上班。
然而女孩早就受夠媽媽的安排、包辦。
還認為正是媽媽這份從小到大無時無刻的操心,讓她失去自我,自己根本不想過家里說的“輕松”生活,更想跟朋友去北京闖蕩。
就這樣,母女倆爭吵了好幾回,關系一度降到冰點。
仔細想想,如果孩子順從媽媽的要求,丟棄內心的真實追求,按部就班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她幸福嗎?未來真能有一番作為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人生的道路,被別人立好了風向標;自己的人生,早在別人的繪制下定了型,他注定活成傀儡。
想起董宇輝在直播時說的:“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大小事都要干預,就算真能讓孩子少犯很多錯,但也限制了他成長。
所以,別拿自己太當媽了。
收回緊緊拽住孩子的手,孩子才有空間和自由,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說個自己很失敗的教育經歷。
女兒上小學后,我一度成為“雞娃軍”的一員。
不僅報了好幾個課后、周末的學習輔導班,就連在家,我都會盯著女兒在學習機上刷題,要求她說完一句中文后,翻譯成英文。
畢竟自己吃過成績好上名校的紅利,所以始終堅信“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想方設法讓女兒在學習上脫穎而出。
結果呢,女兒非但沒有往我預期的設想發展,還得了“考試綜合征”。
一到期中期末考,總要因為粗心大意失掉十幾分,甚至有一兩次考前說很焦慮,身體不舒服。
剛開始我只當女兒矯情,還拿其他學霸的例子鼓勵她堅持下去。
直到她學習效率越來越差,被老師點名說上課不專注,常常私下開小差,我才意識到問題。
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孩子一不小心,被像我這樣的媽媽訓練成學習工具、考試機器。
可他們最后,大多都恐懼考試,對讀書這件事有著滿滿的敵意。
心理專家武志紅在書里就提到,好多來訪者的學習能力極強,但考試能力極差。
有好幾位,因為常常被媽媽用兇狠的眼神盯著督促著,“考得好,媽媽就開心,考不好,自己就遭殃”。
當他們在考試中答不出題來,整個人馬上就慌了,哪怕還有很長的考試時間,也早早失去信心。
眼里的試卷,場上的考官,都讓自己心生恐懼,無法發揮出正常水平,感覺被“凍”住了。
曾看過一句很扎心的話:
孩子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的升學考試;但若只有分數,卻贏不了未來的人生大考。
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績,科科滿分,歸根到底,是父母期待過高,未必實際。
身為媽媽,可別一味猛抓學習,最后讓孩子陷入無止盡的焦慮中,在他自己人生卷上用紅字圈出個大大的“0”。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特別火,引發討論度特別高。
廣東有位小學三年級媽媽,因為孩子不寫作業,被老師留堂,耽誤她回家做飯,氣得情緒失控。
撕掉孩子的語文書,用衣架猛抽孩子的雙手和身體,還發視頻跟老師說“以后不要留堂了,她不寫作業了,她一寫作業我會死掉”。
言辭之激烈,情緒之激動,隔著屏幕都能感受七八。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確不易,既要兼顧工作,還要照顧家庭,輔導孩子學習。
但共情歸共情,大家更擔心的,是她整個失控、崩潰的過程,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
雖然她口口聲聲說不管孩子的學習,可手里揮動的衣架惡狠狠抽在孩子的肌膚上。
她反復跟孩子強調“我對你多好,讓你不寫作業”,可孩子眼里,寫滿了痛苦和絕望。
站在孩子的立場,她感知的,不會是媽媽多愛我,多在乎我,而是我惹媽媽發好大好大的火,我很糟糕,我不配做媽媽的孩子。
我想,不是每個媽媽都天生愛生氣,把自己活成“行走的炸藥包”。
成年人的世界,多是處理不完的瑣事,稍有不慎就點燃自己內心的火把。
但,這恰恰是我們的功課。
童話大師鄭淵潔說過:“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媽媽的情緒,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底色。
總是在孩子面前肆意發怒、抱怨、生氣,孩子會覺得自己隨時攜帶一顆不定時炸彈,成天活在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事的慌亂當中。
當然,不是說父母要學會偽裝,什么苦都往肚子里咽,在孩子面前強顏歡笑,連生氣都不行。
只是要學會辨別哪些是對孩子有毒的情緒,純粹就是無理取鬧,借題發揮。
識別真正引爆自己情緒的罪魁禍首,一點點變得理智成熟,知道如何管好自己的負能量。
當自己主動,將孩子和自己情緒動蕩的負能量場隔開后,孩子才有機會在相對平靜、安穩的環境中長大成人。
說了這么多,我最大的感觸是:
媽媽們之所以活得累,大部分原因是把太多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其實不需要用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要學會看看自己,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做個60分媽媽,就夠了。
剩下的40分,交給爸爸和孩子。
媽媽把愛的空間空出來,邀請爸爸多一些分擔,自己喘口氣之余,也是對爸爸的賦能。
允許孩子有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回歸到他自己的節奏里,搞不好會帶來許多驚喜。
別忘了,一個和諧溫馨的家,無須媽媽自告奮勇當主力。
相反,媽媽果敢活得輕松點,一家人齊心協力,彼此平衡,才能喚醒每個人的動力。
孩子在這其中,也能大大受益,變得更有能量,對未來充滿無窮的信心,堅定無疑地走下去。
作者 | 哎呀媽,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愿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