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周南 北京報道
4月26日,“比大熊貓更瀕危的動物全國僅剩1只”這一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話題描述的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鱉。4月29日,記者點開“以詩之名·讓珍稀被珍惜”活動的詩歌征集官方頁面,再次看到斑鱉的身影。
因為珍稀,所以珍惜。為呼吁認識珍稀物種、守護詩意自然,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第三屆“以詩之名·讓珍稀被珍惜”主題活動于202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啟動。活動由《詩刊》社、CM公益傳播發起,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支持。
“截至4月29日,我們已收到詩歌投稿篇百余篇。”相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我們向全國發出邀請——以詩意叩擊山海,以珍稀物種的名稱作為詩歌標題,為珍稀物種創作詩歌,讓珍稀物種被看見、被珍惜,在尋常生活中感受生命之間的脈動。
斑鱉之殤:當“不知道”成為種群消亡的推手
“我是一只斑鱉,我的族群,生活在這顆藍色星球存活了2。7億年,如今,全球存活個體不足3只,我將消失在這個人類時代,也許人可以復制關于我的圖片與視頻,卻永遠無法復刻我身上的暗橄欖綠色,大自然賦予形成橫豎交織的線紋,未來人類將繼續主宰這個世界,用規則與文化去決定和選擇千千萬萬物種被剝奪的命運,或許,下一個2。7億年人類將承受無盡的孤獨。”在活動的詩歌征集官方頁面,《華夏時報》記者看到了這首名為《斑鱉》的詩。
《斑鱉》詩歌征集官方頁面截圖
一首小詩,寥寥數語,背后卻是一個種群面臨滅絕的殘酷真相。
斑鱉又名斯氏鱉。背盤長36—57厘米,背盤寬度僅略小于長度,幾近圓形。斑鱉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是龜類中最瀕危物種之一。
記者了解獲悉,在2019年之前,全球已知存活斑鱉有4只,其中蘇州有一雌一雄2只,越南有一雌一雄2只。然而,2019年4月13日,中國最后1只雌性斑鱉在蘇州動物園人工授精時死亡。2023年5月,越南當地媒體也發布消息稱,越南有關負責人確認,東莫湖發現一只死亡斑鱉,從已經披露的信息來看,這只死亡的斑鱉很可能就是那只唯一的雌性。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資料顯示,蘇州動物園的雄性斑鱉背甲和生殖器有嚴重的傷痕,造成了終身殘疾,無法自然授精。“對極度瀕危的斑鱉來說,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損失。”中國動物園協會總工程師劉農林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截至4月29日,記者在官網看到了3首為斑鱉而寫的詩。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因為這場活動,被至少看見了3次。
但是,靠寫詩救得了瀕危動物嗎?
“不認識則無感,不關注則不會保護。”活動相關負責人多次向記者強調這句話。
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懷慶此前發文指出,斑鱉保護不力的直接原因正是在于保護得太晚,人類開始有所行動時,它們的野生種群已經受到了毀滅性打擊,而人類對于這個物種又幾乎一無所知,之后無論是就地保護野生個體還是人工圈養繁育都是步履維艱,杯水車薪。
然而還不止斑鱉,很多處境艱難的珍稀物種并不為人類所熟知,更無從談保護。
栗喉蜂虎、黑臉琵鷺、儒艮、冠斑犀鳥、普氏原羚、枝脈蕨、普陀鵝耳櫪、檜葉白發蘚……記者依次翻閱官方頁面的部分詩歌投稿,看到很多不曾耳聞的珍稀物種的名字。
“詩歌本身不是目的,喚醒守護珍稀物種的意識才是最大的心愿。我們希望諸多處境艱難且不為人類所熟知的珍稀物種,可以被看見、被關注、被珍惜。”活動相關負責人說道。
多方共創,跨界推動珍稀物種守護聲浪
“以詩之名·讓珍稀被珍惜”活動于2023年正式發起至今,持續通過詩歌創作、詩歌展覽、互動打卡裝置、公益傳播倡導等多種形式,呼吁人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解和重視。
記者了解到,在2025年“世界地球日”前后,發起方與廈門園林植物園進行聯動共創,廈門市政體育協辦,以廈門植物園為主要線下陣地,借由互聯網,開展詩歌創作與征集、珍稀物種詩歌展、互動打卡裝置等,并配合#以詩之名讓珍稀被珍惜#微博話題及KOL參與發聲倡導等系列的線上線下活動。
發起方于4月20日上線詩歌征集H5專題頁,進行“以詩之名·讓珍稀被珍惜”植物園專場詩歌征集,向全國公眾發出邀請——為珍稀物種寫詩,讓珍稀的美好被看見。有別于往屆通過郵件接收稿件這一傳統方式,采用H5專題頁征集詩歌可以讓更多投稿作品被閱讀與傳播。征集時間將持續至6月5日。
另外,往屆優秀詩作化作廈門園林植物園南洋杉草坪上的布幔,或現身藝術靜態裝置,與來往的游客碰撞心靈火花。同時,游客還可以參與“萬人拼貼詩”活動,選擇喜歡或者感動自己的往屆詩歌,在展板上拼貼。
生物多樣性保護,每個人都是倡導者、參與者和捍衛者。為了鼓勵更多公眾關注和參與保護地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發起方跨界推動珍稀物種的守護聲浪。
發起方特邀演員劉敏濤、朱亞文、賈乃亮、張彬彬、牛駿峰擔任活動公益傳播大使,在社交平臺表達公益理念,呼吁保護珍稀物種,守護詩意自然,讓“流量時代”多一份詩意注腳。同時,5位公益傳播大使將與第一屆活動特邀詩人陳年喜、王計兵、蘇笑嫣共同擔任有聲海報詩歌朗讀者,用聲音與珍稀物種同頻共振。
除了網絡傳播和植物園線下活動,在天虹的支持下,詩意的保護力量將傳遞至其旗下的98家購物中心,跨越7省35城,公益傳播大使的主題公益海報將在其450多塊室內外大屏與室內電視屏上進行為期7天的高頻輪播。另外,牧鯨公益支持全國近50家保利影院的LED屏與多面廈門火車站LED屏投放公益海報。讓珍稀物種保護議題抵達更多人的視野,用更多曝光對抗忽視和遺忘。
每一次看見、每一份關注、每一種行動,都會成為燎原的星火,照亮在黑暗中前行、生長的珍稀物種,讓它們能永遠保持生命的律動。
發起方表示,本屆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所有默默守護地球、保護珍稀物種的行動者的支持,以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代表處、自然之友、《華夏時報》等公益伙伴和媒體的傳播與呼吁支持。自然有詩,荒野有歌,萬物有靈,我們期待更多共創伙伴加入守護的陣營,傳遞公益的火種,喚醒更多人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來。
責任編輯:劉錦平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