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4”醫學生培養模式被推向風口浪尖。行業專家普遍表示,“4+4”畢業的學生雖然取得了醫學博士(MD)學位,但仍然缺乏臨床經驗,必須經過規范化醫生培訓并參加嚴格考試后才能取得醫師執業證,成為一名臨床醫生。
這也引發了國內對于醫學生培養體系的討論,普通醫學生的培養能否合理縮短時間周期?
早在多年前,就有專家在兩會上反復提出合理縮短醫學生培養時間的建議,建議將我國傳統的醫學生培養“5+3”的體系(5年醫學本科+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美國的“4+4”模式看齊,對“5+3”一體化培養合格畢業生授予醫學博士學位(MD)。將“5+3”的醫學教育體系定位為全科醫生培養目標,此后再通過加強專科醫師培訓,培養專科醫生,專科醫師培訓不再與學位教育掛鉤。
給接受了8年醫學教育的畢業生授予MD學位為何重要?目前的“5+3”一體化培養畢業生獲得的僅為本科學位。曾有一位同濟大學醫學院5年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參加完3年全科規培后(僅有本科學位),他的本科同學四分之三的去向都是社區醫院。
近年來,頂尖醫院對于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使得醫學本科生甚至是碩士生找工作都越來越困難。“僅僅擁有臨床醫學本科學歷基本連二級醫院也很難進,而頭部三甲醫院近年來更是基本只招博士以上學歷,就連碩士生也很少有科室招。”某三甲醫院主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上述主任還稱,不僅僅是一線大城市三甲醫院只招博士,中西部地區很多大城市的三甲醫院近年來也都非常看重博士學歷。“現在沒有博士學位,基本上在醫院里很難有發展上升的空間。”他表示,“歸根結底是醫院的評價體系,這讓大家都想著擠進頭部。”
一名醫療衛生界的全國政協委員曾提出:“學歷不等于能力!在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體系中,讀書和看病是相互割裂的,哪怕你讀到了博士,如果不參加規范化培訓,照樣看不了病,科研型的研究生就離臨床更遠了。”
這名委員表示,對于臨床型醫學人才來講,一名醫學生完成5年醫學教育和3年規培,完全可以參考美國模式,獲得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成為好的臨床醫生和接下來的專科醫生,專科醫生再接受專科醫生培訓。
他還指出,國內醫學教育體系混雜,多種培養制度并存,給學生帶來了困惑,而醫學生的培養與醫生上崗實際需求“脫節”,又是導致我國醫生人才培養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縮短醫生的培養時間,少走彎路,可以讓學生在盡可能短時間內掌握各亞學科知識,成為一名好醫生;另一方面,混雜的培養模式也浪費了社會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
“建立體系縮短醫生培養時間”已經成為醫學教育面臨的迫切問題。國內醫學教育存在課堂無法服務于臨床的問題,需要在合理縮短學生在寫論文獲得文憑上耗費的時間,同時加強臨床實踐能力,以培養更多能看病的醫生。
針對近期輿論關于“4+4”模式培養出的醫學生醫術堪憂的說法,專家表示,“4+4”模式本身不是問題,因為授予的只是學位,“4+4”學生并不是一畢業就能成為醫生,同樣是需要經過住院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并參加嚴格的考試之后,才能成為臨床醫生。關鍵在于如何建立嚴格的考核準入制度,通過了考試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深造,這樣不僅能節省學生的學習時間,也節省了大量的社會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