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擴大現代漁業產業優勢,寧夏興慶區錨定名特優水產品綠色養殖及品牌建設,研究編制《興慶區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規劃(2025—2030年)》,著力構建“一帶、兩區、多園”漁業產業功能布局,為興慶區培育發展現代漁業產業集群提供政策指引和技術支撐,形成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賽道。力爭到2030年,興慶區水產養殖總面積預期穩定在1.7萬畝,工廠化養殖車間規模達到20萬平方米,漁業總產值攀升至5億元以上。
根據規劃,一帶,是構建“惠農渠—掌茂路”現代漁業融合發展產業帶。依托惠農渠生態廊道與掌茂路交通動脈,向南北兩側雙向延展,整合沿線現有標準化養殖池塘、陸基工廠化養殖基地、冷鏈物流園區以及水產品精深加工中心,結合周邊耕地資源,大力發展稻漁種養,在產業帶核心區域,布局蝦蟹產業研究院、水產種業研發中心、質量檢測實驗室以及智慧漁業管理平臺,建設漁文化展示館、休閑垂釣基地和特色漁市餐飲街區,深度融合漁業生產、科技示范與文旅體驗三大功能,塑造漁業長廊、稻米長廊、農文旅三產融合長廊“三廊”發展格局。
兩區,是依托掌茂路和惠農渠兩側沿線漁業養殖基礎,著力打造特色水產品生態養殖區和現代設施漁業發展區,推動現代漁業差異化發展。其中,特色水產品生態養殖區,沿通貴鄉惠農渠兩側,以鑫澤航等河蟹生態養殖基地為核心示范區,示范推廣池塘河蟹生態養殖技術、池塘大口黑鱸養殖技術、稻蝦稻蟹綜合種養技術、大水面生態養殖技術等,逐步擴大河蟹、小龍蝦、大口黑鱸等特色水產品養殖規模,實現規模化發展。現代設施漁業發展區,沿掌政鎮掌茂路沿線,以赤心田、粵銀等現代漁業設施循環水養殖基地為核心示范區,輻射帶動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三文魚等工廠化循環水設施漁業,同時,推動休閑漁業建設,促進設施漁業多元化發展。
多園,是以赤心田、粵銀、鑫偉航、正壹等現有骨干養殖企業為支點,加快推進累計投資6.6億元的清水湖鹽堿水對蝦智慧養殖示范園、強家廟淡水魚生產加工、通貴鄉高標準河蟹養殖產業園、掌政鎮魚菜共生農文旅融合示范園等6個在建項目,積極招引江蘇諾亞方舟、江蘇海普瑞等全國全產業鏈龍頭企業,構建“多園協同”產業矩陣。
近年來,興慶區立足轄區豐富水資源、優質黃河水、特有鹽堿土質等資源稟賦,通過南魚北養、海魚陸養,積極探索漁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截至2024年底,興慶區池塘養殖面積9645畝、湖泊養殖面積7290畝,淡水魚產量6300余噸、蝦蟹產量近百噸,漁業及副產品總產值達1.08億元,“塞上黃河大閘蟹”2024年參展上海首屆蟹博會便載譽而歸。
下一步,興慶區將扎實推進現代都市農業品牌創優計劃,做優做強現代漁業品牌,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市建設。在提升漁業新質生產力方面,在未來三年內,興慶區將大力推動轄區內60%的漁業養殖場配備智能化設備。重點攻克良種培育、高效養殖技術等行業難題,為漁業發展持續注入強大的科技動力。在漁業綠色循環發展方面,興慶區將于兩年內完成對所有規模化養殖場的尾水治理設施改造,確保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率達到90%以上,從源頭上減少漁業養殖對水環境的污染。進一步修復水域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真正實現漁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在品牌塑造與市場拓展方面,興慶區深入挖掘“興慶黃河大閘蟹”“興慶南美白對蝦”等特色品牌的文化內涵,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銷售網絡。
來源:興慶區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