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是第17個世界手衛生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09年倡議發起。今年的主題是“合理使用手套,關鍵永遠是手衛生”,強調科學洗手與規范戴手套并重,共同筑牢健康防線。
一、手衛生:阻斷疾病傳播的“隱形防線”
1. 病原體傳播的“重災區”
手部是病原體傳播的關鍵媒介。研究顯示,一雙未清潔的手可能攜帶數百萬細菌和病毒,流感、手足口病、輪狀病毒腹瀉、諾如病毒腹瀉等常見傳染病均可通過手部接觸傳播。正確洗手可降低50%以上的腹瀉和呼吸道感染風險,是成本最低、效果最顯著的疾病預防措施之一。
2. “低成本,高收益”的健康投資
無論是醫院、學校還是家庭,手衛生都是阻斷病原體傳播鏈的核心環節。通過流動水+肥皂/洗手液的科學清潔,可有效攔截多環節的病原體入侵,堪稱守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二、科學洗手:七步法+關鍵時刻,一個都不能少
1. 七步洗手法:細節決定成敗
步驟:使用流動水和肥皂,按“內(掌心)、外(手背)、夾(指縫)、弓(指關節)、大(大拇指)、立(指尖)、腕(手腕)”順序揉搓雙手至少15秒。
重點部位:確保覆蓋手掌、手背、手指、指縫、指甲縫等易忽略區域。
2. 五個關鍵時刻:手衛生需“見機行事”
接觸患者前后;
進行清潔或無菌操作前;
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或其他分泌物后;
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如床欄、設備)后;
摘下手套后。
三、合理戴手套:防護≠替代,規范使用是關鍵
1. 手套≠“萬能護盾”
手套僅是防護措施之一,無法完全替代手衛生。即使戴手套,接觸患者或污染物后仍需立即摘除手套并洗手,否則可能因手套破損或操作不當導致病原體殘留。
2. 避免“過度防護”陷阱
過度使用手套不僅增加醫療廢物處理負擔,還可能因頻繁更換、脫戴導致手部污染風險上升。規范使用手套需遵循“按需佩戴、及時摘除”原則。
四、行動倡議:從“手”開始,守護健康共同體
世界手衛生日提醒我們:健康防線需多方共建。無論是醫護人員、公共場所從業者,還是普通市民,均需掌握科學洗手和合理戴手套的技能。通過“洗手+戴手套”雙管齊下,我們不僅能保護自身健康,更能為他人筑牢安全屏障。
手衛生小貼士:
隨身攜帶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方便外出時隨時清潔;
兒童洗手時可用兒歌或游戲輔助,培養正確習慣;
醫療機構需加強手衛生培訓與監督,確保關鍵時刻“零遺漏”。
守護健康,始于“手”下。讓我們以科學行動,共同迎接無病無憂的未來!【婦幼健康科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