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苗斜插入土中大約45度角,這種斜立栽培方式非常適合這塊土地。”“小麗姐真是無所不知,這兩天我又學到了不少新知識。”4月29日清晨,在新疆庫車市比西巴格鄉格代庫勒村的田地里,程小麗向前來幫工的村民們傳授旱澇保收的栽培技巧。忙碌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歡聲笑語在田間回蕩。
圖為程小麗在教村民種紅薯。(王紅麗 攝)
在鄰居們的幫助下,程小麗栽植的4畝多紅薯苗當天完工。性格豪爽的程小麗是村里的科技副職,提起她,村民們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亞克西”。
“十年前,我跟著小麗姐學習種植‘皮牙子’(洋蔥),兩畝地收入8000元。從那以后,她種什么我就種什么,年年跟她學,年年都有好收成。”村民艾比拜木·沙米開心地分享道。
格代庫勒村是個多民族聚居的村落,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相互學習的氛圍濃厚。老黨員依米提·肉孜稱贊道,是程小麗給村里帶來了新變化。她性格開朗、待人熱情,憑著聰明好學,成為了農業的多面手。
依米提·肉孜說:“最初程小麗就在自家僅有的4畝土地上種蔬菜,讓村里人在家門口吃到新鮮蔬菜。2018年,村里推選程小麗擔任科技副職。近年來她和丈夫還成立了棉花種植合作社,棉花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并種植哈密瓜、藍莓等特色水果。村民們跟著她學習種植蔬菜和棉花,家家戶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村民熱合曼·亞生家的棉花原來畝產僅200公斤,現在產量翻了一番;古麗尼沙汗·吾斯曼家種植白菜獲得了大豐收;阿曼古麗·艾合買提家的大拱棚里的辣椒苗大規模移栽試種成功……村民們豐收的喜悅中,離不開程小麗下田示范、面對面講解、手把手教學的熱心指導。越來越多的村民掌握了科學種植方法,房前屋后搞養殖、種植,增收致富的勁頭更足了,改變了村里產業結構單一、收入渠道少的局面。村里棉花種植面積增加至2000多畝,并實現全程機械化,人均年收入逐年增長,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百萬元。
廣袤田野,麥田、棉田一望無垠,杏園、梨園生機勃勃,條條柏油路延伸至千村萬戶,路兩旁的白楊樹挺拔入云,放眼望去,滿目皆是綠色。而在二十多年前,這里還掙扎在風沙與貧瘠中。
回憶起初到格代庫勒村的情景,程小麗言語中充滿了感激:“為了照顧家中的老人,2001年她和丈夫帶著僅有的幾百元錢從城市回到村里,當時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面對一貧如洗的狀況,是維吾爾族鄉親們伸出了援手,鄰居艾海提·艾買提大叔送來了兩袋麥子,托合提·依米爾大哥借給我們土塊蓋房,幫助我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如今,艾海提·艾買提大叔的5個孩子都已結婚成家,老人精神矍鑠,在家里養著幾頭牛、十多只羊。托合提·依米爾大哥的兩個孩子也已參加工作,家里也是牛羊成群。當年施以援手的艾海提·艾買提大叔常常感慨:“兩袋麥子為村里留下了致富能手,這買賣劃算得很。”
“20年過去了,這里成了我的家,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親人。”程小麗說,從受助者變成了助人者,獲得的不僅僅是生活的富足,更是滿滿的溫暖和幸福。
石榴花開別樣紅,籽籽同心一家親。格代庫勒村一幕幕的暖心故事是庫車民族團結的縮影。在庫車鄉村大地,各族群眾如怒放的石榴花,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用團結奮進之筆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毛衛華|王紅麗)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