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市場全天震蕩分化,三大指數漲跌不一。截至收盤,滬指跌0.23%,深成指漲0.51%,創業板指漲0.83%。
板塊方面,華為昇騰、人形機器人、AI眼鏡、算力等板塊漲幅居前,銀行、電力、鋼鐵、港口等板塊跌幅居前。
全市場超3400只個股上漲。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17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放量1472億。
來到4月最后一個交易日,市場資金紛紛放下“心理包袱”,圍繞節假日潛在催化,投向了各自看好的板塊、方向。
不論投資者具體選擇了哪邊,盤面上已出現一個重要變化:
以科技股為代表的高彈性股票走強,銀行、保險、電力等防御性資產繼續調整。
沿著這一變化,場內漲停家數全天穩步上升,收盤錄得近百家的近期新高。
這種變化,究竟預示著趨勢轉變,還是短暫的板塊輪動?答案有待節后揭曉。
銀行股顯著回調,原因何在?
在A股市場,當銀行股顯著回落,常帶來“鯨落萬物生”的效果。
截至今日收盤,銀行板塊整體下跌1.75%,本月僅次于4月7日(-5.72%)。周一創下歷史新高的工商銀行,今日則收出一根罕見的中陰線。
場內ETF中,多只銀行ETF乃至部分紅利ETF也穩居跌幅榜前列。
但考慮到4月7日市場幾乎是無差別下跌,今日銀行股的下跌其實更符合“顯著”標準,也因此更具提示意義。
比如去年8月底,工商銀行也是出現在破位陰線后持續回調,直到“924”行情出現,才迎來修復。
據報道,有分析認為,銀行板塊最近兩年積累了很多盈利盤,而隨著一季度業績出現明顯分化,市場對于這個板塊的預期可能開始走弱。
從近期公布的一季報來看:
華夏銀行2025年一季度凈利50.63億元,同比下降14.04%;
建設銀行一季度凈利833.5億元,同比下降3.99%;
工商銀行一季度凈利841.6億元,同比下降3.99%;
中國銀行一季度凈利543.6億元,同比下降2.90%;
招商銀行一季度凈利372.8億元,同比下降2.08%;
郵儲銀行一季度凈利252.4億元,同比下降2.62%。
另一方面,由于近期不少銀行調低了存款利率,市場也在預期降息降準。再加上PMI數據偏弱,承擔宏觀經濟重任的銀行可能需要休整。
科技股走強,節后能否保持?
從近期行情來看,紅利資產調整,往往也會引發科技、消費方向反攻。三者反復輪動,構成了4月7日后市場行情的基調。
4月最后一天,科技股全面走強,家電股也出現異動。這確實給后市留下更多想象空間。
實際上,從周二(4月29日)的盤面來看,AI、機器人等方向就已獲得“拿先手”的資金關注。
本月共21個交易日,而據Wind數據,從近20日表現來看,科技股整體不僅跑輸銀行、電力等紅利板塊,也顯著弱于零售、食品等內需題材。
因此即便紅利資產節后繼續調整,可以預見的是,科技題材與消費題材仍存在一定“競爭關系”。
目前機構的主流觀點也傾向于此。
太平洋證券研報認為,當前的成交仍不足以形成有效突破,預計后續仍將維持震蕩走勢。方向上預計后續市場將以消費、科技和紅利三者輪動上漲,考慮到資金節前的避險需求,預計行情更可能在節后展開。
平安證券則認為,短期國際經貿前景仍未明朗的環境下,權益市場或維持震蕩整固,國內政策呵護和內需韌性有望繼續支撐A股相較于海外市場的相對優勢。
政策面來看,4月政治局會議明確“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提出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大力發展服務消費,擴圍提質實施“兩新”政策,加力實施“兩重”建設,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等要求。
基本面來看,截至4月30日10時,全A共有5400家上市公司發布2025年一季報業績(披露率99.7%),可比口徑下,農林牧漁、計算機、建筑材料、有色金屬、傳媒、電子等行業一季度盈利增速較高。
其表示,綜合來看,結構上建議關注兩條主線:一是以國產科技自主可控和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成長板塊(TMT/先進制造/創新藥等);二是受益于擴內需政策支持,基本面預期修復且具備估值性價比的內循環消費優質資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