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壓管理的復雜領域中,餐后低血壓(PPH)正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它看似平常,卻可能給患者的健康帶來諸多隱患,如引發心臟及大腦等重要臟器供血不足,進而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嚴重心腦血管事件。為了規范PPH的管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保障生命健康,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們經過深入研討,制定了《餐后低血壓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該共識的關鍵內容。
病因篇:復雜探究路
PPH的病因如同交織的網絡,涉及多種因素。
1.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障礙是PPH發病的核心因素,尤其在與自主神經病變相關的患者中表現突出。正常情況下,餐后人體需要交感神經活動增強以維持血壓穩定,但PPH患者交感神經調節能力受損,導致血壓下降。例如,為預防老年患者PPH,餐后交感神經活動需增加200%,而PPH患者難以實現這一調節。同時,PPH患者的壓力反射敏感性降低,可通過心率變異性評估。以合并糖尿病的PPH患者為例,無論有無癥狀,其心率變異性均明顯縮小,反映壓力反射敏感性不足。
2.胃腸相關因素
胃腸激素變化:餐后胃腸激素分泌改變,影響血管舒縮和血壓調節,部分激素可引起內臟血管舒張,導致血壓下降。
內臟血流增加:進食后,大量血液流向內臟幫助消化,若內臟血管過度擴張、血流量過多,會減少外周循環血量,引發血壓降低。
胃排空速率異常:胃排空過快,消化產物迅速進入小腸,刺激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引起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反之,胃排空延遲也可能影響血壓調節機制。
3.其他影響因素:年齡增長也是PPH的重要影響因素,健康老年人餐后血壓也會出現輕度降低。此外,部分藥物的使用,如餐前應用降壓藥、硝酸酯類藥物、利尿劑等擴血管藥,會影響餐后血壓,增加PPH發生風險。
診斷篇:精準出擊找“元兇”
(一)發病規律的把握
國內研究發現,老年PPH患者餐后15~30 min血壓開始下降,30~60 min下降至PPH診斷標準,30~80 min達到最低水平。這一時間規律為診斷提供了重要的時間節點參考。
(二)測量方式的選擇
總體而言,餐后2 h內血壓測量次數越少,PPH漏診的可能性就越大。診室血壓由于無法捕捉餐后血壓的動態變化,對于PPH高危人群或有暈厥、跌倒病史的老年人,應采用家庭血壓監測(HBPM)。動態血壓監測(ABPM)則可能是檢測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血壓突然變化,特別是進餐后或姿勢改變時血壓變化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對有跌倒和暈厥病史的老年患者進行ABPM,有1/4的患者能夠檢測出PPH。
(三)重點篩查人群
在臨床實踐中,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終末期腎病(ESRD)和心力衰竭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應重點考慮PPH的篩查診斷。了解這些患者有無餐后低血壓癥狀對于準確診斷PPH至關重要。同時,需注意一些藥物對PPH診斷的影響。例如,糖尿病患者在進行相關試驗時需謹慎,要監測血糖變化。餐前應用降壓藥或其他擴血管藥,如硝酸酯類藥物、利尿劑等,均可能影響餐后血壓,導致PPH診斷增加,應盡量避免。而有些藥物,如抑制葡萄糖吸收的藥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α1受體激動劑(米多君)、減少內臟血流量的藥物(如腺苷受體拮抗劑咖啡因)等,雖可能減少PPH的診斷,但也不宜隨意使用,需綜合考量。
治療篇:多管齊下抗病魔
PPH發病機制復雜,單純依靠藥物治療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此,臨床醫生需充分認識到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重要性。
(一)非藥物治療:生活細節的把控
1.飲食調整
減緩胃排空:減緩胃排空是關鍵策略之一,延遲消化產物暴露于小腸,可使交感神經活動增加,進而減少餐后血壓下降。具體措施包括少食多餐和多喝水,以維持胃充盈、減緩胃排空。例如,在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中,飲用350~480 ml的水可使血壓升高20 mmHg(1 mmHg=0.133 kPa)。與三頓大餐相比,六頓小餐更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患者的PPH。減少進食量也能使餐后血壓降低程度控制在<20 mmHg。此外,改變飲食溫度也有一定作用,研究表明,冷葡萄糖負荷可使平均動脈壓增加(3.9±1.3)mmHg,而熱葡萄糖負荷使血壓降低(8.0±1.1)mmHg。
碳水化合物攝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嘗試用果糖或木糖作為葡萄糖的甜味替代劑。同時,避免飲酒,適當飲茶、咖啡。
2.運動干預:早餐結束后20 min開始餐后步行(輕度有氧運動)可能對老年患者有效。有研究顯示,在餐后運動中,平均動脈壓增加(18±4)mmHg,但在運動停止10 min后血壓會降至運動前水平,表明餐后運動對預防和管理PPH有一定幫助。
3.服藥時間調整:對于高血壓患者,服藥時間對PPH有影響。研究顯示,老年高血壓患者早飯后2 h服用降壓藥組PPH發生率為7.5%,明顯低于早餐前服藥組的27.5%。因此,對于有PPH傾向的患者,建議將降壓藥改在早餐后2小時服用,或在兩餐之間服用降壓藥。
4.生活習慣優化:建議存在PPH的患者餐前飲水。對于有癥狀的PPH患者,飯后可仰臥休息,因為站立或坐位會產生額外的降壓作用。對于非高血壓患者,過多限制鹽攝入量會減少循環血容量,增加PPH發生風險。在炎熱天氣下,皮膚血管舒張、出汗增加,脫水也會減少循環血容量,使高危人群更易發生PPH,易感人群可通過攝入足夠液體加以預防。
(二)藥物治療:謹慎選擇用良藥
1.咖啡因:咖啡因作為一種腺苷受體拮抗劑,能刺激交感神經系統,通過收縮動脈維持血壓,可減緩餐后血壓下降。因其相對安全且容易獲取,可用于有癥狀PPH患者的試驗性治療。但需注意,應在早餐或午餐前服用,避免晚餐前服用,以防影響患者睡眠。
2.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以阿卡波糖為代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延緩胃排空。它通過抑制碳水化合物消化所需的酶,減緩胃排空速度,還能減少胃腸肽(如介導內臟血管舒張的VIP)的釋放。但使用時需綜合考慮其對PPH診斷及患者整體狀況的影響。
注:本文為該指南共識主要內容摘取,詳細內容請參照原文。
參考文獻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高血壓防治分會.餐后低血壓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高血壓雜志(中英文),2025(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