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恐襲,讓印巴關系急劇惡化,戰爭陰云再次飄到了南亞大陸上空。
根據印度軍方的最新聲明,印巴軍隊已經連續第5晚在克什米爾地區交火,暫未有人員傷亡報告。此前,印度海軍還在阿拉伯海進行演習,向巴基斯坦展示他們的海上遠程打擊能力。
盡管此次演習是在克什米爾恐襲發生前就定下的,可現在出了這么一檔子事,演習的火藥味也變得更大了。當天,印度總理莫迪親自發表講話,稱恐襲的策劃者及其同謀將得到最強硬的回擊,明擺著是向巴基斯坦放狠話。
對此,巴基斯坦方面再次發出戰爭警告,稱其已掌握可靠情報,印度準備好在未來24小時到36小時內對巴基斯坦采取軍事行動,也就是還有一天就要動手了。
巴新聞與廣播部長塔拉爾表示,如果印度真的這么做了,巴方必將果斷回擊,屆時局勢升級,一切責任都在印方。
巴防長阿西夫也不止一次地警告稱,近期在克什米爾發生的事件恐將導致印巴爆發“全面戰爭”,那將是兩個“核大國”之間的災難性對抗。
因此,他呼吁中俄乃至西方大國積極介入,并成立中立調查組,抓出克什米爾恐襲的真正幕后黑手,還巴基斯坦一個清白。
“核大國”的說法是有點夸張,但印巴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確實存在。兩國關系越來越緊張,所有的來往通道都被切斷,只剩下岌岌可危的外交關系。
之前也不是沒有過先例,2019年克什米爾也發生過一次類似規模的恐襲事件,印巴兩國一度爆發空戰,雖然傷亡不大,還是對兩國關系造成了惡劣影響。
和上次針對印度安全部隊不同,這次遇襲的是游客,事發地點位于克什米爾地區的度假勝地帕哈爾加姆,由印度實際控制。當游客們正在露營時,一群武裝人員突然從林子里竄出來,對著男性印度教徒就是一頓掃射。
由此可見,這次恐襲更像是2008年的孟買恐襲,受害者大多擁有宗教身份,而不是簡單的無差別襲擊,幕后黑手很可能是出于民族和宗教原因才策劃了這次襲擊。
事實似乎的確如此,一個名為“抵抗陣線”的極端組織宣布對襲擊負責,理由是對印度政府向克什米爾地區遷移印度教人口感到不滿,并指責其強行稀釋當地土著人口比例。
印度對此絲毫不買賬,堅持認為巴基斯坦才是始作俑者,并以此為由采取了一系列針對巴基斯坦的報復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斷水、斷路、趕人等。
其中,斷水顯然是最嚴厲的措施。巴基斯坦是農業大國,現在又趕上灌溉季節,印度突然在上游截流,給下游的巴基斯坦農民造成極大恐慌。與此同時,印度沒有事先通知就向下游開閘泄洪,又給巴基斯坦造成了洪澇災害。
盡管如此,印度國內要求報復的呼聲依然有增無減,莫迪又向來以印度教民族主義治國,自然要立穩人設,兩國爆發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因此不斷上升。
但外界普遍認為,即使有軍事行動,印巴之間也不太可能爆發“全面戰爭”,畢竟國情在此,兩國軍隊的實力都有待提升,否則也不會在前三次印巴戰爭中打得有來有往。
從長遠來看,印度對克什米爾的領土野心才是造成一切動蕩的根源。2019年莫迪連任后,宣布取消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改為中央直轄區,之后又不斷向這里遷移印度教人口,克什米爾地區的一些極端組織也由此而生。
正如巴勒斯坦本沒有哈馬斯,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無底線壓迫才催生出了哈馬斯,克什米爾動蕩不安也是同樣的道理。
猝不及防的恐襲,讓克什米爾的旅游業受到巨大沖擊。一直以來,當地民眾和武裝組織之間都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那就是不能對旅游業動手,因為當地人幾乎全靠旅游業為生,但這次襲擊打破了這一慣例。
對印度來說,這次恐襲更是狠狠地打了他們的臉。莫迪政府不止一次地聲稱,克什米爾地區的安全風險已經解除,然而并沒有。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莫迪的民族主義只能拉攏大部分印度教徒,對于少數族裔卻會起到反作用,只有真正實現民族和宗教平等,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