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若發現外星人,需慎重接觸,文明差異可能帶來無法承受的風險
由劍橋大學領導的國際天文學研究團隊日前宣布,在距離地球約124光年的系外行星k218b大氣中,發現了目前最有力的生命存在跡象——他們利用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的儀器對其大氣層進行分析,檢測到兩種僅可能由生命活動產生的硫化物。盡管研究人員強調需進一步驗證數據,這一發現仍被視作地外生命存在的最有力證據。
然而,當人類不斷探索宇宙時,一個終極問題始終縈繞:一旦遭遇高等文明,地球將面臨何種命運?
在科幻作品《太空之城·反擊》構建的宇宙圖景中,我們似乎能窺見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地球觀測中心捕捉到來自超星河系定向文明的信號后,科學界立即分裂為兩大陣營:以拉賓教授為首的“接觸派”主張積極回應,認為這是獲取先進技術的契機;而以溫晴教授為核心的“警戒派”則堅持文明等級差異帶來的致命風險,其丈夫成員許諾在早年的外星信號研究中離奇死亡的經歷,更強化了這種警惕。
跳出小說,我們從理性和現實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人類真的發現了高級智慧生命,所采取的應對措施或者反應也無外乎以上兩種。比如費米悖論的諸多解釋中就包括了“外星人過于強大,不愿理會地球”的可能。
若以人際交往作類比,弱勢一方與強勢個體互動時常處于被動狀態,其意愿容易被忽視。文明間的接觸亦如此,高等文明未必有意傷害低等文明,但地位懸殊的交流本身便隱藏風險。人類若不能承受由此帶來的后果,就必須慎重考量是否主動接觸。
人類嘗試與宇宙文明聯系,卻遭星際聯盟武器攻擊,陷入滅絕危機
小說中,人類最終還是選擇了邁出一步。空天軍部隊向宇宙釋放了大量蟲洞探測器,試圖與神秘文明建立聯系。然而,對方并未響應,反而以絕對壓制的態度將探測器悉數摧毀。這一突然舉動,宣示著星際聯盟的真實意圖:非但不愿交流,反而意圖消滅人類文明。
原來,這個名為星際聯盟的超星河系文明,一直在宇宙中搜索相對低等的文明以清除潛在威脅。而地球,恰好處在被挑選的名單上。比地球更高級的文明選擇消滅地球的原因,并不只是資源掠奪,更是出于對未來競爭的恐懼。人類文明僅比星際聯盟低一級,具備成長性,被視為潛在威脅,于是,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星際戰爭以極端失衡的態勢展開。星際聯盟擁有遠超人類的科技水平,不靠傳統戰爭方式便可輕易摧毀地球社會。他們使用的第一款武器是雷暴消磁裝置。該裝置能瞬間破壞地球磁場,直接導致大氣層剝離,地表暴露于宇宙輻射之下。飛船上的軍官古巴卡只需輕觸數個控制鍵,地球磁場便徹底崩潰。
磁場消失帶來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建筑被摧毀,暴露在外的生命體瞬間死亡,飛行器失控,社會秩序土崩瓦解。人類尚未組織起有效防御,就已陷入全面崩盤。
隨后的戰事中,星際聯盟又啟動了反自然武器。它通過人工方式制造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極端災難,使地球環境持續惡化。無數人類逃至地下城避難,但不少低海拔區域很快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沒。即便幸存者僥幸逃出,也難逃外星戰機的精準打擊。
隨著反自然武器持續生效,地球已變成煉獄。高溫炙烤、大氣紊亂、生態崩壞,全然不見往日景象。諾亞方舟的奇跡在此不再重現。
星際聯盟的科幻武器遠超人類,戰力不對稱,地球處于被碾壓位置
面對星際聯盟的入侵,地球人的反擊自然是非常脆弱且無力。外星人接連使用各種科幻武器,人類空天軍戰士絲毫招架不住,短短幾個月時間里,世界人口數量從開戰初期的200多億銳減到不足20億,人類文明差點滅亡。與此同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星際聯盟在星際戰爭中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還有一個壓箱底的終極武器,恒星壓縮。這款武器相較于前面提到的兩款科幻武器,顯得更加與眾不同。
恒星壓縮的打擊范圍不僅限于地球,而是擴大到了整個太陽系。其運作方式則是將太陽進行壓縮后“打包帶走”,讓整個太陽系失去賴以為生的能源,可以說,雖然人類在一次次反擊中挽回了一些局面,但如果沒有最終頂級文明對“恒星壓縮”的干預,地球早已灰飛煙滅。
通過這幾款科幻武器,我們也就能發現那個最核心的那個問題:高等文明的入侵不是靠傳統人海戰術進行激烈的熱戰,而是憑借科幻武器形成碾壓優勢的“非接觸作戰”。
那么,只比地球高一個等級的文明,為什么如此強大?他們制造的科幻武器又為何這么厲害呢?
文明強大依賴資源,美國通過掠奪全球資源,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大國
其實,問題的答案,在小說中也有提及——星際聯盟來自超星河系定向文明,而地球屬于星河系文明。我們知道,文明想要走向強大,最重要的東西是資源,以及使用資源的能力。進一步說,要同時擁有大量優質資源和使用優質資源的能力,才能促使一個文明走向強大。
舉個例子,二戰結束后一直到現在70多年時間里,美國為什么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因為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就像一條貪吃蛇一樣,從始至終都在世界其他地方掠奪資源,最終成為世界資源大國,為強大的國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光有了資源還不行,還要會利用這些資源。在歷史上,西方國家積累大量資源后,又慢慢將被剝削者培養成為資本主義服務的工人,這些工人相較于封建時期的奴隸,擁有更多的自由和財產。同時,還為資本家創造了更多的經濟效益。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利用資源能力的展示。
人類通過反向工程和星際移民的力量,最終迫使星際聯盟回到談判桌
在小說中,星際聯盟能汲取超新星爆發、黑洞輻射等宇宙級能量,掌握蟲洞躍遷與意識傳輸技術,其作戰半徑覆蓋多個星系。反觀地球雖實現基因改造和人工智能融合,仍受限于本星系資源,蟲洞技術僅能維持局部星際航行。這也是導致人類在星際戰爭前期,毫無還手之力的根本原因。
當然,到星際戰爭的中后期階段,作為突變型文明的地球也掌握了使用暗物質、暗能量的技術,并制造了一批可以同外星人相抗衡的武器裝備。不過,這些都是后話了。
回到現實之中,人類又何嘗不害怕突然有一天遭到末日般的打擊。一旦真的遇到了這種情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問題從小說中來,答案其實也存在于小說中。
面對碾壓性打擊,人類文明展現出驚人的韌性。空天軍組建逆向工程團隊,由武器專家楊宏波領導,通過把外星人的戰機和裝備擊落或者捕獲,以反向研究他們的先進技術、為我所用;星際移民計劃利用既有殖民星球保存文明火種;情感力量則成為獨特優勢——當宇宙文明普遍理性化時,人類的情感聯結激發出超常凝聚力。這三個維度構成的防御體系,最終迫使星際聯盟回到談判桌前。
那么現實中,人類套用這些方法行得通嗎?分析來看完全行得通。無論是提高武器科技水平,還是尋找可以移民的星球、亦或是重視情感的作用,這些方式、方法,憑借人類強大的學習能力完全可以做到。
小說通過星際戰爭展現反戰主題,強調人類困境中的理性與和平精神
對于人類而言,需要防患于未然,但同時也要大步向前,繼續向更廣闊的宇宙邁進,不能因為風險而停下探索的腳步。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探險史,人類只有不斷探險,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其實,《太空之城》表面上看它是在講戰爭,講戰爭的方式和特征。但看完小說后,你會發現作者的“別具匠心”,它通過展現戰爭的殘酷,進而在表達小說真正的思想主題,反戰、呼吁和平。
星際戰爭的最后一幕,是林子沫用“死神之影”戰斗機護航已經落敗的星際聯盟戰士。你會發現,地球盡管遭受星際聯盟近乎毀滅式的打擊,但是人類文明始終沒有把仇恨放在心中,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呼吁大家理性對話,擁抱和平。同時,這一點也契合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局勢風云動蕩,我們在看完小說后,更要認識到和平的來之不易。
人類正在經歷文明的躍升發展,但科技的發展必須與人性并行發展
小說通過極端情境探討的實為現實隱喻——當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技術突飛猛進,人類正親身經歷文明層級的躍遷考驗。暗物質研究已納入各國戰略布局,太空資源開發引發國際競爭,這些都在重演小說中的文明進階邏輯。作者也是借星際戰爭警示:科技飛躍必須伴隨文明自覺,否則技術優勢終將反噬自身。
在宇宙尺度下,地球文明的存續既需保持探索勇氣,更要建立風險共識。小說中人類憑借情感特質逆轉戰局的情節,暗示著技術理性之外的另一種可能——當文明發展到高階形態時,那些曾被視作“原始”的人性特質,或許正是突破維度限制的精神密鑰。這種思考為人類未來提供雙重啟示:既要加速攀登科技樹,也需守護文明最本真的內核。
總之,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需要有《太空之城·反擊》這樣的作品、直擊廣大讀者的心靈。在仰望宇宙星空的同時,太空之城也能時刻提醒我們從另一種視角去思考人類在面對未知,面對困難時的種種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