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全球最“擁擠”的候鳥通道,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上的重要棲息地和補給站,擁有豐富的候鳥和留鳥資源,可謂是一座世界級的鳥類之礦。在上海,“觀鳥”被人們稱為“打鳥”,在上海有著不錯的群眾基礎。在濱江灘涂、公園綠地,常常會有一群人或背著長槍短炮、或舉著望遠鏡,一蹲就是半天。近年來,愛上觀鳥的人群中,年輕人也是越來越多。這項活動究竟魅力何在呢?
一位鳥友說:“‘打鳥’最方便最自由,一個人也可以自己成行的。”另一位鳥友道:“‘觀鳥’可以讓我忘記一切煩惱,是打開大自然之門的鑰匙。”
觀鳥,真的那么有魅力嗎?記者試著參加了一個觀鳥團??墒?,它需要什么裝備嗎?
導賞員賽賽建議:“就用望遠鏡,買個八倍到十倍的,三百五百塊錢就能買得到?!?/p>
作為一個零基礎的入門者,大家在觀鳥,而記者感覺好像只是在鍛煉自己的頸椎。幾乎看花眼的時候,恍惚間仿佛看到了,結果——只是一片葉子。
好在導賞員賽賽很有經驗,他告訴記者,觀鳥最重要的是“用耳朵聽叫聲”。他很快判斷出,這個叫聲就是紅頭長尾山雀的叫聲。這讓記者終于有了“零的突破”。
同在觀鳥的,不乏有經驗人士,像這位拍鳥不過才10個月的藍艾倫,已經記錄下了約200種不同鳥類的影像。藍艾倫說:“觀鳥,必須要了解這個鳥,要知道出去怎么找它,它什么時間段會出來,它大概停留在什么區域。”原來想把鳥拍好,器材是其次。
觀鳥愛好者還有自己的比賽。今年已經辦到第20屆的觀鳥大賽,在森林濱江公園舉行。參賽者將分為60支隊伍,在4-5個小時之內比賽誰發現的鳥類更多。“鳥友”小杜已是第五次參加比賽,他自豪地表示,一二三等獎他已經拿了遍。賽場上高手云集,記者決定跟上小杜的步伐,雖然他還是一名中學生,卻是靠譜的前輩。
有“靈魂畫手”用涂鴉做著記錄,看著潦草,但鳥友們卻心領神會。
這是全上海鳥友一年一度的嘉年華,盡管年齡不同,職業或教育背景各異,但“"觀鳥”是大家共同的熱愛。
這位“鳥友”收集的徽章別滿了背包,他說每次參加觀鳥活動就會收集,已經堅持了10年。
“這種跟大自然的接觸,會讓人的心情也放輕松,也會給孩子成就感。”另一位帶著孩子的家長說。這時候,孩子又有新發現:是一只白鷺,他得到了媽媽的表揚。
甚至有海外的鳥類愛好者專程趕來。意大利自然學者Irene Zanandrea說:"各式各樣的人走進自然,體驗野趣,帶著愛和理解。"
德國自然學者Thore Koppetsch表示:"我們需要為這些自然棲息地去保護環境,從而讓這些物種可以持續生存下去,才能留住鳥類的多樣性。"
呼喚環境保護,留住鳥類多樣性,大家都在做著努力。導賞員賽賽總會言傳身教,人類應該如何與鳥類共處:“因為了解而去熱愛,因為熱愛而去保護。觀鳥人都是愛鳥的,這種保護是發自內心的?!?/p>
拍鳥的人們也有共識——絕不能誘拍?!澳阄沽艘院螅蜁絹碓綉校瑢ξkU沒有意識了?!?/p>
藍艾倫告訴記者,他從不強求今天能拍到什么好的照片,能看到、能拍到,才是最自然的過程,樂在其中。
上海市林業總站野生動植物保護科工程師鄭運祥說:“我們能看到身邊的鳥類越來越多,鳥類在我們窗臺上面繁殖后代。通過鳥類的變化,我們更多的是能夠了解上海市的整個生態環境,整個的環境變化。”
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何鑫也指出,人們通過觀鳥,能夠體會到鳥類和環境之間的一種聯系,進而向周圍的人傳遞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根基,目前在上海記錄到的鳥類已經超過500種。而連續舉辦到第20屆的觀鳥大賽,也激發了許多人親近自然的熱情,讓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的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看看新聞記者: 吳驥,張藝寧
編輯: 王岑峰,張予洋
責編: 師玉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