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財長貝森特近日公開威脅中國,聲稱如不主動讓步,美方將考慮升級對抗手段,甚至實施禁運。此舉引發全球市場震動,被視為特朗普政府新一輪極限施壓。
中國外交部立即打破美方假消息,明確表示未進行任何關稅談判。多國也表態不會在中美之間二選一,特朗普"分而治之"戰略實質破產。
美國為何急于逼中國就范?貿易戰會如何演變?
霸凌不止 中國寸步不讓
貝森特近日在CNBC采訪中表現得咄咄逼人,仿佛戴著一副談判高手的面具,言語間頗有些色厲內荏。他聲稱中國對美出口是美國對華出口的五倍,125%的關稅"不可持續",要求中國"主動降溫",還威脅說美國"兜里有一套升級對抗方案",甚至不排除對華實施禁運。
這番言論不過是老調重彈。特朗普就任以來,一直把關稅當作萬能藥劑,妄圖解決美國自身積弱多年的產業空心化問題。更可笑的是,特朗普政府還頻頻放出"中美正在談判"的煙霧彈,試圖制造中國即將妥協的假象。
中國外交部針對這些謊言連環出擊,四度打假。發言人郭嘉昆在4月28日的記者會上斬釘截鐵地表示:"近期兩國元首沒有通話。
中美雙方并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隨后,中國外交部還發布了一則名為《不跪!》的,配文"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表明中國絕不接受美國霸凌。
這一堅決姿態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德國、日本、韓國等國紛紛表示不會在中美之間二選一。
從中國的表態可以看出,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中國已做好充分準備。中方的定力和自信不僅來自國家實力的增強,更源于對美方戰略意圖的準確把握。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戰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一盤險惡的算盤?
算盤打錯 美方用心險惡
特朗普政府的工作人員仿佛都在學習一本名為《談判的藝術》的奇怪教材。貝森特在最近一次言論中竟然公開贊美特朗普的"飄忽不定",稱這種出爾反爾的性格為美國贏得了"戰略不確定性"的巨大優勢。
這種近乎厚顏無恥的表述,等于公開承認美國在國際談判中玩弄欺詐。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貝森特自己的說法也充滿矛盾:一會兒說與中國保持接觸,一會兒又稱把談判擱置一邊;一會兒宣稱與日本韓國談判順利,一會兒又改口說印度可能成為首個達成協議的國家。
美國如此急于逼迫中國談判,實則是被自身的經濟困境所驅動。據最新數據顯示,美國6月底將有6.5萬億美元國債到期,相當于全球60億人每人借款8000元。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關稅戰,讓全球各國為美國償還債務買單。
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產業掠奪。貝森特曾以"中國以出口為主體的經濟模式損害世界經濟發展"為題發表言論,實質是想通過所謂"再平衡",要求中國將賺錢的中高端制造業轉移回美國,只留下那些美國不想要的低端產業。
這種霸權幻想早已脫離現實。特朗普政府對中國供應鏈的理解,仍停留在20年前的認知水平。殊不知,今天的中國已經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全球價值鏈的整合者",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自主創新能力。
然而,美國的關稅大棒不僅沒能如愿打垮中國經濟,反而像一把雙刃劍,深深地傷害了美國自身。
數據顯示,關稅的影響已經開始反噬美國國內市場,讓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付出了高昂代價。這場自導自演的經濟鬧劇,會給美國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搬石砸腳 美國自食苦果
特朗普豎起的關稅大旗,如今正成為美國經濟的緊箍咒。數據顯示,美國汽車零部件價格可能因關稅上漲30%-50%,而中國光伏產品占美國市場份額的60%,禁運將直接拖累美國的清潔能源轉型。
更殘酷的是關稅的"累退效應"。經濟學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將承擔80%的關稅成本,高收入群體受影響則相對較小。
這意味著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實際上是向美國窮人收稅,為富人減負。
這種情況已引發美國國內強烈不滿。沃爾瑪、塔吉特、家得寶等零售巨頭紛紛向白宮發出警告,預計貨架空置風險加劇。
美國農民協會則擔憂大豆等農產品出口可能暴跌,導致農業收入大幅縮水。這些警訊如雪片般飛向白宮,卻未能改變特朗普的固執。
特朗普政府的盲目自信源于一個致命誤判:低估了中美經濟的相互依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70%源于美國跨國公司在華產業鏈布局。這意味著,禁運實際上是在切斷美國企業自己的供應鏈。
這些花招百出的手段,卻掩蓋不了一個基本事實:特朗普政府的支持率已跌至39%,創下80年來美國總統執政百日最低支持率。4月27日發布的民調顯示,特朗普的經濟政策正面臨嚴重的民意危機。
當美國政府正為關稅戰帶來的各種困擾焦頭爛額時,中國卻展現出了非凡的韌性和定力。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中國如何從容應對并把握其中的發展機遇?
危中有機 中國戰略定力
中國面對美國的關稅霸凌,展現出了一個大國的從容與自信。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中國是否進口美國飼料糧和油料,不會影響國內糧食供應,儲備資源充足。
中國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接近總裝機的60%,完全可以應對美國能源進口的變化。
這種底氣源于中國多年來堅持的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即使美國設置關稅壁壘,中國的光伏產品、電動汽車等仍然在全球市場上保持強勁競爭力。
中國貿促會最新調研顯示,近50%的外貿企業表示將減少對美業務,而計劃對外拓展新興市場的企業占比高達75.3%。中國企業正通過多元化布局,有效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正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機制落地生效,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網絡。這種"以斗爭求合作"的策略,已在稀土管制、反壟斷調查等領域初見成效。
美國稀土材料公司MP Materials已暫停向中國出口稀土精礦,顯示中國在關鍵資源供應鏈上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正在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許多跨國公司被迫將生產基地從高關稅區遷往低關稅或關稅豁免地區。
這種變化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原本高效的全球供應鏈正逐漸被區域化和本地化所取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計,美國關稅政策將導致2025年和2026年全球經濟增長分別下調0.2和0.3個百分點。
然而,危機中往往蘊含著機遇。中國正積極推動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擴大內需和深化改革,構建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關稅戰的外部壓力,反而成為中國加快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
面對中美經貿摩擦,世界各國正在重新思考全球經濟治理的未來方向。開放包容還是封閉保守?合作共贏還是零和博弈?國際社會的選擇將決定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
結語
這場貿易爭端本質是霸權與公平的較量。美國試圖通過關稅霸凌維持優勢,卻陷入了傷人傷己的困局。
中國的底氣源自日益增強的經濟韌性和自主創新能力。面對外部壓力,中國不妥協的戰略定力正在改變全球經貿格局。
各國應選擇合作共贏還是保護主義?答案或已在世界經濟版圖的悄然變化中顯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