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留下的喬伊斯的印跡太多太多,有好事者探尋梳理喬伊斯作品,尤其是《都柏林人》與《尤利西斯》,做出推斷說,即便都柏林不在了,人們也可以從其筆下的描述中畫出一幅這個城市的街路圖來。
作者 |金衡山
圖源 |圖蟲創意
喬伊斯塑像在北厄爾街口,比鄰都柏林的主干街奧康奈爾大街。塑像身軀比真人要大一點,形態獨特;喬伊斯頭戴呢帽,帽檐斜翹,一幅小圓眼鏡扣在臉上,身穿大衣,一只手斜插在褲子口袋里,衣襟掀起,另一只手拄一根文明棍。他的臉半翹朝天,一幅不屑一顧的模樣。這家伙不屑什么呢?
奧康奈爾大街上有很多塑像,皆是一些為愛爾蘭的獨立而發起各種運動、甚至獻出生命的名人,大街上還有一根高高的尖塔,全鋼筋建筑,甚是壯觀。相比這些,喬伊斯的塑像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似乎也沒有多少路人理睬他,偶爾有幾個游人匆匆拍照,然后又匆匆離開。
不過,都柏林大概是不會忘記這個老鄉的,盡管他早早就離開了這個城市。這里有他的出生故居銘牌、有他父親帶著全家從郊外搬入城內的住處。有為他專門建立的“喬伊斯中心”,位于離城內步行二十分鐘左右的一個住宅區,同樣是一處不起眼的普通住房,但是究其歷史,則可以回溯到18世紀60年代,那個時候就有聯排三層公寓,喬治時代的風格,可以想象其時的都柏林已經頗具規模。而在19世紀晚期、20世紀早期,與此地的主人、一個在《尤利西斯》里時常出現的都柏林著名人物有點關系的喬伊斯又是一個什么狀態?可惜我造訪的那天是周一,中心不開門。只能朝門看上幾眼 ,發現門口有破碎的啤酒瓶碎片,估計是愛喝啤酒的本地愛爾蘭人興奮之余留下的,他們不會是喬伊斯的擁躉吧?
其實用不著去問這樣的問題的,都柏林留下的喬伊斯的印跡太多太多,有好事者探尋梳理喬伊斯作品,尤其是《都柏林人》與《尤利西斯》,做出推斷說,即便都柏林不在了,人們也可以從其筆下的描述中畫出一幅這個城市的街路圖來。由此可見他與其故鄉的緊密關系。
1912年后,喬伊斯離開了愛爾蘭。從此他的腳再沒有踩上過愛爾蘭的土地。但是都柏林人似乎并沒有忘記他,更重要的是,喬伊斯的寫作浸透了太多他故鄉的氣息和風土。喬伊斯是被當作現代主義大師在文學史上留下大名的,不過其風格本身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在早先的《都柏林人》這部后來被稱為經典之作的短篇小說集中,喬伊斯的寫實風格明顯,故事中出現的地名多為真實之地。
這部作品的巔峰之作,最后一個故事《死者》的發生地就在都柏林中心城區利菲河上的喬伊斯橋一側的一座公寓里。為很多文學愛好者所熟悉的這部作品中的一個小故事《阿拉比》,開篇就說到一個地點——北里士滿街,那是一個死胡同。
按圖索驥,在離市中心(走路半個小時左右)不遠的住宅區找到了這個地方,還是原來的地名,似乎要比胡同大一點,是一條街(原作中說的就是街),街的盡頭有一幢房子,二層的別墅,就叫“阿拉比廳”(Araby House),所以是一條此路不通的街。
街道一側有一些較低矮的平房,街名上有“村舍”字樣。原作中,敘述者提到他們這幫半大孩子在街后面的農舍里撒野玩耍打鬧,那里還有馬廄。現在當然看不見了,但從這些房子的破敗樣子來看,可以想象一百年前的景象,同時也可以大致肯定此地在很多程度上保持了原來的基本模樣。
小說中還專門提到了里士滿街區的一個天主教學校,現在可以看到街另一側有一幢頗有模樣的大房子,前院門楣上有一個十字架,大概也與教會有關。最令人好奇的是,小說中的主人公,那個小男孩在其叔叔家樓上的窗戶里望出去,看街邊站著的一個大女孩,他那時心中正翻騰著少年的懵懂,熱切地想象女孩的美好與美麗,喬伊斯有非常真切的描述,讀來讓人感同身受。1904年,二十歲的喬伊斯遇見了他的繆斯、后來成為他妻子的諾拉,開始一段浪漫之旅。是不是有可能回首往事時,喬伊斯把那不可忘卻的初戀之情放到了故事中的那位少年身上,盡管小說結尾時少年在經歷了一番生活遭遇后突然醒悟,解剖了自己心中的虛榮感,但少年曾有的對美好情感的渴望應是非常真實的,是人性的真實寫照。
喬伊斯在小說中發明的“頓悟”(epiphany)寫法讓故事在瞬間產生了飛躍的可能,這種無論是敘述方式上還是思想感受上的高度跳躍貫徹在這部短篇集中幾乎所有故事中,在《死者》中敘述者的對已經逝去的愛的突然感悟,讓讀者難以忘懷。從文學地理的角度看,是不是也可以從象征的手法讀成喬伊斯對都柏林的一種思念與緬懷?
小說出版時,他已經離開了故土。現在回過頭來看《阿拉比》,那個“我”敘述者的叔叔的公寓是附近哪幢樓里的房間?這還真不好斷定,可以確定的是小說盡管用的是第三敘述者與“我”敘述者的結合,用更加學術的語言說,是第三人稱有限視角與第一人稱視角的融合,但很顯然,可以看出小說中很多地方透露出“倒敘”的影子,其中提到的愛爾蘭民族主義情緒,盡管只是一筆帶過,也足以表明喬伊斯寫實主義的深刻內涵。
由此,可以過渡到一個相關話題。愛爾蘭是一個小國,但文化上絕對大大地超過了“小”的范圍。在都柏林,在喬伊斯曾經讀書過的天主教大學學院老校區(他于1899—1902在這里上學),現在成為了愛爾蘭文學博物館。在這里,發現了過去熟悉但不知道其愛爾蘭原籍的不少大名鼎鼎作家,如蕭伯納、王爾德、貝克特,還有寫《格里佛游記》的18世紀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原來他也是愛爾蘭人。這些作家大多在愛爾蘭以外成名,但愛爾蘭人把他們視為自己的驕傲,這自然是一種文化大國的表征。
順便提一下,19世紀30年代在牛津以推動天主教復興運動聞名的紐曼(John Henry Newman)主教是這里的第一個院長。此外,當然有更多的愛爾蘭本土作家,如弗蘭克·奧康納(Frank O’Connor),記得早年學英語時讀過他的一個短篇,幽默詼諧又充滿韌性稟賦,留下很深印象,現在看來很有點愛爾蘭人的特征性格。非常有意思的是,博物館的咖啡餐廳提供很可口的午餐,色香俱全。埋頭饕餮時,偶然抬頭看到對面墻上有幾幅圖畫,其中一幅畫的是桌子上漂亮地擺著的一盤菜肴,那是一只烤鵝。圖的下方有一塊銅匾,上面是一段文字,湊近看覺得有點熟悉,再看落款,原來摘自喬伊斯《死者》中敘述者參加一次宴請的描述:“一只肥碩的烤得焦黃的鵝放在桌子的一端……”看來喬伊斯也可以在餐廳里出現,為進餐助興,文化大餐在這里倒確是有了實證。
博物館有喬伊斯專場展覽,展出《尤利西斯》的各種譯本,此書出版于1922年,1927年就有了德語版。在各種譯本中發現了金緹先生的中譯本。似乎這本意識流方式強烈的書在世界各地有很多讀者。或許當真,不過有一處展出的材料值得注意,喬伊斯把他的書送給了他的一個朋友,后者又把書借給了他的一個朋友,這位女士有記日記的習慣。她在日記中寫了讀此書的感覺:有趣,怪誕不經,還有很多讓人不快的內容,無法在吃飯時閱讀。這是寫于1926年的一段話。喬伊斯的這本書曾被當成禁書,出版當然遇到了不少麻煩。有一個1936年的版本由大畫家馬蒂斯插圖,畫的是兩個類似畢加索立體型人體的交合動作,很是曖昧;展出提示插圖旁邊原作的內容是描述主人公布魯姆與女友就餐場景,其中提到裸體仙女,提示又說馬蒂斯的畫基于荷馬作品《奧德賽》而作,他根本沒有讀過喬伊斯原作。當然他知道此作與《奧德賽》的關系。這或許也暗示了《尤利西斯》與一些讀者之間的關系。
另一方面,喬伊斯的曖昧文字造成的后果也是其時一些愛爾蘭作家面臨的困境。
1922年愛爾蘭獨立前后,作家們要面對文字檢查法案,他們自然也奮起抵抗,展出的作家聯合聲明表示其維護言論自由的努力,以及改變道德觀念的行動。不過相比之下,展覽更多內容聚焦在獨立后愛爾蘭作家探索民族文學的路徑與遭遇的困惑。
大詩人葉芝在一首詩里寫下“一種可怕的美誕生了”。所為“美”更指巨變時刻帶來的迷茫、迷思與迷惑。有關這位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并參與了各種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詩人和社會活動家在展覽中并沒有見到很多,有點讓人不解。
博物館對面有一個綠地公園,里面有一尊喬伊斯頭像,中規中矩,嚴肅、有點憨厚的臉容。雕像下面刻有他說過的一句話:“這里的綠地是我的最愛……”可見早在那個時期這個城市就有了讓市民休閑的地方了。
相比之下,公園一角葉芝的雕像就非常夸張,簡直就是奇特,沒有頭像,沒有手腳,只有大致是S形狀的半個身體的抽象形態。創造者是要表示葉芝詩歌不同時期風格的迥異,還是其文學內涵和思想精神的深刻?
公園里還有關于19世紀40年代中期愛爾蘭大饑荒的雕塑,兩座沒有頭顱的、干癟的軀干,一座雖有腦袋但面容空凹、坐在地上的塑像,邊上是卷縮著身體的一個小孩像,同樣沒有頭顱。這應該是一家人的形象,放置于歷史的具體情景中,這一點都不夸張。其時大饑荒讓一百萬人死于饑饉,也是史上愛爾蘭人大批移民美國的時刻。這里的人用文化的方式表現歷史上的苦難,這也是文化可以發揮的作用,它讓記憶不能抹去。
在這座各個角落都矗立著紀念雕像的公園里,大概最招人注意的是王爾德的塑像。腳蹬皮鞋,身穿時裝,中分長發披耳,一只手在半胸,似乎手握一卷詩書,另一只手握緊拳頭擱在身邊。他眼睛半瞇,嘴角微翹,像是在譏諷什么。他躺在一塊凹凸不平的巨大山石上,一只腳斜伸,另一只腳半彎,上半身翹起好像隨時要從大石塊上一躍而下,去為他的名聲爭斗。雕像前還有兩尊擱在黑色長方塊大理石上的塑像,一尊是一個全裸懷孕女子像,頭斜歪著似要對視后面的王爾德,另一尊是頗有點類似古希臘雕像的男子半身像。在兩尊塑像大理石臺座上刻有王爾德曾經在作品中展現過的名言警句,如“準時是時間的小偷;生活并不復雜,我們自己很復雜;我們都陷于溝壑中,但有些人卻眼望星空”。不知道這兩尊塑像與石頭上的王爾德像有什么關系,但感覺這里不只是在展出其作品的語言與思想的機智與雋永,而更是在暗示這位19世紀后期文壇風云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而這其實與都柏林有關。跟他打官司、控告他的律師曾是他在都柏林三一學院讀書時的同學。王爾德面臨的不只是一起同性戀案件,更是涉及誹謗、反誹謗、地下性活動場景、暗探調查、審判與破產等等,透露的是時代變遷時的種種糾葛與復雜。顯然,雕像的創作者有著敏銳的眼光,出色的表現力。在這個都柏林的公共花園里、在喬伊斯曾經熱愛過的這片綠地上,文化又一次展現了其奇特的力量與魅力。
傍晚時分,在城內轉了一圈。沿著美麗的利菲河,走過半便士橋,進入都柏林城堡廣場,繞彎到圣派特里克大教堂,回頭路過酒吧街,喬伊斯曾經在這里的一家酒吧喝過吉斯尼黑啤,最后又回到他的塑像這邊。晚上八九點,天光依舊大亮,路上行人漸少。永遠的喬伊斯永遠地撇著嘴,他屬于世界,更屬于都柏林。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