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通遼市科左后旗巴彥毛都蘇木在額爾吐嘎查召開種養殖提質增效現場會,通過農技科普與實地演示,向全蘇木及周邊鄉鎮推廣“青貯玉米大豆條帶復合種植+冬黑麥輪作”的創新模式。這一“一年兩收”的循環農業實踐,不僅破解了傳統種養業的資源浪費難題,更以生態優先、提質增效為核心,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巴彥毛都方案”。
破局:從“單打獨斗”到“循環共生”
傳統農牧業面臨飼料營養單一、土地利用率低、種養脫節等痛點。巴彥毛都蘇木與旗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立足實際,探索“5月青貯玉米與大豆條帶復合種植—9月播種冬黑麥次年收,接茬復種飼料作物”的循環模式,實現“一年兩收”,即科學混儲:青貯玉米提供能量,大豆補充蛋白,混儲飼料使牛群日均增重15%~20%,乳脂率顯著提升;黑麥輪作:利用農閑期種植俄羅斯冬黑麥,土地利用率從70%躍升至90%,早春飼料供應難題迎刃而解;閉環循環:作物秸稈與養殖糞污轉化為有機肥還田,化肥使用量減少30%,土壤有機質逐年提升。
實踐:現場會演示“生態鏈”全流程
現場會上,機械化作業演示了條帶復合種植、青貯混收、黑麥播種等關鍵環節。技術負責人介紹:“玉米與大豆間隔種植,既優化通風采光,又促進固氮養地;黑麥根系發達,收割后土壤疏松度提升20%,真正實現‘種地養地兩不誤’?!?/p>
“以往養牛,我們主要依靠飼料和玉米面投喂,導致成本高。”養殖戶代表那日蘇分享道,“現在采用青貯、大豆、黑麥混合種植模式,實現了牧草營養的科學配比。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飼料成本,還提升了黃牛品質,每頭牛的收益比以前高出不少!”
賦能:擘畫鄉村振興的生態藍圖
這種輪作模式,是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該模式通過構建“以地養地”的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提升。一方面,基于不同作物對氮、磷、鉀等養分的差異化吸收特性,科學調節土壤養分平衡;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功能,每年可減少化學氮肥施用量20%~30%,有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風險,為鄉村生態環境改善提供了技術支撐。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綠色種植模式顯著增強了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通過持續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形成以有益菌群為主導的微生態環境,使土傳病害天然抑制效果達到40%以上,大幅減少農藥使用。(王超越)
來源:科左后旗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